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规划”系列解读(25)
宜君县以转型提升县域发展水平
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是推动宜君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2009年以来,在中央和省、市的大力支持下,宜君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建设“生态宜君、富裕宜君、和谐宜君”的战略目标,依托优势,群策群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统筹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转型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主要经济指标连年增速稳定。生产总值由2008年的7.8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25.84亿元,年均增长14.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8年的10371元增加到2013年的23516元,年均增长17.8%;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由2008年的2941元增加到2013年的7423元,年均增长20.3%。宜君在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排名由2008年的 58位提升到2013年的37位。
一、以转型提升县域综合服务水平
围绕绿色生态城市建设定位规划,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着力提升县域综合服务保障能力。五年来,全县累计投入近5.4亿元,用于县城美化和各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生态工程,全县森林覆盖率由“十一五”初的43.5%提高到目前的47.6%,植被覆盖率达91.8%。以项目建设为平台,全面推进“秀美山城”建设,县城内共拆除危旧建筑4.1万平方米,新建各类住宅近50万平方米,县城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0平方米,城内实现了道路硬化的全覆盖,县城人均拥有主干道15.23平方米;新型社区化建设进展顺利,城镇一体化成效显著。从2009年至今,全县农村居民累计进城落户13240人,2013年城镇化率(公安户籍口径)达到48.3%。荣获“省级园林城市”荣誉称号,2013年成功创建成为“国家卫生县城”。
二、以转型促进生态农业结硕果
依托国家各项涉农优惠政策和资源优势,宜君县积极发展壮大苹果、核桃、蔬菜、玉米、畜牧等传统农业,实现了由粗放型农业向集约高效的现代农业转变。目前全县核桃、苹果、玉米面积分别达到41.28、28.9和26万亩。2014年,被授予“中国核桃之乡”荣誉称号。蔬菜产业规模化,现已形成7个设施蔬菜专业村。宜君地膜玉米质量好、产量稳,已连续四年被农业部确定为玉米高产创建项目示范县。
以棋盘、福地两个现代农业园区为承载,引导农业产业集聚发展。棋盘园区拥有专业合作社3家,生产企业2家,将继续建设休闲观光采摘园2个、生态养殖场3个,在全市率先建成的畜牧生产安全监管信息系统运行正常。福地园区重点发展设施蔬菜,“物联网”技术在温室蔬菜大棚中的实施应用和已成为农业产业化的亮点工程。
三、以转型推动工业发展强后劲
围绕“煤炭、医药、食品饮料、农副产品加工”四大基础产业,不断加强传统资源型产业的改造提升,加快煤炭资源整合,大力发展风力发电、油气资源勘探、油页岩开发等接续产业,加快由资源型经济为主向多元经济转变。目前,已形成昊泰、宜源、柴家沟三个煤矿基地;鄂尔多斯旬宜板块的油气勘探开发项目已累计完成投资15.25亿元,累计钻井414口,目前日产原油120吨左右;全省首家油页岩开发项目即将正在投产运行;正在实施的风力发电项目将使我县清洁型新能源产业迈上一个新的高度。
按照将工业园区与彭镇副中心镇统筹发展的思路,科学编制园区规划,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成功引进了方舟制药、棋智饮品、春光蜂业、瑛基量生物能源、丰谷生物科技等知名企业,科技工业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初步显现,入驻园区的规模以上工业达到4家,在建企业3家,待建企业1家,2013年园区企业总产值7.8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28.51%。
四、以转型引领旅游产业稳增长
把发展生态避暑绿色产业作为转型的主攻方向,在有效保护绿色生态资源的基础上,启动了实施“全域旅游”战略,加快旅游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两山一湖”等重点景区开发,依托“休闲避暑”品牌,做好县城及周边、重点旅游景区、特色文化旅游村的绿化保护,打造生态条件良好、自然风光秀丽、自然环境宜人的“绿色生态宜君”,实现“吃住行游购娱”一站式服务。目前,已建成国家A级景区3处、省级风景名胜区1处、省级旅游特色名镇1个,年接待游客规模从2010年的20万人次提升到2013年的55.3万人次,荣膺“最美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称号。在旅游业的带动下,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为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提供了很大的增长空间。
五、以转型提速社会保障惠民生
