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市耀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来源: 发布时间:2011-10-17 11:14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我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耀州的战略机遇期,是加快转

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的关键时期,是深入实施“工业强区、果业富民、文化兴耀、城镇化带动”战略,富

裕耀州百姓,提高民生幸福指数的加速期。科学编制和实施“十二五”规划,明确今后五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思路、

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对新时期耀州区继续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落实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

和国家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政策,引领全区经济社会科学、和谐、跨越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第一章 “十二五”发展的基础

第一节 “十一五”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耀州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扩大内需、调整结构

、扩大开放、深化改革等一系列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深入实施三大战略,抓重点攻难点,抓大事办实事,

全区经济社会保持了健康、快速发展。可以说,“十一五”期间是耀州历史上发展速度最快、质量最好、效果最佳、

实施项目最多的时期,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预期目标和任务,为“十二五”奠定了坚实的发展

基础。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10年全区生产总产值达到64.61亿元,年均增长16.7%,是“十五”末的3.2倍。

人均GDP达到25043元,占规划目标的166%,年均增长25.7%。三产结构由“十五”末的12.3:58.5:29.2调整为

8.8:70.2:21。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1亿元,年均增长26.8%。区属固定资产投资5年累计完成57.3亿元,是“十五”期

间的4.2倍,年均增长35%。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1.8亿元,完成规划目标的125%。五年实施重点建设项目178

个,完成投资73.3亿元。
    工业经济大幅攀升。通过大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积极探索大企业引领、大项目带动、大产业发展的循

环化、园区化、集群化的县域新型工业化道路,形成了以煤、电、铝、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等为主导的工业体系,规

划建设了董家河航气铝、坡头载能、惠塬水泥工业园区,增强了对全区经济的带领支撑作用。2010年,全区工业生产

总值达到130.6亿元,是“十五”末的4倍,年均增长31.9%;全区67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达到112.8亿元,年均

增长25%。
    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坚持实施“果业富民”战略,形成

了以苹果、花椒、核桃为主的果业,两牛一羊为主的畜牧业等“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和以基地、市场、加工、流通、

品牌为标志的产业化发展模式。2010年,全区农业总产值达到10.2亿元,鲜干果经济林面积94.7万亩,奶牛存栏8155

头。农业基础作用进一步增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城镇化步伐加快。坚持城乡一体、统筹发展,大力实施城镇开发建设,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十一五”

末,全区城镇化率达到60.7%,较“十五”末提高了25个百分点。通过一大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建设,城

区综合服务功能显著增强,城市品位明显提升,城市的集聚带动功能逐步凸现,发展要素逐步向农村辐射,农村条件

进一步改善,五年修建公路804公里,实现了村村通油路(水泥路)、通宽带、通公交、通广播电视、通电话、通电

的目标。
    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十一五”期间,按照“上大关小、治旋关立”的要求,共关停水泥机立窑17条,淘汰

落后水泥产能180万吨,全区万元GDP能耗较“十五”末下降20%,达到2.27吨标煤,达到规划目标要求(不含市属企

业能耗)。二氧化硫、粉尘、化学需氧量累计减排4578吨、13108吨和204.3吨。5年累计植树造林54.7万亩,森林覆

盖率达到45.5%,治理水土流失200平方公里,城市绿地面积新增34.9万㎡,人均绿地面积达到8.7㎡。
    居民收入和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十一五”期间,全区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16620元,年均增长17.1%,是“十五”末的2.6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307元,年均增长20.3%,是“十五”末的

2.7倍。
    2010年,城镇居民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1715元,较“十五”末增加4654元,增长65.9%;农民年人均生活消

费支出4276元,较“十五”末增加2523元,增长144%;农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 37.9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达到

29平方米,加大了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建立了廉租住房制度,建成住房49万㎡,其中廉租房1.4万㎡,人民生活质

量进一步提高。
    社会和谐程度不断提高。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校舍安全等项目,撤并学校133所,调

整优化资源,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卫生和社会保障事业长足发展,三级卫生服务网络逐步健全,农村合作医疗

参合率稳步提高,达到96.8%;落实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医疗救助政策,城乡群众社会保障覆盖面稳步扩大,积

极推进全民创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以内。计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人口自增率控制在5‰以内。农村科技

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十一五”期间,全区虽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仍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和矛盾:

一是结构性矛盾突出,三次产业结构亟待调整,投资拉动特征明显,转变发展方式的压力较大。二是工业结构单一,

对资源依赖程度较高,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园区建设起步较晚以及工业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突出。三是商贸流通业

