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001/2015-361
- 主题分类:
- 发文机构:
- 发文文号:
- 发文日期:2014-02-27
- 发布日期:2014-02-27 15:8:
- 公文时效:
- 发布机构:铜川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坚持稳中求进 锐意改革创新
全力促进铜川经济社会转型提速发展
全市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文件〔2014〕1号
一、2013年发展改革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2013年,全市发展改革系统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稳中求优”总基调,创新调控思路,丰富调控方式,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全市经济社会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全年实现生产总值321.98亿元,增长13.8%,增速居全省第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0.02亿元,增长28%,增速居全省第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36亿元,增长15.9%,增速居全省第一;地方财政收入24.1亿元,同口径增长21.7%,增速居全省第四;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3.09亿元,增长18.7%,增速居全省第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495元,增长11.7%,增速居全省第二;农民人均纯收入8140元,增长14.1%,增速居全省第五;城镇登记失业率3.45%;主要污染物排放基本完成消减任务。
一是重研判抓协调,加快转型发展的正能量不断凝聚。面对极为复杂的经济形势,紧紧围绕调结构、抓改革、惠民生、促和谐,积极搞调研、提建议、编规划、抓落实,努力为市委、市政府做好参谋助手。科学编制2013年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及时分解落实年度、季度任务,对季度目标任务欠账较大的相关部门和区县进行了黄灯预警通报,调动了方方面面加快发展积极性。坚持一月一分析,一季一研判,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报告了一季度、上半年和三季度全市经济运行情况。针对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一季度提出了确保实现首季“开门红”的推进措施;二、三季度围绕重点指标完成开展了全面的督促检查活动;四季度提出了确保全年目标任务完成的九项措施,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开展了“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制定了三年转型攻坚行动计划,确定了西铜同城化战略合作协议,编制了《铜川市LNG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为推动全市科学转型发展提供了有力参考。
二是抓重点搞扶控,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以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城市转型为主线,坚持走传统产业清洁化生产路子,积极挖潜,包装争取,我市成功入选全国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市;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被确定为国家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加快照金红色旅游名镇基础设施建设和景区开发力度,照金正迅速发展成为全省统筹城乡的样板、红色旅游的热点、爱国主义和干部培训教育的基地;药王山、玉华宫、陈炉、大唐养生园等景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特色旅游健康发展,铜川在省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持续提升。全年旅游业总收入44亿元,增长42.8%。文化产业完成增加值6.31亿元,增长30.1%。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大煤炭、水泥、铝业等行业技改和环保投入,整合提升现有水泥产业,启动实施了药王山周边水泥企业搬迁工程;严格执行国家投资管理规定和产业政策,限制新上水泥、电解铝等产能过剩项目,传统产业在宏观形势趋紧的背景下,保持了稳定增长。大力发展接续产业,装备制造、食品、医药、电力产业等快速发展,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加。全年煤炭采掘业完成增加值94.8亿元,占GDP比重29.4%,较上年下降4.1个百分点。接续产业占GDP比重30%以上。
三是重项目争资金,铜川经济升级版初步构建。协调开展了发展环境优化年、进企业服务发展、模块化推进转型十大项目等一系列活动,通过采取现场办公、召开协调会、定期约谈等多种方式,坚持不懈推进项目建设。全年施工项目590个,新开工项目330个,亿元以上项目84个。转型十大项目完成投资38亿元。100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65.29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3.6%。西安重装、新型节能环保建筑材料等23个项目已建成投产或投运。抢抓机遇,积极争取,一批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拉动作用的项目获得突破性进展。西铜城际铁路铜川段站位规划已初步确定;国华铜川阿庄风电场49.5MW工程项目获得省发改委核准并开工建设;华能铜川照金电厂二期除环评报告正按环保部专家评审意见修改完善、接入系统等待国家电网批复外,其余6个关键性文件已就绪,配套铁路专用线已获省发改委路条,正在与富平、三原两县沟通之中;美鑫公司年产30万吨铝镁合金项目已经省发改委备案;延西高速公路新区至何家坊段建成通车,合凤高速公路关庄至照金段开工建设。这些项目的引进实施,为铜川提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注入了新的活力。争取资金工作再创新高,全年共落实各类资金24亿元,其中争取到位中省政策性资金7.5亿元、落实资源转型城市转移支付资金3.19亿元、地方政府债券2.6亿元、利用国家开发银行贷款10.91亿元。
四是抓改革促开放,创新发展的活力持续增强。切实履行督促指导和综合协调职能,研究提出2013年改革意见,推动各项重点改革工作深入开展。简政放权改革有序推进,取消审批事项45项。完成食品药品监管体制变更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前期工作。市级38个政府工作部门的部门预算和“三公”经费全面公开。扎实推进市属国有企业资源整合与并购重组,市物资开发公司和市陶瓷工业公司的股份制改革和财产的变现分配工作顺利完成。继续深化文化、教育、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新机制出台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进一步完善,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启动实施,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全市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48.1%。招商引资项目164个,到位资金179亿元。
