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携手谱新篇 盐铜协作结硕果

——“十四五”以来盐铜协作工作成效综述

来源:铜川市区域经济发展中心 发布时间:2025-07-24 09:37

“十四五”以来,我市积极落实东西部协作战略,与盐城携手共进,以实干实绩共赴“山海之约”,已形成由点到面、双向互动的协作网络,建立起多主体、多领域、多层次的协作帮扶机制,各方面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两地互利共赢发展迈上新台阶,共同书写了“盐铜一家亲·共筑山海情”的美好篇章。

统筹谋划安排,组织领导强劲有力。“十四五”以来,我市牢固树立“以协作促发展”的鲜明导向,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与盐城市携手共进、并肩同行,两地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交流互访和调研对接,共同研究新阶段推动盐铜协作的思路和举措。开展“百名干部东部行”“吾铜引凤”人才专项活动,各级各部门共累计开展交流互访350多批3300余人次,交流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699人;实现学校、医院、乡镇、企业等各类结对110个,签订结对帮扶协议172个,落实结对帮扶资金2388万元,全部用于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

深化务实合作,区域协作不断加强。“十四五”一来,落实四级财政帮扶资金2.2亿元,实施协作项目209个,惠及农村人口4.8万余人;引入合作项目43个,累计完成投资16.7亿元,带动超过1300余名脱贫人口实现增收。耀州区引进江苏苏博特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落户我市,实施高性能土木工程新材料项目,所研发的混凝土外加剂产品,可有效减少工程混凝土耗用量,并延长结构工程使用寿命,生产过程基本实现废气和废水零排放,成为水泥建材产业延链补链产业中的“绿色力量”。宜君县借鉴江苏文旅发展成功经验,依托文旅融合新兴业态,先后实施了花溪谷景区冰雪乐园、中共红宜县委旧址改造布展项目等优秀文旅项目,其中花溪谷冰雪乐园开园运营填补了宜君冬季旅游空白,中共红宜县委旧址被授予省级党史教育基地,成功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人民日报、新华网、陕西日报等多家中省媒体专题推介。

聚力整合资源,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深化卫生、农业、教育、文化旅游、抗疫抗灾等方面的“组团式”帮扶,累计收到盐城(江苏)捐赠资金及实物折资超过4100万元,引进临床新技术新项目10余项,填补了我市技术空白;5个村被纳入“四方双结对、共建示范村”范围,借鉴江苏特色产业发展优秀经验,引导各类优势资源予以集中支持,成功打造乡村振兴“盐铜样板”;在人民日报、学习强国、新华网等新闻媒体刊发稿件143篇、挖掘提炼典型案例29个,其中7个被作为全省优秀典型向国家推送。自省级考核通报评价结果以来,连续3年获得全省苏陕协作考核综合评价“好”等次,综合考核成绩稳居全省第一方阵,先后获得奖励资金1400万元,彰显了两市在推动新时期盐铜协作中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水平合作、高标准推进、高质量发展”理念取得的丰硕成果。

发挥双方优势,产业发展深度融合。高水平培育打造产业集群,推动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合作共建陕西达美轮毂项目,生产线自动化率达90%以上,整体水平位居全国铝合金汽车轮毂行业前三位。该项目的成功实施,实现了苏陕两地汽车产业链有效沟通协作,联通了盐铜两市产业布局,打通了铜川航汽铝材料集群化产业链,项目入选人民日报“中国精准扶贫优秀案例”。以此龙头企业为引领,我市主动强化产业聚集效应,规划建设王益区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印台区绿色铸造产业园、高新区智能制造产业园和铜川卡美特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等4大汽车零部件产业承载地,建成运营汽车装备配套产业链规上企业6家。

畅渠道强品牌,消费帮扶持续深化。积极拓展“陕货入苏”渠道,在京东、中国扶贫网、“832”平台等开设网店200余个,推动我市苹果、大樱桃、核桃、花椒等农特产品走向东部地区,累计实现销售额超过6亿元。消费帮扶品牌建设取得新突破,“铜川大樱桃”“铜川苹果”等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国家扶贫产品目录中累计确认铜川消费帮扶产品产销企业197家,认定铜川苹果、核桃、香菇酱等特色农产品460余种,消费帮扶产品实现“质效双升”。积极开展“苏陕协作农产品基地”市场主体确认工作,我市耀州区柳林果品专业合作社、陕西阿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宜君县诚信果业4家企业顺利通过资格认定,成为“苏陕协作农产品挂牌基地”。持续支持香菇产业扩规模,积极打造“香菇小镇”品牌,推动香菇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形成“1核2带多基地”产业发展格局,助推耀州区庙湾镇成功创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产品远销韩国、日本、美国等欧美国家,出口创汇超过400万美元,年产值突破2亿元。

注重示范引领,创新工作亮点纷呈。耀州区复制东台农业产业发展和经营经验,采取“质量+品牌”赢得口碑、“资金+技术”产业升级等方式。成功打造“阿姑农牧”“菇为天”“高塬凤”“硕耀”等名优农产品品牌,其中“高塬凤”苹果在第29届杨凌农高会上荣获“后稷奖”。宜君县与大丰区合作共建创意工艺品生产项目,采用“公司+社区工厂+家庭作坊”的运营模式,先后建成了宜君总厂和哭泉镇、太安镇、棋盘镇集中安置点4家社区工厂和40个家庭作坊,采取“统一供应原料、统一开展培训、统一收购成品”管理方式,组织各社区工厂和家庭作坊按统一标准生产,方便群众在家门口就地就近就业,累计吸纳农村劳动力529人,平均月工资达3000元以上,产品远销港台、欧美等地,累计实现产值1.1亿元,实现了产业就业发展水平双提升。

下一步,我市将持续加强与盐城(江苏)全方位、宽领域的交流合作,进一步探索合作共赢新路径、新方式,奋力谱写新时代新阶段盐铜协作协同发展、联动发展、共赢发展的新篇章。一是坚持协同发力,持续深化两地交流合作。强化对接沟通,抓实“四项行动”,聚焦组织领导、特色产业、产业集群、消费协作、劳务协作等重点领域,共同推动盐铜两地中长期高质量合作。二是推进优势互补,扎实推动产业深度合作。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营造便利高效的营商环境,聚焦汽车配套、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两市优势产业互利共赢,逐步实现从产业帮扶到产业融合的深度转变。三是强化文旅合作,助推红色文化跨区域互动。聚焦两市文化资源,积极在文化艺术交流、互推景区、互送游客、文创产品研发等方面开展深度交流合作。四是促进产销对接,实现特色产品产销联动。充分对接东部市场,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展销活动,大力开展陶瓷、绿色农产品等特优产品推介活动,推动我市特色产品销售额和品牌建设双提升。五是加强挂职交流,助力作风技术互鉴互学。继续选派党政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开展挂职交流学习,力争使更多的干部通过挂职学习交流拓展视野、增长才干。积极组织专业技术人才等赴盐考察学习,支持盐城市优秀人才来铜挂职交流、投资就业、旅游兴业,助推两市开展更加广泛的交流合作。

网络编辑:铜川市区域经济发展中心
信息审核:办公室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