辐射带动力不强,旅游产业产值偏小、发展速度较慢。四是农业人口比重大、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居民收入水平低、

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加快城镇化困难较大。五是城市基础设施薄弱,城市品位不高,城市改造建设速度不快,

城市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制约着耀州的跨越发展。这些矛盾和不足有待我们在今后五年的工作中着力解决。

    第二节 “十二五”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基本判断
    一、发展环境分析
    从国际环境看: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经济结构进入调整期,经济治理机制进入变革期,

创新和产业转型处于孕育期,新兴市场国家力量步入上升期,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然存在,对经济和社会发展造

成不确定因素较多,外部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们加快发展。
    从国内环境看: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转型提升”的攻坚阶段,经济发展面临的环境十分复杂,结构调

整和转变发展方式难度加大。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将转换到内需主导、内生增长的轨道;经济发展动力将转换到科教引

领、创新推动的轨道;经济发展重点将转换到统筹发展、缩小差距的轨道;社会建设方向将转换到完善公共服务、保

障社会公平的轨道。宏观调控政策将更趋灵活,区域发展战略将向西部倾斜,总体有利于西部发展。
    从省内环境看:国家把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优先地位,切实落实《关中—天水

经济区发展规划》,支持陕北建设国家级能源基地,支持陕南建设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尤其是关天规划全力支持

关中地区建设“一高地四基地”,关天经济区作为西部三大经济区之一带动整个大西北加快发展,加大了我省与周边

经济区的联系,着力打造“西三角”中国新的增长极,全省进入难得的黄金发展期。
    从全市发展看:全市发展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阶段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社会发展面临

爬坡过坎的转折点,未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资源型城市转型以及西铜同城化发展不断加快

,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二、面临机遇和挑战
    在客观总结“十一五”发展成就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十二五”全区所处的国际、国内、全省发展环境,未

来五年我区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诸多的风险与挑战。
    1、面临机遇
    一是沿海发达地区土地、水、电、矿产资源紧缺,产业加速向西部地区转移,有利于耀州区更多更好地承接

产业和资金转移。二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国家对西部地区的政策倾斜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十二五”

时期是耀州谋求国家支持,由“打基础”逐步向“兴产业”转变、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有利时期。三是铜川被列为关

天经济区次核心城市、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和陕甘宁革命老区生态能源经济协调发展试验区,耀州成

为三大规划实施的重点县区,为我区城市建设、资源型城市转型、全面改善生态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前所未

有的战略机遇。四是耀州是国定贫困县区之一,到2020年全国要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客观上要求贫困地区加

快发展,尽快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国家的扶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这也是促进全区发展的重要机遇。五是国家正在研

究部署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工作,对被兼并企业进行煤矿安全改造和技术改造的财税、金融等方面政策支持将进一步加

大,这对我区煤炭产业在“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六是随着西铜高速第二通道、城际铁路的修建,耀州将

成为全市交通运输的南出口,进一步融入西安半小时经济圈,为把耀州打造成为连接陕北、关中的物流集散地和商流

中心带来了机遇。七是耀州人民在经济和社会建设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十二五”期间实现大发展充满了信心和

决心。
    2、面临挑战
    未来五年,我区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将面临较大的压力和挑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一是实现跨越发展

难度较大。“十一五”期间,全区GDP、财政总收入、人均GDP、人均财政总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

均纯收入虽然实现了新突破,但距全省24个城区平均水平均有较大差距。这些差距为我区在“十二五”期间的跨越发

展带来很大困难。二是区域竞争日益加剧。耀州的资源特性和重点发展的产业与周边区域的相似度较高,存在产业结

构趋同现象,各地方政府为发展本地优势产业,竞相赶超的竞争态势日益激烈。三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困难。我区依

靠投资推动增长的特征十分明显,消费明显不足,投资推动型向消费拉动型转变的压力较大。四是资源环境约束性矛

盾日益突出。我区经济发展对资源消耗的依赖程度很高,“两型”社会建设的任务更加艰巨。五是社会矛盾的压力日

益凸显。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社会发展进入矛盾凸显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更加复杂、集中和突出

,社会管理面临更加艰巨复杂的任务。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三节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

紧紧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实施“三大”规划的重大历史机遇,按照全市“5523”发展思路和战略部署,以“科学

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为理念,以改善民生、促进和谐为根本,以“争先进位、富民强区”为主线,深入实施