五是重民生优环境,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持续增强。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努力使发展改革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编制了2013年民生工程建设实施方案,实施民生工程365个,总投资23亿元。新开工保障性住房8648套,竣工1.3万套,2.6万人喜迁新居。进一步放宽农村进城落户条件,完成农村居民进城落户1.6万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98.77%。新农合参合率99.04%。建成农村幸福院122个,在全省率先实现农村幸福院乡镇、重点村全覆盖。建成45所公办幼儿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受益学生2.26万人。60个行政村、20个社区文化活动室建成投用。居民幸福指数居全省第三。在教育、医疗、文化、卫生、体育、旅游、养老、就业和社会保障等领域建成了一大批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公检法司等政权建设也不同程度得到改善。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各部门、各区县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结果,也是全市发展改革系统全体同仁艰辛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发展改革委党组,对奋战在全市发展改革战线的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对关心支持全市发展改革工作的各有关单位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发展改革工作面临的环境
综合判断,我市2014年经济社会发展具备很多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一是国际经济环境总体稳定。经过五年的调整,美日等发达国家系统性金融风险明显降低,欧元区经济有望实现微弱增长,发达经济体经济好转总体上有利于世界经济的稳定。二是我国仍具备保持稳定增长的基本条件。新一届政府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加快改革步伐,极大激发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企业在市场倒逼下创新驱动发展不断升级,结构调整优化展现良好态势,全国的发展仍然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三是陕西正处在工业化加速的上升通道。国家实施向西开放战略,丝绸之路经济带规划建设,为全省加快发展提供了新动力;能源化工、原材料、装备制造增长加快,电子信息步入高速增长期,汽车工业规模和竞争力提升,文化、旅游、金融等现代服务业稳步发展;西咸新区被列为国家级新区,全省经济多元发展、多点支撑格局初步形成,仍有较大增长空间。四是全市转型发展具备很多正能量。全国资源型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全国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董家河全国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深入推进,为全市转型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政策机遇;西延高速、合凤高速、西铜城际铁路的规划建设,使我市在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华能铜川照金电厂、宜君油气资源开发等一些事关长远的重点项目和近年来集中建成的一批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都为我市提速转型发展,集聚了势能。
在看到有利条件的同时,也要看到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从全国看,我国经济从10%左右的高速向目前8%的中速转换后,全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是当前中国经济的阶段性特征,出现了许多矛盾和问题,政府通过基础设施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使政府债务风险增加,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财政收入减缓,这些矛盾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处理不好会加大经济下行压力,影响宏观经济增长。从全省看,我省经济增长“换挡期”特征明显,城镇化水平、经济外向度和居民收入水平较低,资源环境约束压力增大,不确定因素还较多。从全市看:影响经济增长的结构性问题依然突出,传统产业产能过剩亟待破解,非资源性产业占比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滞后;大项目特别是骨干财源项目少,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财政增收放缓,收入结构不合理,非税收入占比过高;服务业发展不足,消费仍是我市“短板”;促进居民增收、创新社会管理、改善民生任务繁重。这些困难和问题,对我们加强经济调控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一定要充分估计面临的困难和风险,切实增强加快转型提速发展信心和决心,未雨绸缪,主动作为,牢牢把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
三、2014年发展改革工作
2014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开局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年。根据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今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及省委十二届四次、市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以建设经济强、文化兴、生态美的全国知名休闲养生城市为目标,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转型发展为统揽,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着力强化创新驱动,着力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在2014年指标安排中坚持的主要原则:一是坚持提质增效原则,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二是坚持以改促转原则,立足转型,既注重经济发展,又注重生态环境、民生保障等社会事业;既坚持淘汰传统过剩产能,又注重新型业态的培育。三是坚持目标同步原则,结合省上下达我市2014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实行一套指标,不搞层层加码。四是坚持统筹兼顾原则,既注重与“十二五”规划、“转型规划”目标相衔接,又关注位次相近及周边地市发展动态、考虑各区县各部门实际,适当留有余地,充分调动好发挥好保护好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014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1.5%,达到35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达到21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5%,达到9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达到32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同口径增长14%,达到2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5%,达到83.5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达到2719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达到9198元;物价涨幅控制在4%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以内;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能耗另行下达)。
