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规划”系列解读(15)

铜川市工业经济发展成就

——2009年以来全市工业发展回顾

来源:市发展改革委 发布时间:2014-03-26 16:39
  2009年以来的五年,面对严峻挑战和复杂形势,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提速转型、富民强市”主线,抢抓重大机遇,科学决策发展,以工业化推进城镇化,拉大城市框架,南北市区通过工业园区贯通连接,大力实施工业强市、项目带动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了工业规模和质量效益的双双突破。
  一、工业翻番增长,总量不断增大
  2013年,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突破500亿元大关,完成549.66亿元,提前两年实现了省“十二五”工业规划确定目标,是2009年的2.8倍,年均增长22%;增加值183.09亿元,年均增长18.2%,是2009年的2.3倍。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由2009年的51.4%提升到2013年的56.86%,提高了5.46个百分点;对GDP贡献率由2009年的57%提升到2013年的65.03%,提高了8.03个百分点。
  二、主导产业强势支撑,接续产业快速发展
  煤炭、水泥、铝业、电力等四大主导产业实现总产值由2009年的165.41亿元提高到2013年的431.37亿元,增加1.6倍。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实现总产值由2009年的69.25亿元提高到2013年的168.48亿元,增加1.4倍;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实现总产值由2009年的36.17亿元提高到2013年的179.93亿元,增加3.9倍;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实现总产值由2009年的28.55亿元提高到2013年的34.91亿元,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实现总产值由2009年的31.44亿元提高到2013年的48.05亿元。三大接续产业,食品制造业实现总产值由2009年的8.41亿元提高到2013年的28.76亿元,增加2.4倍;医药制造业实现总产值由2009年的2.18亿元提高到2013年的6.97亿元,增加2.2倍;装备制造业实现总产值由2009年的7.48亿元提高到2013年的15.82亿元,增加1.1倍。
  三、主要产品产量稳步增长
  煤炭产量由2009年的1914.64万吨提高到2013年的2921.02万吨,增长52.56%;水泥产量由2009年的748.05万吨提高到2013年的2613.64万吨,增长249.39%;火力发电量产量由2009年的52.27亿度提高到2013年的67.89亿度,增长29.88%;淘汰落后产能,电解铝产量由2009年的22.84万吨下降到2013年的15.51万吨;2009年启动宜君油气资源勘探开发项目,初步探明石油储量近亿吨,2013年形成10万吨/年开采能力,实际生产天然原油3.99万吨。
  四、工业运行质量、效益显著提高
  因国家统计制度改革,规模工业企业数由2010年末的136户锐减到103户,2011年起,市工信部门会同统计部门狠抓培育企业上规模工作,到2013年末规模企业数已达到159户。工业资产总额由2009年的318.69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446.27亿元,净增127.58亿元。利润总额由2009年的5.67亿元提高到2013年的15.38亿元,增加1.7倍;税金总额由2009年的11.91亿元提高到2013年的26.13亿元,增加1.2倍;对全市财政收入贡献由2009年的56.55%提高到2013年的64%以上。
  五、县域工业迅速扩张
  五年来,各区县政府紧紧依托市、县两级工业园区,按照“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集群化推进、园区化承载”的思路,“突出优势,集群发展”,迅速实现了工业规模、总量翻番。
  新区:2009年工业总产值26.43亿元、增加值9亿元左右,到2013年实现工业总产值74.77亿元、增加值18.36亿元,分别提高1.8倍和1.1倍;其中坡头工业园区2013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1.99亿元,比2010年净增6.33亿元。耀州区:2009年工业总产值92.52亿元、增加值32.93亿元,到2013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34.63亿元、增加值71.41亿,分别提高1.5倍和1.2倍;其中董家河工业园区2013年完成工业总产值82.96亿元,比2010年净增47.69亿元。王益区:2009年工业总产值25.17亿元、增加值12.34亿元,到2013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09.39亿元、增加值28.1亿元,分别提高3.3倍和1.3倍;其中黄堡工业园区2013年完成工业总产值72.74亿元,比2010年净增56.52亿元。印台区:2009年工业总产值45.84亿元、增加值21.88亿元,到2013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07.40亿元、增加值54.01亿元,分别提高1.3倍和1.5倍。宜君县:2009年工业总产值6.51亿元、增加值2.52亿元,到2013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3.48亿元、增加值11.21亿元,分别提高2.6倍和3.4倍。 
