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规划”系列解读(32)

发展现代林业 推进绿色增长 建设生态铜川

来源:市发展改革委 发布时间:2015-01-28 14:22
  近年来,铜川围绕提速发展、加快转型、富民强市主题,实施“工业强市、文化兴市、生态立市”战略,把林业作为维护生态安全的公益事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大力开展以造林绿化为主的生态建设,在国家林业局和省委、省政府的重视支持下,统筹城乡发展,不断改善民生,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连续十年位居全省前列。坚持推进城市绿化、道路绿化、景区绿化、流域绿化和家园绿化五大工程,林业在改善生态、改善民生的进程中持续发展,全市林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状况呈现出整体好转、局部良性循环的态势,取得了国土增绿、林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显著成效。铜川已成为渭北黄土高原上一片青翠欲滴的绿洲。
  造林绿化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造林120.24万亩,年均超过24万亩。2008年,全省造林绿化现场会在我市召开,2009年,我市被命名为“陕西省绿化模范城市”,宜君县、耀州区分别被命名为“全国绿化模范县(区)”。2013年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城市荣誉称号。一是科学制定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制订科学的城乡绿化发展规划和年度目标责任,是搞好造林绿化工作的前提。铜川市出台了《现代林业发展规划》、《铜川市造林绿化规划》(2009~2012年)和各年度造林绿化实施方案。市规划勘察设计院编制了《铜川市绿地系统规划》,确定了“三河、六园、多带、一圈”的城市绿色网架体系。为了扎实推进以造林绿化为主的生态建设,把生态铜川的美好蓝图变成现实,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的实施意见》、《铜川市关于建设百万亩干杂果经济林基地的决定》、《铜川市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的决定》,市人大常委会作出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议》。按照总体规划,全市坚持每年确定绿化目标,明确年度任务,市、县(区)、乡镇层层签订责任书,并采取明察暗访、媒体曝光等形式,推动造林绿化工作。二是坚持山上治本,实施重点突破。铜川市坚持把实施好林业重点工程放在造林绿化工作的首位,持续抓好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和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大幅提升。三是实施五大工程,推进身边增绿。在突出抓好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的同时,铜川市因地制宜实施了以城市绿化、通道绿化、景区绿化、流域绿化和家园绿化为主的五大重点区域绿化工程,推动身边增绿,提升城市形象,建设幸福家园。四是狠抓义务植树,保护古树名木。2010年以来,全市共栽植“公仆林”6.73万余株,“曙光林”5.7万余株。铜川市还规划宜绿地块,提供给热爱绿化事业的日本、韩国友好人士和一些企业、志愿者前来参加植树活动。为了巩固义务植树成果,各区县创新用地机制,把绿化用地纳入区级退耕还林范畴,按照国家补助标准兑付;利用公益性岗位招聘专门管护人员;采取“领导包片、部门包点3年不变”等办法,插标亮牌,落实管户责任,确保义务植树取得实效。2000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造林绿化资金15.5亿元。通过一系列措施的有效实施,铜川林业有了长足发展,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42.18%,绿地率为36.2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24平方米,城市主干道绿地率为25.02%,次干道绿地率为35.40%。机关、学校、医院、部队营区等单位绿地率达到38.9%。市民出门平均430米以内有一定规模的休闲绿地、公园或广场。山区、平原、丘陵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分别为56.69%、26.86%和39.71%,乡镇政府所在地和村屯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30.88%和33.59%。全市以街道和乡镇为单位普遍建立了全民义务植树登记卡制度,建卡率达到95%以上,义务植树尽责率为91.55%。全市植树造林成活率为95.05%,保存率达到87.54%。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各项工作任务全面完成,去年4月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荣誉称号。
  资源管护全面加强。坚持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的工作思路,依法行政、强化监管。一是加强林业执法工作,依法治林。二是加强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控工作。三是加强森林抚育经营工作,完成了4.1万亩的中幼林抚育任务。四是强化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五是开展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通过在以上五个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努力,全市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资源总量稳步增加。
  林业产业蓬勃发展。铜川北部山区群众自古就有种植核桃的历史。2004年以来,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建设百万亩干杂果经济林的决定》,鼓励群众利用房前屋后、田边地埂、荒山荒坡营造干杂果经济林,提出“利用3-4年时间,使全市干杂果面积达到100万亩,人均2.5亩”的奋斗目标。从2005年开始,干杂果经济林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经过近10年的发展,截至2012年,全市栽植以核桃为主的干杂果经济林达到122万亩,农民人均3亩果,其中核桃87万亩,花椒30万亩,柿子及其他5万亩。干杂果产量达到2.36万吨,实现销售收入4.13亿元,农民人均干杂果收入达到1180元,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6%,宜君等区县干杂果收入已经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林业改革稳步推进。“十一五”期间,全市四个区县先后完成了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成为林业改革的一大亮点。仅用两年时间就将155.7万亩集体林地通过明晰产权发包到6.59万户农民手中。宜君县在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百县经验交流会议上作了书面经验交流。在巩固集体林权主体改革成果基础上,积极探索建立资源评估制度,区县普遍建成林权管理服务中心,开展林权流转和抵押贷款工作。全市集体林流转金额62.5万元,流转面积2050亩;林权抵押贷款1350万元,抵押面积2200亩。落实了集体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森林保险试点工作启动。林业专业合作社在为林农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0年,配套改革实现了突破,林地抵押贷款2500万元,已建成2个林权管理服务中心,8个规范、有效运行的以核桃、花椒及林副产品为特色的林业专业合作社。
  生态文化方兴未艾。以森林文化为主的生态文明建设蓬勃发展。2012年以来,围绕建设绿色生态铜川的目标和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创建工作,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森林文化宣传活动。开展了“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 打造绿色生态铜川”万人签名活动,在认真做好玉华宫森林公园冰雪游、照金香山景区生态文化游和药王山景区养生保健游等特色森林旅游活动的同时,重点抓了“五个一”工程。通过保护古树名木、爱鸟周、关注森林活动等形式,营造爱护动物、爱护花草树木、热爱大自然的文化风尚和社会氛围,让更多的人了解生态,认知生态,构建绿色铜川的生态文化体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网络编辑:市资源型城市转型办公室
信息审核:云丰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