“工业强区、果业富民、文化兴耀、城镇化带动”四大战略,以“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统筹城乡发展、提

升城市品位、提高人民幸福指数、建设和谐耀州”为重点任务,不断壮大县域经济,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把耀

州建设成为全国著名养生旅游胜地,全国全省能源、建材、果业基地,全市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和全市发展的核心区

第四节 基本原则
    坚持加快发展,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

市化进程,综合经济实力实现新跨越,建设陕西经济强区。
    坚持绿色发展,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提高空间集聚效益和推动产业现代化,结合资源型城市转型,

将经济增长建立在结构优化和资源节约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切实有效推进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坚持创新驱动,提升发展层次。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科技创新带动结构调整,以科技进步引领产业

升级,推动经济进入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
    坚持统筹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统筹规划全区发展,优化城镇布局,完善城镇体系,加强城镇基础设

施建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立城乡互动机制,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
    坚持和谐发展,推进社会结构同步提升。把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经济发展的落脚点和持久动力

,着力解决群众最关注的民生问题,使全区人民共享社会发展新成果。
    坚持开放发展,拓展资源要素配置空间。优化发展环境,配置发展资源,在区域分工协作中强化特色功能发

挥,逐步实现区域融合发展。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积极推动西铜同城化发展,主动融入大西安经济圈和关中—天水

经济区。

第五节 战略定位
    “十二五”时期,把耀州区建设成为“全国著名养生旅游胜地”。以发展文化旅游业作为资源型经济转型的

战略支点和统筹城乡发展的突破口,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水平,打造照金—香山5A级景区,建设药王养生城

,努力把耀州建设成为“全国著名养生旅游胜地”。
    “十二五”时期,把耀州区建设成为“全国全省能源、建材、果业基地”。围绕全市打造“陕西第二能源重

化工基地、西北最大建材基地、西北最大铝工业基地和全国著名农副产品加工基地”目标,发挥资源与产业优势,深

入实施“工业强区、果业富民、文化兴耀、城镇带动”战略,大力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把我区打

造成为全国全省能源、建材、果业基地。
    “十二五”时期,把耀州区建设成为“全市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主题,围绕统筹城

乡发展,构筑“三园一区”发展格局,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大力推进城乡产业化发展

进程。按照“抓点示范、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的原则,强势推进“445”工程,形成城区、重点镇、中

心村梯次的发展新局面,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力争把我区建设成为全市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在全市率先实现

城乡一体化。
    “十二五”时期,把耀州区建设成为“全市发展的核心区”。充分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继续保持耀州在全

市的重要地位,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加快城镇化步伐,加快园区建设和项目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使

全区经济转型、总量扩张、社会发展、城市建设、民生水平均走在全市的最前列,把耀州打造成铜川市发展的核心区

第六节 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按照全市“十二五”发展目标,结合我区发展实际,今后5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是“

一个目标、两个翻番、三个达到”,即:“十二五”末成为全省经济强区,力争跻身“十强区”,到2015年,全区经

济综合实力上一个大台阶,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翻一番,GDP年均增速15%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

,人均GDP和两个居民收入达到全国、全省水平,实现耀州经济大跨越、社会大发展、生活大改变,幸福指数大提升


    经济综合实力指标:全区地方生产总值力争达到130亿元,年均增长15.5%左右,人均GDP达到4.8万元以上。

地方财政收入达到5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十二五”末达到150亿元,5年累计达到480亿元

,年均增速3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0%左右。
    经济结构调整指标:产业结构调整为7:60:33,一、二、三产增加值分别达到9.1亿元、78亿元和42.9亿元

。规模工业增加值达到73亿元,年均增长15%,农业总产值达到17亿元,年均增长7.4%。
    社会事业发展指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下,总人口稳定在27万人。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到2015

年城镇化率达到65%。5年新增就业人数达1.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以内。人均住房面积35㎡。全区社会

保障和社会养老实现全覆盖。人民幸福指数得到大提高。
    城乡统筹发展指标:到2015年,全区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万元以上,年均增长

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4万元以上,年均增长15.4%。5年转移转化户籍农民5万人。
    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万元GDP综合能耗5年降低15%,主要污染物减排12%,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城

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5%。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20平方米以上。
 
第三章 打造工业经济强区
    围绕全市打造“四大基地”的目标(即:陕西第二个能源重化工基地、西北地区最大的现代建材业基地、西

北地区最重要的循环型铝工业基地、全国著名的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基地),深入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大力提升