  六、项目有力带动,工业转型发展
  (一)工业投资快速增长。五年间,工业投资量逐年增加,2013年完成工业投资85.1亿元,是2009年的2.35倍。“十二五”过去的三年累计完成工业投资204.65亿元,比“十一五”的总和还多50多亿元。其中,非煤产业2013年完成投资57.40亿元,是2009年的2.2倍多,五年非煤产业累计完成投资200.35亿元,占工业投资总和的70.1%,有力地促进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接续产业较快发展。
  (二)项目引领,产业发展能力提升。五年间,工业发展始终坚持项目带动、投资拉动,大力提升壮大传统支柱产业,培育发展接续替代产业,产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建材产业:加快水泥行业调整转型和产业升级,五年累计淘汰落后水泥产能近300万吨,秦岭、声威二期和三期、陕西满意、凤凰等多条4500t/d新型干法先进水泥生产线相继建成投产,特别是秦岭公司与冀东集团实现了强强联合、战略重组,特种水泥和高附加值的水泥制品、节能环保型建材新产品研发应用,标志着铜川水泥产业再升级、水泥循环产业链和循环技术迈出坚实步伐。2013年水泥产量达到2613.64万吨,占全省水泥产量的30%以上,建筑墙地砖产量2000万平方米,新型建材基地基本形成。 
  煤电产业:2013年实现总产值突破200亿元,达到216.29亿元,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实现总产值168.48亿元;电力生产和供应业实现产值47.81亿元。煤炭行业通过整顿、整合和改造提升,“装备机械化、运行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矿区园林化”水平不断提高。华能铜川照金电厂一期240万千瓦发电机组正常运营,二期煤电一体化工程有力推进,风电和太阳能综合利用项目有序实施,铜川正在成为关中地区重要的电源点和电能输出地。
铝业:以董家河园区为载体,总投资200亿元的煤-电-铝及铝的深加工循环项目列入陕西省“58123”项目之一,并快速推进,30万吨预焙阳极项目2011年10月开工、2013年底建成试产,30万吨铝镁合金及配套动力站、20万吨铝深加工及冶坪120万吨/年煤矿、年吞吐量500-800万吨的物流中心等一揽子项目陆续实施,大秦铝业年产10万吨高品质合金铝项目2013年10月试产,铭帝年产20万吨建筑和高性能特种工业铝型材一期工程即将建成。所有项目全部建成后,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00亿元、增加值100亿元、利税20亿元。
  接续产业:宜君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工程2009年启动以来取得重大进展,一期投资10亿元,累计完成布井259口、试出油140多口,建成污水处理站,采油厂基地场地平整,初步形成了年产10万吨原有能力,二期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实施推进。装备制造业,中环机械、陕汽铜川零部件加工基地二期、科达化工、西安重装、兰德尔环保设备等重大项目相继建成,系列化、配套的车船及重大设备零部件、配件制造、专业机加工等格局形成,铜川成为陕西先进装备制造业一个重要链接点。中医药产业,方舟制药扩能改造一跃成为全国医药制造业百强企业之一,兴盛德中药饮片、丰禾制药项目加快建设,依托“药王”品牌,着力打造中国中药材种植、流通、研发、检测四大基地。食品产业快速发展,旺旺二期建成投产、三期2013年开工建设,未来五到十年,将继续增建糖果、方便面、铁罐牛奶、炼乳、奶粉等生产项目;凯维葡萄酒、味冠食品等先后完成技改扩能,澳鹿生物科技、鹏达实业、国粹生物制品、意通食品加工、核桃加工等项目建成投产。铜川食品制造业朝着建基地、打品牌、绿色化的方向迈进。
  (三)工业转型发展见成效。贯彻《铜川市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规划(2009-2020年)》,通过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着力抓好非煤产业培育建设,五年中非煤接续产业累计完成投资200.35亿元,为工业转型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工业转型主要衡量指标“煤炭采掘业”增加值在生产总值中的占比,由于多年来经济高速发展的带动,贡献不断提高,2009年至2012年,连续4年占比逐年上升,随着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2013年出现了积极下降趋势。
网络编辑:市资源型城市转型办公室
信息审核:云丰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