围绕以上总体思路和目标要求,今年发展改革系统要重点抓好以下九方面工作:
(一)强化经济运行调控。目前,我市以煤炭、水泥、铝业为主导的工业经济产能过剩,服务业发展低位徘徊,农业和农村经济体量小、增长慢。要紧紧围绕保增长、稳运行目标,加强经济运行监测预警工作,做好投资、工业、服务业、农业、节能减排、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等重点领域的全程监测,提高经济运行监测分析的前瞻性、及时性、科学性。加强对煤炭、水泥、电力、铝业等重点行业及骨干企业的协调服务,切实做好煤电油气运的协调保障。加强经济运行分析工作平台建设,实现信息共享、综合调度、协调推进,全力提高经济运行调控的质量和水平。要结合“十二五”中期评估,适时启动“十三五”规划编制前期工作。
(二)狠抓项目建设。过去的一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取得了全省增速第一的良好成绩。2014年要进一步研究宏观政策导向,创新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力促项目建设再上新台阶。一要加大项目开发力度。2014年中省投资重点是: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性住房配套基础设施,高标准农田和农村民生建设,水利、中西部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重大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工程,核心关键技术开发应用等重大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工程,教育、医疗、社会养老、食品药品安全等社会事业和社会管理,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发展等领域。全市发展改革系统要把握这些投资方向和重点,围绕我市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高起点谋划一批重大资源转化、循环经济发展和创新发展建设项目,扎实做好各项前期准备工作,积极争取中省资金、政策等支持。要加大项目库管理力度,进一步完善重点项目退出及补充机制,实行动态管理,确保重点项目有序接替。二要加强重点项目建设。召开全市重点项目推进会,按季明确目标任务,梳理影响项目推进的突出问题,落实解决问题的责任主体和时限要求,合力推进。以抓好支撑全市转型发展的40个重点骨干项目为突破,集中力量推进100个市级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年度完成投资142亿元以上。要抓好华能铜川照金电厂二期、铭帝铝型材一期、现代陶瓷研发生产基地等3个省级考核项目推进,确保完成年度建设任务。三要强化项目管理手段。实行重点项目并联审批机制,逐步实行网上审批。实行“一月一推进,一季一点评、年终考核奖惩”制度,把服务重点项目纳入区县、部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和工作绩效评价体系。加大项目稽察的频率和力度,加强对项目开工率、投资率、资源占有率和贡献率的评价工作,确保项目科学合理有序推进。四要加强招商引资力度。瞄准“国字头”、“中字号”企业和知名民企,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招商,下大气力做好招商项目的落地、建设以及投产达效工作,全年利用市域外资金100亿元。
(三)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工业是强市之基。实现可持续发展,根本途径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关键是深化工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总方向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接续产业。一要抓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立足资源优势,运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煤炭、水泥、陶瓷等传统产业。加强深层煤炭资源的勘查,加大煤矿矿井安全改造力度,促进新旧矿山有序接替。全年煤炭产量达到3020万吨。改造提升现有水泥企业,加快发展绿色节能、高附加值的新型建材。全年水泥产量控制在2500万吨左右。加快工艺陶瓷的新品研发,大力发展建筑陶瓷、日用陶瓷和卫生洁具,做大陶瓷产业规模。二要抓好接续产业培育壮大。加大装备制造、医药、食品加工等接续产业的培育和引进力度。加强与中石化深度合作,加快宜君油气开发步伐,力争原油产能达到30万吨,年内生产原油5万吨以上。采用先进技术合理高效开发利用油页岩,积极发展光伏发电和风电等新能源产业。全年发电量67亿千瓦时。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2%。三要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突出抓好董家河、黄堡、坡头等工业园区建设,着力将董家河循环经济园向打造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的目标推进。四要大力培育规上企业,增强工业经济发展后劲。
(四)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全市转型发展,发展改革部门重任在肩。一要积极推动休闲养生产业发展。深化与陕文投、陕煤化等大企业合作,放大照金效应,加快药王山、玉华宫、陈炉古镇和大唐养生园建设。全市旅游总收入增长20%。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29%。二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做优做强果业,壮大畜牧产业。加快推进1个国家级和20个省、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建设3个万亩、20个千亩现代果业示范区。推进2个百亩设施蔬菜示范基地、7个标准化养殖示范场、3个万头生猪养殖基地和1个万亩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建设。抓好粮食单产提升工程,粮食产量稳定在20万吨以上。三要加快服务业发展。加快道上太阳城、美佳华等大型购物商场建设,推进美鑫西北耐物流园、铜川果品物流中心等项目,尽快形成独具特色的商贸物流产业,助推服务业快速发展。