产业发展水平,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工业发展围绕构建和完善“三条产业链”,打造“三园一区”发展平台,壮大优

势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全区逐步形成集群发展、协调发展的工业化新格局。到2015年,全区工业总产值达到320亿

元。
第七节 促进传统产业加快发展和优化升级
    以培育大品牌和提升产业竞争力为目标,以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为主线,以增强创新能力为突破口,加快发

展煤炭、水泥、农副产品加工业三大传统产业,不断壮大产业规模和提升质量效益。
    做大水泥产业。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集中煅烧、分散研磨”的要求,优化资源配置,升级产业结构

。抓好已核准的5条日产4500吨水泥生产线项目建设和生产管理,力争再上2条日产4500吨水泥生产线,4条日产4800

吨特种水泥生产线,不断扩张总量,到2015年全区水泥产能达到2000万吨以上。淘汰年产30万吨以下的旋窑和50万吨

以下的粉磨落后产能;鼓励和引导水泥企业加快产业升级、技术改造和组建大型水泥集团,实现规模经营,聚集发展

,到2015年,使产值过亿元水泥企业达到10家以上。积极筹建特种水泥生产线,加大彩色水泥、道路水泥、油井水泥

、透明水泥等特种水泥和制品的推广、生产力度,拉长产业链,提高科技附加值。
    做强煤炭产业。重点建成“白石崖、秀房沟、照金、西川、冶坪、耀西”等6个百万吨矿井,把现有23处煤

矿整合为5处,提高煤炭生产能力。积极探索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有效方式,支持符合条件的国有和民营煤矿企业成

为兼并重组主体,鼓励各种所有制煤矿企业和电力、冶金等行业企业以产权为纽带、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参与兼并重

组。做好贯草梁、冶坪地区的煤炭勘探开发工作,通过二轮资源整合及后续资源勘探,再上两个大中型煤炭企业。依

托华能电厂,加强煤炭的深度开发和利用,推进煤炭就地转化,同时积极探索煤层气开发、煤矸石发电、瓦斯发电、

煤转油等新项目,延长产业链,实现多层增值。2015年,全区煤炭生产能力力争达到1000万吨以上,就地转化率达到

80%以上。
    做优农副产品加工业。紧扣“果、牧、药、菜”四大农业特色产业,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为方向,重点发展

果蔬加工、粮油加工、乳制品、果酒、饮料和特色资源加工业,提升档次、扩大规模、优化产品结构,扶持祥云公司

、隆晟和林森果粒加工厂、李华酒厂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重点实施年产2万吨马铃薯淀粉和年产2000吨香菇多糖两

个食品加工项目,大力培育食品工业原材料基地,积极引进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强的加工龙头企业。到2015年,全

区农副产品加工量达8万吨以上。
第八节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坚持自主创新、战略引进相结合的原则,按照“抢抓机遇、扬长避短、集聚发展”的总体要求,充分利用区

内外资源,积极培育发展新材料、新能源、优势资源开发3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煤电铝的深加工和配套产业,重点

实施好10万吨铝棒、年产2万吨铝箔箱、铝塑复合板膜、彩色涂层板等项目。提高粉煤灰综合利用效率,大力发展新

型建材产业。积极承接佛山、淄博等全国重要陶瓷基地的战略性迁移。抓好生物柴油三期工程,实施光伏发电等新兴

能源产业项目。抓紧耐火粘土、高岭土、奥系大理石、油页岩等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重点实施好纳米碳酸钙、活性

炭、陶粒砂、油页岩加工转化等高新技术项目,逐步形成新兴产业体系。
第九节 建设新型工业发展平台
    按照“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集团化推进、园区化承载”的发展模式,着力构建“三园一区”的工业发

展平台,加快惠塬水泥工业园区、坡头载能工业园区、董家河航汽铝工业园区和照金瑶曲煤炭产业集群区建设,全力

打造4个百亿园区,优化产业布局,着力推进全区产业集群化发展。力争“十二五”期间,园区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30%以上,真正把园区打造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
    董家河航汽铝工业园区。以铝产业为主导,积极承接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及西安周边地区的化工产业深加工项

