铜川市资源型城市转型综述

(2007年——2016年)

来源:原创 发布时间:2017-09-28 16:49

近年来,铜川市积极探索寻思路,凝聚力量扎实干,砥砺奋进,抗压前行,推动“煤城”在转型中实现脱胎换骨,走出了一条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环境生态良好、潜力不断提升的新型发展道路。

一、探索历程

(一)深度挖掘,探索特色转型发展道路。铜川有着深厚而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药王”这一文化品牌,蕴含着丰富的中医药、养生保健、文化旅游等资源,是一座亟待开发的宝藏。在充分调研和反复论证的基础上,铜川市提出把中医药养生保健产业作为转型的突破口,挖掘“药王”文化,发展中医药产业,打响“药王”品牌,使铜川从“煤城”向休闲养生城市转变。经过一段时期的实践,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得到了中央部委和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在全市形成了广泛共识。

(二)积极争取,探求重大转型发展机遇。2009年3月铜川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第二批资源型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国家对我市转型工作给予了财力性转移支付政策和促进资源型城市吸纳就业、产业多元化发展专项支持,累计下达资金20.26亿元。2013年10月我市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在中省的支持下,我市实施了一大批节能减排示范项目。2017年我市又成功纳入黄土高原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仅一年就获得中央奖补资金10亿元。除此之外,我市还被纳入了关天经济区次核心城市、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城市、国家公共文化体系示范区等。同时,26个省级单位与我市签订了促进我市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发展的战略合作协议,从政策、项目和资金方面加大了对我市转型工作的支持力度。

(三)文化为脉,搭建多元转型发展平台。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铜视察指示精神,按照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进一步展示陕甘边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和奉献精神,推动红色文化广泛传播的要求。2015年7月以来,铜川市经过认真筹备,精心组织,在全国进行“照金精神”巡展,收效显著。以弘扬和传承药王孙思邈中医药文化为主题,以促进铜川转型为目的,2011年以来,铜川成功举办了四届中国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和首届海峡两岸孙思邈中医药合作与发展研讨会,以及第九届世界养生大会,中国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已成为经国家批准保留的唯一中医药文化节庆活动。2017年9月,被国家旅游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首批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通过多元化文化平台,精心策划包装了一大批产业项目,举办了高层次、大规模的产业博览会和项目推介会,与台湾方面签署了举办孙思邈中医药研讨会的“铜川共识”,进一步提升了经济发展的外向度。

(四)产城融合,拓展城市转型发展空间。坚持新区建设与老区改造并重,加快构建大城市格局,坚持把工业园区、旅游景区建设与产业转型、城镇化建设相结合,通过大规模开发建设新区、合理规划建设工业园区、市场化推进旅游景区建设,城市规划区面积由55平方公里扩大到110平方公里,以坡头—新区—耀州区—董家河—黄堡—北市区为骨架的大城市格局初步形成,既拉大了城市骨架,又拓展了转型发展的空间。经过20年建设,铜川新区建成区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经济总量已相当于目前一个区县的总量,被列为国家级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的重点建设区域,已成为全市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为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发展拓展了空间。铜川老市区近年相继实施了耀州区旧城改造和北市区沉陷区滑塌区综合治理、棚户区改造、人居环境改善等一系列工程,彻底改善了城市面貌。

二、工作成效

2007年—2016年,铜川市国内生产总值由102.27亿元增长至311.61亿元,增长3.05倍,年均增速11.8%;规上工业增加值由51.99亿元增长至133.93亿元,增长2.58倍,年均增速9.9%;固定资产投资由57.03亿元增长至423.23亿元,增长7.42倍,年均增速2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9.82亿元增长至124.97亿元,增长4.19倍,年均增速15.4%;服务业增加值由35.56亿元增长至43.2亿元,增长1.21倍;地方财政收入由6亿元增长至21.51亿元,增长3.59倍,年均增速13.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8163元增长至27594元,增长3.38倍,年均增速13%;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620元增长至9478元,增长3.62倍,年均增速13.7%。十年转型奋斗,已成为铜川市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生态环境变化最明显、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在2013年全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绩效考核中评为优秀格次。