(五)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立市是全市转型发展的一项战略举措,要持之以恒的加以推进。一要加快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切实巩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创建成果,抓好城市绿化、道路绿化、景区绿化、流域绿化、家园绿化五大工程,开工建设铜川植物园。绿化造林总面积达到12万亩。农村环境连片治理项目完成率达90%以上。二要加大污水处理力度。加快市污水处理厂、新耀污水处理厂和宜君污水处理厂改造等工程。全年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9%。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88%。三要狠抓节能减排。围绕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市建设,严格审查新建项目的耗能、污染以及工艺技术先进程度,把好项目准入关。全年减排重点项目完成率达到100%。万元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率降低3.6%。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0.5%。四要加大雾霾治理。深入开展“治污降霾·保卫蓝天”行动,积极推进“煤改气”、“煤改电”工程,改造升级重点工业企业除尘设施,整治道路和建筑工地扬尘。启动新区、耀州区集中供热工程,全年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低于90.5微克/立方米。空气中二氧化氮浓度低于40微克/立方米。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不少于140天。
(六)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扩大内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要按照构建“一带贯南北、两心缀七区”城镇空间的总体思路,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完善体制机制,创新城市管理。一要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区华原西道、华夏南道、九州东道道路及排水工程等项目建设,提升城市服务功能。二要加快城镇化建设。加快黄堡重点镇和照金、陈炉文化旅游名镇建设,年度投资6.6亿元以上。加快新区城中村改造,加大耀州古城、宜君县城建设。积极推进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全年实现农民进城落户1.6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1%以上。三要加快城镇交通网络体系建设。加快合凤高速公路关庄至照金段、210国道川口至耀州区段改扩建等项目建设,开工建设耀州至照金红色旅游公路环线,确保西延高速何家坊至烈桥立交段年内贯通。四要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抓紧研究制定新型城镇化规划和实施意见,着力破解区域经济发展难题。积极挖掘潜力,认真化解耀州因搬迁造成的水泥产能下降问题,促进 二、三产业齐头并进;采取切实措施,千方百计,促进新区工业、商贸、物流快速发展;进一步加快项目进度,壮大印台现代农业,错位发展服务业,弥补铝和煤炭产业欠账;加大王益“四上”企业的培育力度,加快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招商引资,提升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抓紧培育宜君新的增长点,推动经济在结构调整中稳定增长。
(七)坚持不懈地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推进就业、增收和收入在社会平均水平线下群体民生工作。一要继续抓好避灾扶贫移民搬迁等重大民生工程、十大领域民生工程及惠民工程。编制2014年民生工程年度实施方案。二要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快锦绣新城等保障性住房项目建设步伐,全年新开工保障性住房1.1万套、竣工1.3万套。扎实推进城中村改造、村庄人居环境整治和农村危房改造,逐步解决好中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三要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零就业家庭等群体的就业工作,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万人以上。四要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突出抓好学前一年免费教育工作和城乡幼儿园建设,确保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88%。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2.8%。新农合政府补助资金及时到位率达到100%。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保持在95%以上,稳步提升居民幸福指数。
(八)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今年是深化改革年。要按照中省市一系列安排部署,切实抓好改革开放工作。一要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继续取消和下放部分市级行政审批事项,抓好简政放权。二要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组建国有资产投资公司和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加大并购重组力度,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三要推进农村土地和农业经营体制改革。落实农村宅基地管理政策,抓好征地制度改革试点,保护被征地拆迁群众的合法权益。四要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加强价格调控监管,推进能源资源类产品价格改革,完善居民用水、电、气阶梯价格制度。五要加快社会领域改革。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居民收入和经济增长联动机制。推进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做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省内异地就医及时结算工作。
(九)加强自身建设。加强发展改革系统自身建设,关键是顺应国家宏观调控方式的转变,加快职能的转变,释放改革活力。一要加强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新观点、新判断、新举措。发展改革系统要深刻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改革方向、主要任务以及宝贵经验,把握精神实质,发挥经济体制改革总体指导和综合协调作用,主动沟通,最大限度地凝聚改革共识。二要主动作为。推动全市发展改革,我们责任重大。全市发展改革系统要在事关全局以及跨区域的重大课题、规划上为各级党委政府做好参谋;在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上当好助手;在针对经济社会运行存在的困难问题解决上出好点子。三要密切联系。发展改革系统在长期工作中,主要靠自上而下的系统行政审批来履行职能。加强联系,紧密衔接,非常重要。市区县发展改革部门之间要加强沟通交流,并与同级相关部门保持广泛联系。市发展改革委各科室要加强对上对下沟通,确保在争取中省支持时,做到承上启下,及时跟进,紧密衔接,行动统一。四要转变作风。要按照市委关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结合发展改革工作实际,突出领导带头、查摆问题、建章立制、转变作风、统筹推进五个重点,深入开展“三学三比”、“三查三看”、“三转三建”三项活动,全力转职能、强作风、提服务、求实效,树立发展改革干部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