坚持将新增财力和财政支出的80%用于改善民生。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扶持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小微型企业发展,鼓励各类群众创业带动就业,城镇就业人数增长稳定,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在全市率先实现了15年免费教育。以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体育场改造为标志的城镇居民生活环境全面改善,从2009年至今综合治理和棚户区改造工程累计建成保障房9.42万平方米、1410套。提高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等社会保障水平,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住院报销比例达到75%以上,新农合参保74546人,参合率97.8%。平安宜君建设深入推进,被评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宜君宜居水平、居民幸福指数均居全市前列。
网络编辑:市资源型城市转型办公室
信息审核:云丰华
一、以转型提升县域综合服务水平
围绕绿色生态城市建设定位规划,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着力提升县域综合服务保障能力。五年来,全县累计投入近5.4亿元,用于县城美化和各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生态工程,全县森林覆盖率由“十一五”初的43.5%提高到目前的47.6%,植被覆盖率达91.8%。以项目建设为平台,全面推进“秀美山城”建设,县城内共拆除危旧建筑4.1万平方米,新建各类住宅近50万平方米,县城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0平方米,城内实现了道路硬化的全覆盖,县城人均拥有主干道15.23平方米;新型社区化建设进展顺利,城镇一体化成效显著。从2009年至今,全县农村居民累计进城落户13240人,2013年城镇化率(公安户籍口径)达到48.3%。荣获“省级园林城市”荣誉称号,2013年成功创建成为“国家卫生县城”。
二、以转型促进生态农业结硕果
依托国家各项涉农优惠政策和资源优势,宜君县积极发展壮大苹果、核桃、蔬菜、玉米、畜牧等传统农业,实现了由粗放型农业向集约高效的现代农业转变。目前全县核桃、苹果、玉米面积分别达到41.28、28.9和26万亩。2014年,被授予“中国核桃之乡”荣誉称号。蔬菜产业规模化,现已形成7个设施蔬菜专业村。宜君地膜玉米质量好、产量稳,已连续四年被农业部确定为玉米高产创建项目示范县。
以棋盘、福地两个现代农业园区为承载,引导农业产业集聚发展。棋盘园区拥有专业合作社3家,生产企业2家,将继续建设休闲观光采摘园2个、生态养殖场3个,在全市率先建成的畜牧生产安全监管信息系统运行正常。福地园区重点发展设施蔬菜,“物联网”技术在温室蔬菜大棚中的实施应用和已成为农业产业化的亮点工程。
三、以转型推动工业发展强后劲
围绕“煤炭、医药、食品饮料、农副产品加工”四大基础产业,不断加强传统资源型产业的改造提升,加快煤炭资源整合,大力发展风力发电、油气资源勘探、油页岩开发等接续产业,加快由资源型经济为主向多元经济转变。目前,已形成昊泰、宜源、柴家沟三个煤矿基地;鄂尔多斯旬宜板块的油气勘探开发项目已累计完成投资15.25亿元,累计钻井414口,目前日产原油120吨左右;全省首家油页岩开发项目即将正在投产运行;正在实施的风力发电项目将使我县清洁型新能源产业迈上一个新的高度。
按照将工业园区与彭镇副中心镇统筹发展的思路,科学编制园区规划,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成功引进了方舟制药、棋智饮品、春光蜂业、瑛基量生物能源、丰谷生物科技等知名企业,科技工业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初步显现,入驻园区的规模以上工业达到4家,在建企业3家,待建企业1家,2013年园区企业总产值7.8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28.51%。
四、以转型引领旅游产业稳增长
把发展生态避暑绿色产业作为转型的主攻方向,在有效保护绿色生态资源的基础上,启动了实施“全域旅游”战略,加快旅游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两山一湖”等重点景区开发,依托“休闲避暑”品牌,做好县城及周边、重点旅游景区、特色文化旅游村的绿化保护,打造生态条件良好、自然风光秀丽、自然环境宜人的“绿色生态宜君”,实现“吃住行游购娱”一站式服务。目前,已建成国家A级景区3处、省级风景名胜区1处、省级旅游特色名镇1个,年接待游客规模从2010年的20万人次提升到2013年的55.3万人次,荣膺“最美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称号。在旅游业的带动下,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为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提供了很大的增长空间。
五、以转型提速社会保障惠民生
坚持将新增财力和财政支出的80%用于改善民生。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扶持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小微型企业发展,鼓励各类群众创业带动就业,城镇就业人数增长稳定,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在全市率先实现了15年免费教育。以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体育场改造为标志的城镇居民生活环境全面改善,从2009年至今综合治理和棚户区改造工程累计建成保障房9.42万平方米、1410套。提高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等社会保障水平,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住院报销比例达到75%以上,新农合参保74546人,参合率97.8%。平安宜君建设深入推进,被评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宜君宜居水平、居民幸福指数均居全市前列。
网络编辑:市资源型城市转型办公室
信息审核:云丰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