(一)以调整产业结构为抓手,积极培育城市内生动力。坚持上“新”不弃“老”、喜“新”又改“旧”,一手抓煤电铝水泥陶瓷等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循环发展,一手抓装备制造、食品加工、文化旅游、中医药养生等接续替代产业的培育壮大,实现了产业的协调多元化发展。三次产业占比由2007年的7.7:57.5:34.8转变为2016年的7.7︰51.9︰40.4,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较2007年提高5.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33.93亿元,较2007年增加86.35亿元。主导资源采掘业产值由2007年的37.97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81.3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7年31.1%,下降到2016年的14.6%。非煤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8%,较2007年提高8个百分点。R&D投入占GDP比重达由2007年的0.01%提高至2016年的0.27%。

1. 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截止2016年底,全市设立了重大科技攻关课题26项,解决制约我市中医药产业、陶瓷产业等技术难题13项,开发新产品55项,培育新品种12项,解决技术难题10项。全市共有科技企业96家,省级认定科技企业34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新区被列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创建区。2016年食品加工、医药保健及装备制造等接续产业实现增加值12.45亿元,增速为36.1%,较2007年提高了13.3个百分点。下大力气培育非煤规上企业,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8户。实施重点旅游项目60个,完成投资16亿元。孙思邈纪念馆建成开放,照金红色旅游名镇、玉华宫景区旅游服务设施入选全国优选旅游项目名录,宜君旱作梯田被授予省级农业生态博物馆。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39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76.4亿元,分别是2007年的4倍和18.19倍。

2. 传统产业循环化提升。面对多重困难叠加的严峻挑战,铜川先后出台工业提质增效10条措施和稳增长促投资15条意见,努力消减煤矿停产整顿、“去产能”对工业经济的冲击。加快完善提升煤、电、铝、水泥循环经济产业链,铜铝公司全面复产,铝业增长2.1倍,电力、水泥分别增长31.8%、11.3%。同时,坚持把发展循环工业做为重要抓手,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集群项目进展顺利,坡头工业园区列入全国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逐步走出了一条资源循环利用、能耗污染降低、经济质量提高、生态效益转好的产业发展新路子。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被确定为全国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铜川被命名为“中国循环经济十佳绿色发展城市”。截至2016年底,主导资源采掘业增加值占全部规上工业28%,较2007年下降15个百分点;全市工业能耗逐年下降,规模以上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由2010年的2.893吨标准煤下降到了2016年的1.6716吨标准煤。

3. 产业园区承载力持续增强。按照“大企业引领、大项目支撑、园区化承载、集群化发展”的思路,2009年,铜川提出以打造煤电、铝业、水泥、新兴产业等四个百亿元产业集群为目标,规划建设4个市级、4个县域工业园区,园区总规划面积124.54平方公里。经过8年坚定不移的建设推进,已建成面积16.55平方公里,八大产业园区承载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入园企业已达388户,其中规上企业88户;2016年,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311.76亿元,同比增长16.58%;实现增加值76.88亿元,同比增长15.73%。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加快,采取园区申报建设计划、分季度量化任务、半年考核通报、年终兑现奖补等措施,引进了海升铜川综合体、陕西果业集团铜川基地建设项目等一批亿元项目。全市各级农业园区达到43个,其中省级13个、市级10个、区级20个。全市现代农业园区完成投资7.1亿元,建成市级水果示范园19个,水果总产量75.57万吨,较2007年增加42.07万吨。

(二)以加快社会转型为路径,彻底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经过十年转型实践,铜川不断加大民生领域投资,坚持财政支出和新增财力“两个80%”用于民生。2016年,民生领域支出77.65亿元,较2007年增长了10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推进,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消费品价格涨幅稳定,保障房建设成效显著,困难群众住房问题得到全面解决,强力推进生态环境治理,成为朱鹮栖息地。被中国社科院评为两岸四地294个城市综合竞争力10年提升最快的城市之一,排名全国第七。

1. 就业创业环境改善。按照“政府促进、部门联动、园区辐射、行业带动、典型引领”的思路,以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为载体,精准发力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环境和氛围,建成5类15个创业孵化基地。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全面开展就业创业扶贫的实施意见》,突出就业重点群体,扩大政策覆盖范围,激发创新创业活力,着力实现创新支持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良性互动发展。2016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010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3%,较2007年下降了1.1个百分点。巩固和提升就业创业“三个基地”的集聚示范带动功能,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6109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70884人次,转移农村劳动力7.09万人,新增公益性岗位2955个。进一步提升全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管理服务效能,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为95.58%。