网络编辑:发改委综合规划科
信息审核:云丰华
刚刚过去的2013年,全市发展改革系统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稳中求优”总基调,创新调控思路,丰富调控方式,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全市经济社会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全年实现生产总值321.98亿元,增长13.8%,增速居全省第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0.02亿元,增长28%,增速居全省第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36亿元,增长15.9%,增速居全省第一;地方财政收入24.1亿元,同口径增长21.7%,增速居全省第四;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3.09亿元,增长18.7%,增速居全省第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495元,增长11.7%,增速居全省第二;农民人均纯收入8140元,增长14.1%,增速居全省第五;城镇登记失业率3.45%;主要污染物排放基本完成消减任务。
一是重研判抓协调,加快转型发展的正能量不断凝聚。面对极为复杂的经济形势,紧紧围绕调结构、抓改革、惠民生、促和谐,积极搞调研、提建议、编规划、抓落实,努力为市委、市政府做好参谋助手。科学编制2013年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及时分解落实年度、季度任务,对季度目标任务欠账较大的相关部门和区县进行了黄灯预警通报,调动了方方面面加快发展积极性。坚持一月一分析,一季一研判,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报告了一季度、上半年和三季度全市经济运行情况。针对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一季度提出了确保实现首季“开门红”的推进措施;二、三季度围绕重点指标完成开展了全面的督促检查活动;四季度提出了确保全年目标任务完成的九项措施,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开展了“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制定了三年转型攻坚行动计划,确定了西铜同城化战略合作协议,编制了《铜川市LNG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为推动全市科学转型发展提供了有力参考。
二是抓重点搞扶控,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以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城市转型为主线,坚持走传统产业清洁化生产路子,积极挖潜,包装争取,我市成功入选全国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市;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被确定为国家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加快照金红色旅游名镇基础设施建设和景区开发力度,照金正迅速发展成为全省统筹城乡的样板、红色旅游的热点、爱国主义和干部培训教育的基地;药王山、玉华宫、陈炉、大唐养生园等景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特色旅游健康发展,铜川在省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持续提升。全年旅游业总收入44亿元,增长42.8%。文化产业完成增加值6.31亿元,增长30.1%。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大煤炭、水泥、铝业等行业技改和环保投入,整合提升现有水泥产业,启动实施了药王山周边水泥企业搬迁工程;严格执行国家投资管理规定和产业政策,限制新上水泥、电解铝等产能过剩项目,传统产业在宏观形势趋紧的背景下,保持了稳定增长。大力发展接续产业,装备制造、食品、医药、电力产业等快速发展,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加。全年煤炭采掘业完成增加值94.8亿元,占GDP比重29.4%,较上年下降4.1个百分点。接续产业占GDP比重30%以上。
三是重项目争资金,铜川经济升级版初步构建。协调开展了发展环境优化年、进企业服务发展、模块化推进转型十大项目等一系列活动,通过采取现场办公、召开协调会、定期约谈等多种方式,坚持不懈推进项目建设。全年施工项目590个,新开工项目330个,亿元以上项目84个。转型十大项目完成投资38亿元。100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65.29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3.6%。西安重装、新型节能环保建筑材料等23个项目已建成投产或投运。抢抓机遇,积极争取,一批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拉动作用的项目获得突破性进展。西铜城际铁路铜川段站位规划已初步确定;国华铜川阿庄风电场49.5MW工程项目获得省发改委核准并开工建设;华能铜川照金电厂二期除环评报告正按环保部专家评审意见修改完善、接入系统等待国家电网批复外,其余6个关键性文件已就绪,配套铁路专用线已获省发改委路条,正在与富平、三原两县沟通之中;美鑫公司年产30万吨铝镁合金项目已经省发改委备案;延西高速公路新区至何家坊段建成通车,合凤高速公路关庄至照金段开工建设。这些项目的引进实施,为铜川提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注入了新的活力。争取资金工作再创新高,全年共落实各类资金24亿元,其中争取到位中省政策性资金7.5亿元、落实资源转型城市转移支付资金3.19亿元、地方政府债券2.6亿元、利用国家开发银行贷款10.91亿元。
四是抓改革促开放,创新发展的活力持续增强。切实履行督促指导和综合协调职能,研究提出2013年改革意见,推动各项重点改革工作深入开展。简政放权改革有序推进,取消审批事项45项。完成食品药品监管体制变更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前期工作。市级38个政府工作部门的部门预算和“三公”经费全面公开。扎实推进市属国有企业资源整合与并购重组,市物资开发公司和市陶瓷工业公司的股份制改革和财产的变现分配工作顺利完成。继续深化文化、教育、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新机制出台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进一步完善,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启动实施,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全市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48.1%。招商引资项目164个,到位资金179亿元。