目及配套项目,壮大电解铝产业发展规模,优先发展航汽铝、电解铝、碳素、铝的深加工产业,实现电解铝产能扩建

,大力发展铝铸轧板、铝合金板材、汽车、大飞机铝部件等铝深加工下游产品项目,加快铝业由初级产品向精深产品

的转型。重点建设陕煤化、陕有色集团投资150亿元的煤电铝联产联营循环经济产业园项目,包括新建一个300万吨煤

矿、30万吨电解铝、30万吨碳素、430万千瓦煤矸石自备电厂、20万吨铝深加工五大项目。铝产业产值超过100亿元,

建成西北最大的铝工业基地。
    坡头载能工业园区。以发展新型煤电产业和建材工业为主导,着力打造现代建材和能源产业承载基地和西铜

同城化发展的产业转移基地。“十二五”期间,园区以华能铜川电厂为中心,分别建设建材园、物流园、科技园,固

定资产投资总数达到150亿元以上。其中,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5亿元;苹果、建材等物流服务区项目30

亿元;华能电厂二期、石头造纸和45万吨石膏板等产业项目105亿元。
    惠塬水泥工业园区。重点发展先进、节能、环保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能力,淘汰落后的水泥生产能力,实施

纵向一体化战略,拉长水泥产业链,发展商品混凝土、预拌干粉砂浆等水泥延伸产品。“十二五”期间,新建5条

4500t/d以上纯低温余热发电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新建两个年产5000万条产品包装袋加工厂,达到年产1亿元包装袋

生产规模;建设年产50万m3商品混凝土搅拌站项目,积极发展煤制气等高科技产业,扩展园区产业外延。
    照金瑶曲煤炭产业集群区。抓住国家能源工业战略西移的机遇,培育发展骨干煤炭产业项目,建设6个百万

吨矿井,推进煤炭精细化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把照金地区建设成为耀州区乃至铜川市的能源产业基地,重点在照

金、瑶曲、庙湾分别建精选煤场各一处,进行深加工,实现就地转化。
 
第四章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深入实施“果业富民”战略,按照“稳粮、优果、兴牧、扩药、增菜”发展思路,重点抓好“果、牧、药、

菜”四大优势农业主导产业发展,促进果畜结合,实现农业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到2015年,全区农业总产值达到17亿

元以上。
第十节 壮大农村主导产业
    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专用特用品种,推广实用增产技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十二五”期间,全区粮食作

物种植面积稳定在45万亩。扩大果园种植规模,推行“全面建档、升级达标”的果园管理模式,在重点发展苹果、核

桃、花椒的同时,积极发展大棚樱桃等设施种植,做大做强“金圣”、“公权”等果业品牌,增强竞争力,提高效益

,重点建成坡头工业园区果业示范基地项目,着力打造渭北物流示范基地。2015年,全区鲜果面积达到35万亩,干杂

果面积达到70万亩。围绕城镇建设发展菜篮子工程,狠抓高效设施大棚蔬菜生产和新增保护地栽培,为城乡居民提供

优质绿色蔬菜。到2015年,全区蔬菜播种面积达到6万亩,设施蔬菜面积达到1万亩。大力发展以“两牛一羊”和生猪

为主的畜牧业设施养殖,推行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坚持规模、质量与效益并举。五是不断扩大中药材种植面积,抓

好黄芩、柴胡等道地中药材的GAP规范化栽植,加快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培育引进中药材加工企业。
第十一节 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模式
    以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为抓手,推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壮大农村主导产业,发展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

打造特色农业品牌,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走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农业发展之路,建设现代农业大区。围绕果

业、畜牧业等优势产业,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发展主导品种和特色产业,加快推进优质粮油基地、优质果品基地、

特色养殖基地、优质蔬菜基地和优质中药材基地等特色基地建设,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农业经济带。大力推广“企业

—基地—协会—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观光农业”、“超市农业

”和“订单农业”,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提高耀州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积

极推进土地流转。建立健全与农业产业化相适应的土地流转机制,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市场。鼓励农民以土地使用权入

股,自行组建股份合作企业或者与龙头企业组成股份合作制农业企业。继续推进“一村一品”示范村建设工作,重点

抓好省、市级“一村一品”示范村建设,建立健全“一村一品”示范村建设的长效机制。

第五章 培育服务业发展新亮点
    深入实施“文化兴耀”战略,把发展服务业与增强城市功能、促进就业紧密结合起来,以文化旅游业为突破

口,加快精品景区建设,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提升改造商贸流通业,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培育全区服务业发展新

两点。到2015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达到43亿元以上。
第十二节 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
    把发展文化旅游业作为资源型经济转型的战略支点和统筹城乡发展的突破口来把握,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配