2. 住房保障体系健全。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了棚户区改造和沉陷区、滑塌区群众整体搬迁工程,投资13亿元实施的铜川市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使164平方公里范围内采空区、滑塌区的学校、医院、群众搬迁安置,确保了群众的生产生活安全。累计建成保障性住房6.2万套、425万平方米,解决了20万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8.77平方米,较2007年人均增加14.67平方米,位居陕西省第三。进一步修订完善全市2015-2017年棚户区改造规划和棚改基础设施配套三年计划。出台了《铜川市人民政府关于落实保障性安居工程费用减免政策的通知》《铜川市政府购买棚户区改造服务办法》《铜川市利用商品房作为棚户区改造安置奖励实施细则》等文件。全市棚户区改造完成9672户,其中含货币补偿5218户,棚改货币化安置率达到了53.95%,超过省定50%比例。

3.社保力度不断加大。突出惠民政策、待遇标准、经办服务三个重点,认真做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等工作,使更多的优惠政策措施落地生根,惠及更多困难群众。提高了机关、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年人均提高40元,社保卡持卡人数48.04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5.27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合率达到99.13%。制定出台《关于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通知》《加强社会保障工作促进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建立了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数据衔接机制。在实行低保动态管理下做到“应保尽保”,城市保障标准由2007年160元/人·月提高到2016年470元/人·月,农村保障标准由2007年625元/人·年提高到2016年3015元/人·年。保障对象由2007年86601人动态调整为2016年58198人。

4. 社会事业快速发展。教育事业稳步推进。十三年免费教育全面实施,建成了46所学校942套教师周转房,解决1226名农村教师的住房问题。全面推进“双高双普”和“教育创强”工作,实行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制度。2016年《陕西日报》、《陕西新闻联播》及《今日点击》栏目以“铜川教育脱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为题对我市贯彻落实教育惠民政策作了特别报道。科技事业不断提升。2016年推广转化科技成果16项,受理专利申请525项,专利申请授权248项。获全省科技进步奖1项,获杨凌农高会后稷奖25项。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持续开展“唱响铜川”“舞动铜川”“书香铜川”“诗画铜川”四大品牌群众文化活动,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创建扎实推进。在全省民意调查中,群众对丰富文化生活的满意度达89.98%,位居全省第一。卫生计生事业健康发展。我市被确定为国家医养结合试点单位,北京中医大学第七临床医学院暨孙思邈医院建成开诊。体育事业活力增强。2016年举办了香山全民健身徒步大会、照金国际滑雪大赛等各类大型群众体育竞赛活动26次。体育彩票销售11612万元,是2007年的5.6倍。民政工作加快推进。建成城乡社区服务体系项目21个,2个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建成并投入使用,建成社区日间照料中心9个、农村幸福院36个,建成公益性公墓1处。

(三)以提升群众获得感为目的,全面加快小康社会建设。2007年以来,铜川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全市经济发展换挡不失速,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84万元,小康实现程度79%,五年提高了10.8个百分点,转型成效全面显现,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社会治理能力和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四个铜川”建设迈上更高水平。

1.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突出新区引领地位,统筹推动新耀协同创新发展、南北市区融合发展。持续放大照金效应,重点示范镇和文化旅游名镇建设不断加快。照金镇入选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和陕西省省级文化旅游名镇,照金镇和石柱镇马咀村分别入选全国第四批美丽宜居小镇、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名单,红土镇、哭泉镇列入陕西省跟踪指导考核重点镇。耀州区入围全国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马咀村、申河村通过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创建验收,全市58个行政村入选国家级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印台区被评为全国现代苹果产业30强县,全市15个农业科技项目获得杨凌农高会后稷特别奖,步寿塬现代农业园区创建为省级科技示范园区,席地园农民专业合作社评为全国示范社,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被评为省级百强示范社。编制了“十三五”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规划,完成5个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和60个创建村建设任务,实施项目469个,完成投资9.9亿元。