五是重民生优环境,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持续增强。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努力使发展改革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编制了2013年民生工程建设实施方案,实施民生工程365个,总投资23亿元。新开工保障性住房8648套,竣工1.3万套,2.6万人喜迁新居。进一步放宽农村进城落户条件,完成农村居民进城落户1.6万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98.77%。新农合参合率99.04%。建成农村幸福院122个,在全省率先实现农村幸福院乡镇、重点村全覆盖。建成45所公办幼儿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受益学生2.26万人。60个行政村、20个社区文化活动室建成投用。居民幸福指数居全省第三。在教育、医疗、文化、卫生、体育、旅游、养老、就业和社会保障等领域建成了一大批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公检法司等政权建设也不同程度得到改善。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各部门、各区县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结果,也是全市发展改革系统全体同仁艰辛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发展改革委党组,对奋战在全市发展改革战线的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对关心支持全市发展改革工作的各有关单位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发展改革工作面临的环境
综合判断,我市2014年经济社会发展具备很多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一是国际经济环境总体稳定。经过五年的调整,美日等发达国家系统性金融风险明显降低,欧元区经济有望实现微弱增长,发达经济体经济好转总体上有利于世界经济的稳定。二是我国仍具备保持稳定增长的基本条件。新一届政府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加快改革步伐,极大激发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企业在市场倒逼下创新驱动发展不断升级,结构调整优化展现良好态势,全国的发展仍然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三是陕西正处在工业化加速的上升通道。国家实施向西开放战略,丝绸之路经济带规划建设,为全省加快发展提供了新动力;能源化工、原材料、装备制造增长加快,电子信息步入高速增长期,汽车工业规模和竞争力提升,文化、旅游、金融等现代服务业稳步发展;西咸新区被列为国家级新区,全省经济多元发展、多点支撑格局初步形成,仍有较大增长空间。四是全市转型发展具备很多正能量。全国资源型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全国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董家河全国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深入推进,为全市转型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政策机遇;西延高速、合凤高速、西铜城际铁路的规划建设,使我市在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华能铜川照金电厂、宜君油气资源开发等一些事关长远的重点项目和近年来集中建成的一批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都为我市提速转型发展,集聚了势能。
在看到有利条件的同时,也要看到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从全国看,我国经济从10%左右的高速向目前8%的中速转换后,全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是当前中国经济的阶段性特征,出现了许多矛盾和问题,政府通过基础设施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使政府债务风险增加,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财政收入减缓,这些矛盾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处理不好会加大经济下行压力,影响宏观经济增长。从全省看,我省经济增长“换挡期”特征明显,城镇化水平、经济外向度和居民收入水平较低,资源环境约束压力增大,不确定因素还较多。从全市看:影响经济增长的结构性问题依然突出,传统产业产能过剩亟待破解,非资源性产业占比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滞后;大项目特别是骨干财源项目少,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财政增收放缓,收入结构不合理,非税收入占比过高;服务业发展不足,消费仍是我市“短板”;促进居民增收、创新社会管理、改善民生任务繁重。这些困难和问题,对我们加强经济调控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一定要充分估计面临的困难和风险,切实增强加快转型提速发展信心和决心,未雨绸缪,主动作为,牢牢把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
三、2014年发展改革工作
2014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开局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年。根据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今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及省委十二届四次、市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以建设经济强、文化兴、生态美的全国知名休闲养生城市为目标,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转型发展为统揽,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着力强化创新驱动,着力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在2014年指标安排中坚持的主要原则:一是坚持提质增效原则,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二是坚持以改促转原则,立足转型,既注重经济发展,又注重生态环境、民生保障等社会事业;既坚持淘汰传统过剩产能,又注重新型业态的培育。三是坚持目标同步原则,结合省上下达我市2014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实行一套指标,不搞层层加码。四是坚持统筹兼顾原则,既注重与“十二五”规划、“转型规划”目标相衔接,又关注位次相近及周边地市发展动态、考虑各区县各部门实际,适当留有余地,充分调动好发挥好保护好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014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1.5%,达到35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达到21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5%,达到9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达到32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同口径增长14%,达到2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5%,达到83.5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达到2719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达到9198元;物价涨幅控制在4%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以内;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能耗另行下达)。
