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规划”系列解读(1)

铜川资源型城市转型处于机遇叠加期

来源:市发展改革委 发布时间:2013-10-31 15:2:
        开栏语:2011年12月省政府批复了《铜川市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规划(2009—2020年)》,这是继《关于促进铜川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之后,就促进我市转型发展出台的又一重要文件,对我市提速转型发展,加快建设经济强、文化兴、生态美的全国知名休闲养生城市,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2012年2月市政府印发了规划,标志着规划正式开始实施。为了认真贯彻省委赵正永书记“2016年前基本完成转型任务”的重要指示和市委、市政府转型攻坚的重大决策部署,市发展改革委与本报联合开设了“转型规划系列解读”栏目,结合规划内容,陆续刊登转型有关情况,以期帮助各级干部加深对规划的理解,调动参与转型的积极型,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扎实推进转型三年攻坚行动计划的实施,确保按时间节点圆满完成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努力把我市建成全国知名休闲养生城市。 
        《铜川市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规划(2009—2020年)》对我市转型发展的优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我市的转型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总体处于机遇叠加期,只要把握机遇、化危为机,就一定能够在较短时间实现建成经济强、文化兴、生态美的全国知名休闲养生城市的目标。 
        一、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一)国家层面五大发展机遇。一是2009年3月我市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铜川的转型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央财政对铜川转型工作给予了财力性转移支付政策支持,累计下达资金11.9134亿元,并将这一政策延续到2016年;同时给予了资源综合利用、促进就业、接续产业发展、产业多元化专项资金支持,累计拨付中央预算资金2992万元。二是2009年6月国家颁布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铜川被确定为关中—天水经济区次核心城市。三是2012年3月国家出台了《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铜川市成为唯一被同时纳入《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的地级市。四是2012年4月国务院批复了《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2013—2022年)》,铜川被纳入规划95个地级市之一。五是今年10月我市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中央财政在三年内将给予30.31亿元的奖补资金支持。 
        (二)省上“一市一策”支持机遇。2010年3月省政府印发了《关于促进铜川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铜川的转型发展被纳入省委、省政府“一市一策”战略。省政府专门成立了促进铜川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领导小组,省长、常务副省长亲自担任组长、副组长,并从2010年至2012年连续召开了三次领导小组会议,研究解决了一批事关铜川转型发展的重大问题。省财政对铜川设立了转型配套资金,累计拨付转型配套资金2亿元;将铜川市每年上缴的煤炭价格调节基金省级留成部分全部返还铜川,用于铜川转型项目建设;给予铜川建立了生态补偿基金的特殊政策,按照税前老煤矿每吨10元、其他煤矿每吨15元提取生态补偿基金,用于解决资源所在地群众利益补偿、民生改善及历史遗留问题。26个省级单位与铜川市政府签订了关于促进铜川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合作协议。 
        (三)区域合作发展机遇。随着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全省“一市一策”战略的实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正在深入推进,各地区城市的功能定位更加明晰,产业布局趋于优化,互补性逐渐增强,东南沿海等发达地区产业外溢,逐步向西部地区转移,为我市加快经济转型提供了重要机遇。同时,《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把大关中建成“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战略高地”。西安国际化大都市作为关中经济发展的龙头和对外开放的窗口,正在谋求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加紧密的区域合作伙伴。铜川作为连接关中和陕北经济的承接地,两市地域相连、历史相承、文化同源、产业互补、交通衔接,有着广泛的同城化发展基础。 