2.生态环境改善不断加大。以建设美丽铜川为目标,启动省级生态园林和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工作,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作通过省上技术评估。2016年植树造林11.08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由2007年的43.9%提高到2016年的46.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6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1.72平方米,市民出门平均430米就有一片休闲绿地。建成水域面积300亩、水生植物100亩的药王湖和药王生态湿地公园,城镇生态文明水平有了新的提升。率先开展治理臭氧污染为主的“百日行动”。对淘汰关闭34家污染企业的废弃建筑物集中拆除。拆除燃煤锅炉86台,建成区燃煤锅炉实现“清零”。淘汰黄标车1469辆、老旧机动车959辆。全市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3.92%。编制碳排放清单,全市7家重点碳排放企业纳入国家碳排放交易体系。四项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超额完成。2016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10天,位列关中八市区第二名。实施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项目31个,完成投资27.67亿元,占目标任务的143%,在全国节能减排绩效考核中连续三年获得优秀格次。2016年铜川城镇污水处理率城市为94.8%、县城为95.1%,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90%,用于环境污染治理资金达到5.5亿元,是2007年的24倍。2015年9月,时任陕西省长,现任省委书记娄勤俭在第三届中美省州长论坛以及2016年博鳌亚洲论坛,都以铜川转型为例作了主题发言。娄勤俭从讲述“煤城”铜川转型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使之成为世界濒危保护物种朱鹮繁衍栖息地的成功实践切入,介绍了陕西利用清洁能源的做法和成效,对铜川近年来加快转型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取得的显著成效给予了高度评价。

3.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坚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理念,扎实推进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工作,深入开展“文明交通”“文明餐桌”“文明旅游”“文明窗口”等“十大”专项行动。目前,我市唐孝标等16人荣登“中国好人榜”,李文强、赵秀梅在中国文明网“好人365”栏目进行宣传,文升运等28人荣登“陕西好人榜”,在全市形成了学习好人、崇敬好人、争做好人的良好风尚,城市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翘板,全面激活转型发展源动力。从根本上解决影响和制约铜川转型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归根结底要靠制度和体制机制创新。十八大以来,铜川市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累计召开深改领导小组会议20次,仅2016年,召开8次,改革力度持续加大,改革质量不断提升,深化改革满意度位居全省市区第二,全面深化改革已成为激发铜川转型的源动力。

1.建章立制,形成高效转型发展机制。陕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铜川转型工作,专门成立了以省长、常务副省长为正、副组长,省级20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的促进铜川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领导小组,连续三年在铜川召开会议,研究解决转型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省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促进铜川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转型发展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支持政策。铜川市按照中省统一部署,成立了转型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市资源型城市转型办公室,编制了《铜川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规划(2009—2020年)》,制定了《进一步加快转型的实施意见》和《转型工作年度绩效考核办法》,将非煤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形成了考核推进机制。制定出台加快现代中医药产业、工业园区、现代农业园区、文化旅游业、非公有制经济等发展的政策措施,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政策体系。

2.放管服改革,全面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一是“放”的效果持续显现。铜川顺利完成市县镇三级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编制公布,市级部门权责清单涉及42个部门(单位)4276项行政职权事项,建立事中事后监管制度127项,明晰相关部门职责边界75项,为政府权力套上“紧箍咒”。中省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全部按层级落实到位,市级行政审批事项精简率44.7%。取消“银行贷款承诺”“融资意向书”等18项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前置条件,审批时限压缩为10个工作日内。在全市44个重点工业项目和138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推行《企业收费登记簿》制度,开展涉企收费专项检查,切实降低企业制度性成本。启动了“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简化登记程序,激发市场活力,市场主体同比增长24%。二是“管”的制度更加健全。广泛运用“双随机”“黑名单”等手段,把政府部门工作重心从事前审批转移到事中事后监管上来,公布了35个市级部门242项《随机抽查事项清单》,实现“制度+技术”有效监管。依托“互联网+监管”方式,全面推行项目网上并联审批。推进全市统一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建设,定期发布企业诚信“红黑榜”,让失信者寸步难行。三是“服”的体系更加完善。公布了市级部门61项行政许可中介服务清单和289项公共服务事项清单,逐项编制服务指南并制作流程图,列明受理单位、办理时限、收费依据及标准等要素,极大方便群众办事和监督。不断提升四级便民服务网络,推动政务服务向网上办理延伸。