围绕以上总体思路和目标要求,今年发展改革系统要重点抓好以下九方面工作:
(一)强化经济运行调控。目前,我市以煤炭、水泥、铝业为主导的工业经济产能过剩,服务业发展低位徘徊,农业和农村经济体量小、增长慢。要紧紧围绕保增长、稳运行目标,加强经济运行监测预警工作,做好投资、工业、服务业、农业、节能减排、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等重点领域的全程监测,提高经济运行监测分析的前瞻性、及时性、科学性。加强对煤炭、水泥、电力、铝业等重点行业及骨干企业的协调服务,切实做好煤电油气运的协调保障。加强经济运行分析工作平台建设,实现信息共享、综合调度、协调推进,全力提高经济运行调控的质量和水平。要结合“十二五”中期评估,适时启动“十三五”规划编制前期工作。
(二)狠抓项目建设。过去的一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取得了全省增速第一的良好成绩。2014年要进一步研究宏观政策导向,创新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力促项目建设再上新台阶。一要加大项目开发力度。2014年中省投资重点是: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性住房配套基础设施,高标准农田和农村民生建设,水利、中西部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重大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工程,核心关键技术开发应用等重大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工程,教育、医疗、社会养老、食品药品安全等社会事业和社会管理,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发展等领域。全市发展改革系统要把握这些投资方向和重点,围绕我市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高起点谋划一批重大资源转化、循环经济发展和创新发展建设项目,扎实做好各项前期准备工作,积极争取中省资金、政策等支持。要加大项目库管理力度,进一步完善重点项目退出及补充机制,实行动态管理,确保重点项目有序接替。二要加强重点项目建设。召开全市重点项目推进会,按季明确目标任务,梳理影响项目推进的突出问题,落实解决问题的责任主体和时限要求,合力推进。以抓好支撑全市转型发展的40个重点骨干项目为突破,集中力量推进100个市级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年度完成投资142亿元以上。要抓好华能铜川照金电厂二期、铭帝铝型材一期、现代陶瓷研发生产基地等3个省级考核项目推进,确保完成年度建设任务。三要强化项目管理手段。实行重点项目并联审批机制,逐步实行网上审批。实行“一月一推进,一季一点评、年终考核奖惩”制度,把服务重点项目纳入区县、部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和工作绩效评价体系。加大项目稽察的频率和力度,加强对项目开工率、投资率、资源占有率和贡献率的评价工作,确保项目科学合理有序推进。四要加强招商引资力度。瞄准“国字头”、“中字号”企业和知名民企,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招商,下大气力做好招商项目的落地、建设以及投产达效工作,全年利用市域外资金100亿元。
(三)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工业是强市之基。实现可持续发展,根本途径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关键是深化工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总方向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接续产业。一要抓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立足资源优势,运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煤炭、水泥、陶瓷等传统产业。加强深层煤炭资源的勘查,加大煤矿矿井安全改造力度,促进新旧矿山有序接替。全年煤炭产量达到3020万吨。改造提升现有水泥企业,加快发展绿色节能、高附加值的新型建材。全年水泥产量控制在2500万吨左右。加快工艺陶瓷的新品研发,大力发展建筑陶瓷、日用陶瓷和卫生洁具,做大陶瓷产业规模。二要抓好接续产业培育壮大。加大装备制造、医药、食品加工等接续产业的培育和引进力度。加强与中石化深度合作,加快宜君油气开发步伐,力争原油产能达到30万吨,年内生产原油5万吨以上。采用先进技术合理高效开发利用油页岩,积极发展光伏发电和风电等新能源产业。全年发电量67亿千瓦时。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2%。三要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突出抓好董家河、黄堡、坡头等工业园区建设,着力将董家河循环经济园向打造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的目标推进。四要大力培育规上企业,增强工业经济发展后劲。
(四)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全市转型发展,发展改革部门重任在肩。一要积极推动休闲养生产业发展。深化与陕文投、陕煤化等大企业合作,放大照金效应,加快药王山、玉华宫、陈炉古镇和大唐养生园建设。全市旅游总收入增长20%。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29%。二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做优做强果业,壮大畜牧产业。加快推进1个国家级和20个省、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建设3个万亩、20个千亩现代果业示范区。推进2个百亩设施蔬菜示范基地、7个标准化养殖示范场、3个万头生猪养殖基地和1个万亩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建设。抓好粮食单产提升工程,粮食产量稳定在20万吨以上。三要加快服务业发展。加快道上太阳城、美佳华等大型购物商场建设,推进美鑫西北耐物流园、铜川果品物流中心等项目,尽快形成独具特色的商贸物流产业,助推服务业快速发展。