        二、发展优势 
        (一)文化优势。文化是发展之魂,是转型的生命力。我市沉淀着很深的宗教文化、唐宋文化、药王保健文化和红色文化,在转型发展中具有明显的优势。一是具有世界唯一文化。铜川是唐代大医药学家“药王”孙思邈故里,有孙思邈行医修道隐居之地药王山,药王孙思邈养生文化在全世界具有唯一性。二是具有国内王牌文化。拥有迄今为止国内发现并保存最完好、号称“十里窑场”的地下陶瓷博物馆耀州窑遗址,耀州瓷文化镇古烁金,千年炉火不熄,技艺薪火相传。三是具有亚洲学术文化。铜川是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史学家令狐德芬和北宋山水画家范宽等历史名人的故里,拥有唐代帝王避暑行宫及高僧玄奘法师译经圆寂之地玉华宫、在国内及东南亚享有盛誉的佛教圣地大香山,唐帝王文化、佛教文化、书画文化广为流传。四是具有全国红色文化。“南有瑞金,北有照金”,老一辈革命家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在此创建的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已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全国100个红色旅游景点之一。五是具有全国知名民间文化。铜川是孟姜女、彭祖等传说人物的故里,孟姜女、彭祖和“鬼谷子”的传说千年流传民间。 
        (二)区位优势。铜川地处关中城市群和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结合部,是关中通往陕北的咽喉要道,距西安市和咸阳国际机场均68公里,包茂高速公路纵贯全境,延西高速西安至铜川新区段建成通车,铜川融入了西安国家化大都市半小时经济圈,途经铜川东西方向的合凤高速铜川新区至香山段、西安铜川城际铁路有望开工建设,两纵两横的高速公路框架即将形成。铜川是全国苹果最佳适生区之一。铜川苹果曾荣获北京奥运推荐果品一等奖和中华名果称号,铜川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评为“中国优质甜樱桃之都”。 已建成217万亩以苹果、大樱桃、核桃为主的鲜干果经济林基地。适宜小麦、玉米、豆类作物生长,农副产品以核桃、花椒、辣椒、烤烟为主,中药材以耀州黄芩、宜君党参等最为有名。全市森林覆盖率45.1%,可利用草场9万公顷。 
        (三)资源优势。境内有矿产资源4大类20余种,煤炭探明储量29亿吨,可开采储量8.8亿吨;水泥用石灰岩探明储量11.83亿吨,保有储量9.46亿吨,居全省第三位;水泥配料黄土探明储量9025万吨,保有储量8823万吨,居全省首位;陶瓷粘土和高岭土储量11.34亿吨,居全省第二位;优质紫砂土2.65亿吨;油页岩保有储量10亿吨,居全省首位;煤层气估算储量386.66亿立方米。新探明石油储量1亿吨以上。 
  三、面临挑战 
        (一)产业转型任务艰巨。
产业关联度不高,整体竞争力不强,煤炭、水泥、铝三大支柱产业所占比重依然高达70%左右;接续产业虽已初具产业雏形,但休闲养生保健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现代服务业发展受制约因素较多,占比较低。 
        (二)产业结构调整难度大。产业“重型化”、“资源化”特征依然明显,煤炭采掘业占比仍高达35.9%;接续产业、非资源性产业发展不快,总量占比较低;二次产业短时间依然占主导地位,服务业超越发展的条件尚不具备,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任务十分艰巨。 
        (三)节能减排压力较大。煤炭、水泥的电力消耗占到全市电力消耗的70%以上,煤炭消耗占到全市能源消费的15%以上;新上转型骨干项目短时间依然集中在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方面,节能减排形势不容乐观。 
        (四)水资源总量贫乏。全市水资源总量为2.295亿m3,人均占有量276 m3,分别是全省、全国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和八分之一,属于严重缺水地区,从长远发展角度讲,需及早谋划通过境外引水来保证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 
        (五)财力依然紧张。城乡低保资金投入不足,救助标准偏低;敬老院数量较少,运转维护费用难以落实;廉租住房覆盖面较小,保障率仅占低收入家庭的7%。这些关乎民生问题的大事将会与产业转型、生态环境治理等交织在一起,成为铜川市转型工作面临的关键问题。
网络编辑:市资源型城市转型办公室
信息审核:云丰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