3.落实三项机制,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铜川市建立了责任落实、联席会议、纪实台账、督查点评、典型宣传等五项配套制度,力促“三项机制”落细落实。强化落实四方责任,把“三项机制”与转型发展和追赶超越等重要工作结合起来,统筹谋划贯彻落实。建立纪实台账制度,实行“批次纪实”与“个人纪实”相结合,一人一表,一批一档,作为选拔任用重要依据。率先建立县乡村三级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查、用“三位一体”工作机制,激发了全市干部追赶超越、加快转型的精气神。

三、典型案例

(一)枯竭煤矿产业转型。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2016年,铜川累计关闭煤矿21处,退出产能1058万吨,全市关闭煤矿数量和退出产能分别占全省的34%和36%。面临产业转型压力,铜川以打造全域旅游为突破口,积极推进煤矿转型旅游产业。下面简要介绍两个具有代表性的转型案例。

第一个是煤矿工业遗址保护开发典型案例——王石凹工业遗址建设项目。王石凹煤矿是国家“一五”时期由前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之一,1957年开工建设,是当时西北地区第一座最大和机械化程度最高的矿井。运行54年,累计生产原煤4930万吨。2015年,受煤炭市场持续下行以及“去产能”政策影响,这颗曾经闪耀在中国煤炭企业中的明珠正式关闭,煤矿待转安置职工2466人,家属4万余人。王石凹煤矿的兴衰不仅反映出煤城铜川的变迁,更是我国煤炭现代化发展的一个缩影。陕西煤业化工集团经多方考察、优势评估、科学论证,决定依托王石凹煤矿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与铜川市政府共同开发建设王石凹煤矿工业遗址公园PPP项目,并得到中省大力支持,已通过国家PPP项目专家组论证。

该项目总投资10亿元,建设用地500亩,按照“两个空间、四大板块、十二大分区”布局,建设地上煤矿文化动态体验空间和地下煤矿精神静心感受空间等。建成后,可安置职工400余人,带动就业2000余人,年可接待游客153.3万人次,带来直接和间接社会效益近2.5亿元。不仅能够解决富余人员安置压力,推动企业转型发展,有效盘活固定资产,最大化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和增值,而且能填补陕西区域工业旅游产品的空白,成为铜川全域旅游环线上的新亮点和探索资源枯竭型矿区产业转型的典范。

第二个是煤矿工业区域旅游开发典型案例——秀房沟景区开发及煤炭产业转型项目。秀房沟地处桥山山脉子午岭南端的照金镇境内,毗临革命旧址薛家寨景区,是照金丹霞地貌的核心区,也是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原景地和历代山水画界的朝圣地。这里平均海拔1600余米,森林覆盖率95%,这里不仅有优美的自然风光,还有独特的地质景观,包括峰丛、石墙、石峰、石柱等,气势磅礴,宏伟壮观。秀房沟煤矿是中宣部在铜重点扶贫项目,是由国家开发和地方自筹资金建设的地方国有煤矿,成立于1997年,2001年正式投产,井田面积8.47平方公里。矿井剩余保有储量4214.3万吨,可采储量2361.75万吨。2015年,为了在煤矿资源枯竭前实现产业转型软切换,以PPP模式,由陕西照金正昱隆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开发建设秀房沟风景区公共基础设施及秀房沟煤炭产业转型项目。

该项目一期总投资10287万元,规划用地40.5公顷。项目按照无伤痕、嵌入式开发的要求,坚持生态优先,保护资源的理念,建设游客接待中心、林业生态博物馆、火车驿站等23个景点以及红色线路穿越体验、《秀房韵》大型实景演艺、《相约秀房沟》主题音乐节等12个休闲娱乐项目。“丹霞画中游,醉美秀房沟”,秀房沟景区建成后将依托红色照金和佛缘香山旅游,是集休闲养生、消夏避暑、自助旅游、娱乐餐饮等功能为一体的原生态体验式旅游胜地,将成为我市煤矿产业转型升级的一张名片。

(二)传统产业循环化改造。作为西北地区重要的能源建材基地,煤炭、铝业、水泥是铜川三大传统支柱产业。在转型初期,铜川市就把推进传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转型的一个关键抓手,加快资源就地转化,延长产业链,实现资源多层次转化增值。