(五)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立市是全市转型发展的一项战略举措,要持之以恒的加以推进。一要加快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切实巩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创建成果,抓好城市绿化、道路绿化、景区绿化、流域绿化、家园绿化五大工程,开工建设铜川植物园。绿化造林总面积达到12万亩。农村环境连片治理项目完成率达90%以上。二要加大污水处理力度。加快市污水处理厂、新耀污水处理厂和宜君污水处理厂改造等工程。全年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9%。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88%。三要狠抓节能减排。围绕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市建设,严格审查新建项目的耗能、污染以及工艺技术先进程度,把好项目准入关。全年减排重点项目完成率达到100%。万元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率降低3.6%。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0.5%。四要加大雾霾治理。深入开展“治污降霾·保卫蓝天”行动,积极推进“煤改气”、“煤改电”工程,改造升级重点工业企业除尘设施,整治道路和建筑工地扬尘。启动新区、耀州区集中供热工程,全年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低于90.5微克/立方米。空气中二氧化氮浓度低于40微克/立方米。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不少于140天。
(六)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扩大内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要按照构建“一带贯南北、两心缀七区”城镇空间的总体思路,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完善体制机制,创新城市管理。一要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区华原西道、华夏南道、九州东道道路及排水工程等项目建设,提升城市服务功能。二要加快城镇化建设。加快黄堡重点镇和照金、陈炉文化旅游名镇建设,年度投资6.6亿元以上。加快新区城中村改造,加大耀州古城、宜君县城建设。积极推进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全年实现农民进城落户1.6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1%以上。三要加快城镇交通网络体系建设。加快合凤高速公路关庄至照金段、210国道川口至耀州区段改扩建等项目建设,开工建设耀州至照金红色旅游公路环线,确保西延高速何家坊至烈桥立交段年内贯通。四要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抓紧研究制定新型城镇化规划和实施意见,着力破解区域经济发展难题。积极挖掘潜力,认真化解耀州因搬迁造成的水泥产能下降问题,促进 二、三产业齐头并进;采取切实措施,千方百计,促进新区工业、商贸、物流快速发展;进一步加快项目进度,壮大印台现代农业,错位发展服务业,弥补铝和煤炭产业欠账;加大王益“四上”企业的培育力度,加快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招商引资,提升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抓紧培育宜君新的增长点,推动经济在结构调整中稳定增长。
(七)坚持不懈地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推进就业、增收和收入在社会平均水平线下群体民生工作。一要继续抓好避灾扶贫移民搬迁等重大民生工程、十大领域民生工程及惠民工程。编制2014年民生工程年度实施方案。二要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快锦绣新城等保障性住房项目建设步伐,全年新开工保障性住房1.1万套、竣工1.3万套。扎实推进城中村改造、村庄人居环境整治和农村危房改造,逐步解决好中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三要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零就业家庭等群体的就业工作,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万人以上。四要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突出抓好学前一年免费教育工作和城乡幼儿园建设,确保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88%。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2.8%。新农合政府补助资金及时到位率达到100%。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保持在95%以上,稳步提升居民幸福指数。
(八)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今年是深化改革年。要按照中省市一系列安排部署,切实抓好改革开放工作。一要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继续取消和下放部分市级行政审批事项,抓好简政放权。二要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组建国有资产投资公司和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加大并购重组力度,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三要推进农村土地和农业经营体制改革。落实农村宅基地管理政策,抓好征地制度改革试点,保护被征地拆迁群众的合法权益。四要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加强价格调控监管,推进能源资源类产品价格改革,完善居民用水、电、气阶梯价格制度。五要加快社会领域改革。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居民收入和经济增长联动机制。推进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做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省内异地就医及时结算工作。
(九)加强自身建设。加强发展改革系统自身建设,关键是顺应国家宏观调控方式的转变,加快职能的转变,释放改革活力。一要加强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新观点、新判断、新举措。发展改革系统要深刻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改革方向、主要任务以及宝贵经验,把握精神实质,发挥经济体制改革总体指导和综合协调作用,主动沟通,最大限度地凝聚改革共识。二要主动作为。推动全市发展改革,我们责任重大。全市发展改革系统要在事关全局以及跨区域的重大课题、规划上为各级党委政府做好参谋;在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上当好助手;在针对经济社会运行存在的困难问题解决上出好点子。三要密切联系。发展改革系统在长期工作中,主要靠自上而下的系统行政审批来履行职能。加强联系,紧密衔接,非常重要。市区县发展改革部门之间要加强沟通交流,并与同级相关部门保持广泛联系。市发展改革委各科室要加强对上对下沟通,确保在争取中省支持时,做到承上启下,及时跟进,紧密衔接,行动统一。四要转变作风。要按照市委关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结合发展改革工作实际,突出领导带头、查摆问题、建章立制、转变作风、统筹推进五个重点,深入开展“三学三比”、“三查三看”、“三转三建”三项活动,全力转职能、强作风、提服务、求实效,树立发展改革干部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
网络编辑:发改委综合规划科
信息审核:云丰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