套设施,打造精品景区,加大重点景区的宣传力度。到2015年,把耀州打造成为全国著名的“佛教圣殿、革命圣地、

养生福地、药王圣地”,全区旅游接待人数累计达到36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7亿元以上。
    打造精品旅游景区。继续加大照金—香山景区、药王故里、玉门自然保护区、锦阳湖生态园开发建设,不断

完善基础设施,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打造精品旅游景区。重点完成照金—香山景区基础设施和景点开发建设、药王

故里综合接待中心、药王养生工程项目。建成照金—香山5A级景区,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以上。积极申报“照金—

庙湾”国家丹霞地貌地质公园,开发建设柳公权、范宽、傅玄等名人故里。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把乡村旅游业作为服务业新的增长点,在照金—香山景区沿线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建

成10个星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实施农家乐、果园采摘、垂钓等乡村旅游项目,规范经营行为,提高服务水平。到2015

年,全区“农家乐”旅游经营户达到100户以上,乡村旅游就业人员达到3000人。
    加强旅游环境整治。以文庙、神德寺塔遗址公园保护建设项目为龙头,实施“大水大绿”城市绿化美化工程

, 增加城市休闲旅游亮点;加快休闲广场建设;增设旅游导引标识;维护古文庙原貌,建设文庙休闲游览广场,把文

营东路建成耀州的“书院门”;保护城内现有古民居、古城墙,维护古城肌理;加快建设星级宾馆,到2015年,全区

新增星级酒店5家以上,全面提高旅游接待服务能力;加强环境卫生、旅游秩序、安全措施、服务水平和价格管理等

综合整治

第十三节 提升改造商贸流通业
    按照“改造提升、发展完善”的思路,以“拉内需、扩消费”为核心,以促进消费为主线,以重大商贸项目

支撑,进一步合理布局商业网点,科学调整业态,推进耀州商贸流通业战略性大调整,把商贸流通服务业培育成全区

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使我区成为铜川南市区商贸中心。打造花园十字中心商业区、华原购物中心高档消费商业区、

政府中心广场商业区、北部城区中心商业区四个中心商贸区。打造永安路品牌服饰商业街、学古巷路科技文化一条街

、药王西路日用百货商品批发零售一条街、锦阳路特色餐饮及休闲娱乐一条街、药王东路药王养生文化一条街以及咸

榆路汽车销售及汽车配件服务一条街六条特色商业街;培育锦阳路果蔬批发市场、七一路综合市场、文营西路家电摩

托车专业市场、栈桥路建材交易市场四个专业市场,进一步完善区、乡、村三级商贸流通服务网络,规划建设五个物

流配送服务中心。紧抓国家“扩大消费、拉动内需”的政策机遇,实施好“家电下乡”、“万村千乡”等重点工程,

进一步扩大农村消费。“十二五”期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速度保持20%以上。

第十四节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立足融入西安半小时经济圈,坚持“政府引导、企业运作、规范市场、配套环境”的方针,加强规划,整合

资源,合理布局,依托“三园一区”、果业基地和农副产品加工基地,积极发展市场、仓储、运输和生产型物流相关

产业和服务业,建立健全物流基础设施服务平台,以现代物流业推动工业产业升级,进一步提高工业企业生产效益,

同时,依托铜川南大门的区位优势,努力把耀州打造成面向关中、辐射陕北和周边地区的现代物流中心。到2015年,

引进、培育1-2家有较强影响和示范作用的现代物流企业。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实施坡头工业园区建材产业

园、董家河工业园物流服务区、惠塬工业园物流服务中心建设等项目。
第十五节 稳步发展房地产业
    以切实提高和改善人民群众居住条件为目的,以城区提质扩容和旧城改造为突破口,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

度,扩大房地产投资规模,规范房地产开发市场。“十二五”期间,结合城中村改造新建商品住房33.2万平方米,重

点完成城南入口、花园饭店、民主路、永安广场等8个片区的城中村改造任务。结合棚户区改造,建成经济适用房

22.2万平方米。结合国家扩大内需政策,建成廉租房7万平方米以上。建成城南一号、东方尚城、花园饭店、海上苑

、柳园小区、欣佳苑、生产资料公司等住宅小区,实现房地产开发投资12亿元以上,城镇居民人均住房达到35㎡。鼓

励发展物业管理企业,壮大社区服务业,到2015年末,全区物业管理覆盖率达到80%以上。
第十六节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鼓励金融业改进服务、扩大规模、创新开发新产品;积极争取和支持外资银行以及国内更多股份制金融机构