传统产业循环化改造典型案例——国家循环经济示范点建设。2009年,面对全国范围煤电铝水泥产能过剩的紧迫形势,铜川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重要抓手,实现工业解困突围,与陕煤化、陕有色强强联手,共同投资建设董家河工业园区循环经济产业集群项目。决定以煤发电,以电炼铝,搞铝的深加工,把发电过程中产生的粉煤灰、煤渣作为生产水泥的原材料进行利用,着力打造“煤-电-铝-水泥”联产联营为主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资源多层次转化增值,提升产业市场竞争力,使传统产业焕发出生机,实现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有利于可持续发展。主要建设年产120万吨的冶坪煤矿项目、年产30万吨的炭素项目、年产20万吨的铝深加工项目、年产30万吨的铝镁合金及4×35万千瓦煤矸石发电配套动力站等五大项目。总投资200亿元,建成后将实现年产值300亿元,增加值100亿元,利税超2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近1万个,相当于再造了一个新铜川。

2011年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被确定为“陕西省新型工业化铝产业示范基地”,2012年列入“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单位”,2013年被确定为“陕西省重点建设县域工业集中区”,2014年被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国家旅游局四部委确认为“国家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单位,成为西北地区唯一的获得确认的园区,也是陕西省首家国家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创建单位。2015年6月被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确定为“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从昔日“挖煤卖资源、挖石头烧水泥”到如今实现资源多层次转化增值,煤城铜川的转型正在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这一“国家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变成现实。

四、转型经验模式

(一)坚持深化改革是实现转型的不竭动力。改革是发展的最大红利,是实现转型发展的凤凰涅槃。十八大以来,铜川市紧跟中省全面深化改革步伐,坚持改革定力,凝聚改革共识,落实改革责任,强化改革督察,狠抓改革落地。深化供给侧改革,煤炭产能退出占全省36%,“三去一降一补”取得阶段性成效。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铜川便民”模式社会反响良好。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得到全面激发。着眼大繁荣,文化建设成为转型发展新亮点。深化社会民生改革,紧扣增实惠,群众满意度逐年提升,获得感持续增强。

(二)抢抓最佳时机是实现转型的重要环节。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一般分为开发期、增产期、稳定期和萎缩期四个阶段,从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成功经验和相关理论研究来看,稳定期正是实施经济转型的最佳阶段。铜川正处在稳定期,也正是转型的最佳时机,能够在这一时期主动转型,可以比较平稳地、以较小的代价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否则,一旦进入萎缩期转型,很有可能导致矿竭城衰。

(三)选准发展模式是实现转型的关键所在。铜川根据自身基础条件和发展情况,抛弃了单一的产业延伸模式和产业更替模式,选择了复合式转型模式。通过改造提升资源性产业,深入开发利用潜在资源,发展循环经济,步入了可持续发展之路;通过培育发展非资源性产业,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降低对资源的依赖度,增强了发展后劲;通过推动社会、文化、生态等全方位转型,提升了发展能力,步入了加快转型的新时期。

(四)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转型的必由之路。铜川在转型初期就积极构筑以煤、电、铝、水泥联产联营产业链为重点的循环型工业、农业、社会服务三大体系,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实现了资源利用方式、管理方式的根本变革和资源的转化增值,促进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对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延长和拓展生产链条、促进相关加工业和非矿替代产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推进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了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初步解决了自然、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之间的矛盾。

(五)注重集团引领是实现转型的现实需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注重大集团引领,是实现集约化、精准化转型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理念创新。在市场化经济环境下,要实现转型,单靠政府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必须坚持非禁即入原则,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强与大集团公司合作共谋发展,加强资源型企业改制重组和科技创新,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调动各方创新活力。铜川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全方位加强与大企业、大集团的合作,与陕文投和陕煤化合作开发建设了照金红色小镇,与陕有色和陕煤化合作建设了煤电铝循环经济产业园。同时,积极吸收高科技产业入驻铜川,为加快转型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和环境。

(六)坚持惠及民生是实现转型的根本目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我们都要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城市转型不仅是产业的转型,而最终是要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转型,最根本的是要惠及群众。铜川通过全面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显著改善民众的生活环境;以产业转型为核心,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不断提升民众的幸福感;认真解决好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食品、住房、交通、教育、医疗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转型真正让人民群众有了获得感。

网络编辑:铜川市资源型城市转型办公室
信息审核:办公室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