入驻耀州;支持保险业拓展业务,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提高保险公司承保能力和偿付能力;积极稳妥发展证券、

信托、租赁、典当业;支持发展先导性的信息服务业,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咨询、增值业务和数据库服务业;

规范发展会计服务、法律服务、管理咨询、工程咨询、设计策划、包装营销等中介服务业,逐步建立和完善与优势特

色产业发展相匹配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
 
第六章 着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第十七节 调整产业发展结构
    按照“提升一产、壮大二产、突出三产”的思路,着力解决产业层次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工业经济发展

重点打造“四大基地”,构筑“三园一区”,促进集群发展,提高科技附加,延长产业链,引进新兴产业,构建现代

工业集群。文化旅游业重点围绕照金—香山5A级景区建设大力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建设3星级以上酒店和高档文化

娱乐设施,积极发展社区服务、信息咨询等新兴服务业,创建服务业立体发展模式和第三产业集群。农业发展以特色

果业、现代畜牧业、高效林业为重点,调整种植、养殖业内部结构,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特色种养业,拓展

农业内部增收空间,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第十八节 扩大消费需求
    提高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拓宽消费领域,稳步发展住房消费和汽车消

费,积极拓展教育培训、旅游休闲、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消费。发展消费信贷,为居民消费提供金融服务。继续做好

家电、摩托车、农机具等商品下乡。完善区内农贸市场、便民商店、餐饮门店等基本生活设施布局,加快幼儿园、中

小学、社区卫生站、邮政金融网点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引进和建设大型卖场、文化娱乐、餐饮住宿等高端商业

设施,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培育消费热点,提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第十九节 优化投资结构
    加大对旅游、工业主导产业、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铝产品深加工等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政府投资重心向“

三农”、教育、卫生、保障性住房、生态环境等社会事业和民生领域倾斜。在保持政府适当投入的同时,充分发挥信

贷资金的支撑作用,加强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等股权融资方式对民间资本的引导,加大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扶持力度。

第二十节 构建创新型社会
    建立健全人才引进机制,抓好民营企业家、高级技术人才、高级技工队伍的建设,提高各类人才素质和职业

技能水平。建立健全职业技术培训体系,加强对职工的在职培训和下岗职工的就业创业培训。大力推进科技自主创新

和成果转化,加强与西安、杨凌等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研合作,加快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

再创新,示范、推广新技术、新产品,采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重点围绕“三园一区”建设,建成坡头工

业园区交大研发基地和坡头工业园区新型材料研发基地,力争每年引进新技术、新品种30项(种)以上。支持企业开

发关键技术,建立企业研发平台或实验基地,打造知名品牌,增强核心竞争力。

第七章 加快推进中心城区建设
    深入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城市化建设继续以城区和中心镇为重点,突出“打通干道、拓展骨架、完善

设施、改造旧城、配套功能、提升品位”。到“十二五”末,实现耀州区城市功能基本完备、城市环境大变样、城市

管理上水平。

第二十一节 打造中心城区
    在全市“北市区—黄堡—董家河—耀州区—新区—坡头”城市发展大格局下,耀州城镇发展按照“一核、双

廊、三区、五轴、五心、三面”的总体布局结构和“北扩南改、东治西连,整体布局、凸显特色”的发展思路,以打

造新的城市综合体为重点,不断优化城市功能,拉大城市骨架,扩大中心城区规模,建设铜川城市发展的核心区。“

十二五”期间,计划累计完成投资120亿元,基本完成旧城改造和城中村改造任务,药王生态园建设初具规模,建城

区面积达到8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到10万人以上。
 
耀州区城市发展总体布局
    “十二五”期间,耀州区城市发展按照“一核、双廊、三区、五轴、五心、三面”的总体布局结构进行建设


    一核:位于中心永安广场周边地段的区级行政办公、文化娱乐、商业金融业。
双廊:即沿着“V”型结构的沮河、漆水河两侧规划的城市绿化公园,并形成沮河生态休闲廊道、漆水河生态休闲廊

道。
    三区:即位于两河之间的中部综合功能区、沮河以西的西部居住功能区、漆水河以东的东部工业居住功能区


    五轴:即区际联系轴,华原路和文营路;商贸发展轴,永安路、药王路和锦阳路。
    五心:指五个片区服务中心,包括东部片区中心、南部片区中心、西部片区中心、北部片区中心、中部片区

中心。
    三面:规划控制三个绿色生态界面,即西部的新区台塬山水园林生态界面、东部的药王山风景区界面、北部

的步寿塬园林生态界面。

第二十二节 完善城市功能
 加强市政设施建设,提高配套能力,增强服务功能,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加快建设以道路为主的城市骨架

拓展工程,提升优化城市道路,有效解决城区道路破旧问题,改善城市面貌,重点完成永安南路、柳公权路、天宝路

、香山路等城市道路改造工程;投资2亿元进行城乡电网改造,到2015年,全区用电覆盖率达到100%;完善城区供排

水、供气、集中供热、垃圾和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2015年城市道路硬化率和燃气普及率分别达到90%、80%,自来水

普及率100%,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城镇生活垃圾和粪便处理率均达到85%以上。

第二十三节 提升城市品位
    实施“拆、改、建”工程,加大城市改造力度,全面提升城市形象。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围绕全市创建

国家级卫生城市和绿化模范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的“三城联创”活动,“绿化、美化、亮化”城市,实施沮河、漆河

河道整治工程,完成210国道沿线景观改造,建成药王生态园、城市运动公园,城市南入口,神德寺公园,新增公园

及道路绿地10公顷,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0.6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6%。高标准加强城市管理,加大城市综合

执法推进力度,依法拆除违章建筑,清理占道经营,规范户外广告,综合整治环境卫生,进一步改善市容市貌。加大

创建工作力度,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全面治理城市环境,从根本上解决环境卫生、市容市貌、交通秩序、生活方

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2015年把城区打造成为现代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配套设施完备的新城区。

第八章 统筹城乡发展
    以陕西省支持铜川—富平统筹城乡示范带建设为契机,落实各项扶持政策,促进城乡优势互补和公共资源均

衡配置,实现城乡产业、设施、社会和生态一体化发展。

第二十四节 优化城乡发展格局
    按照农村城镇化、城镇城市化的要求,加快照金、董家河等重点镇建设,在耀旬路、耀柳路沿线、景区、园

区、城区形成“统筹城乡示范带”。推进“一心、一扇、两带”的城镇体系建设,增强城镇聚集、辐射能力,形成以

中心城区—重点镇—中心村为主体,梯次鲜明、功能协调、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的城镇发展框架。把农村居民点纳入

统一规划,按照规模适度、合理集聚、梯度缩并和有利于生产生活的原则,调整村庄布局,撤并小型村、拆除空心村

、缩减自然村,形成梯次合理的农村居住点布局,实现基础设施共享。

第二十五节 促进农村居民向城镇转移
    通过体制改革和整合城乡资源,逐步消除城乡制度障碍和政策壁垒,促进农村居民职业、收入、住房、保障

“四固定”。实施就业体制改革,大力开展农民就业培训,提高农民就业技能,完善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和相关

配套措施,消除农民市民化的体制性障碍。深化重点镇综合改革,推进重点镇向小城区发展,充分发挥重点镇在吸纳

农村转移人口、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

房屋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改革为先导,鼓励农民对承包地进行有偿流转或合作化经营,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

转移,到2015年末,全区转移农业人口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65%。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巩固新农村示范建设成果

,“十二五”期间,力争每年创建新农村示范村6个以上。

第二十六节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以城乡道路、安全饮水、农田水利、环境整治、村庄布局、公共服务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建

、管、运、养”的思路,建设“三纵五横”路网系统,完成210国道和南市区—北市区道路改线、景区专线、经济专

线、县乡村公路建设,完成耀州客运站、照金二级客运站,加快运输车辆更新和增长,不断提高运力,提升管护和服

务保障水平,实现全区交通骨架完善,物流顺畅。继续抓好爱国卫生工作,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推行清洁工程,

使生活垃圾和污水得到有效处理,环境卫生和村容村貌明显改观,农村无害化厕所使用率100%。完善村级文化、卫生

、广播、教育体育和社区服务设施,健全农村公共服务,实现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的良性互动。

第二十七节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水利作为全区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

重点任务,突出加强水利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为全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用

水保障。以水源建设为重点,努力增加全区供水能力,开展店子河水库、西沟水库、马栏饮水改线等建设项目的前期

工作,实施高尔塬加坝扩容工程,保障发展用水需要。加快城市供水工程和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基本解决城乡居

民饮水不安全问题。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加大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力度,大力发展节水灌溉,

新增、改善灌溉面积1.0万亩。加快漆、沮两河治理和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提高防汛抗旱应急能力,全面加快水利基

础设施建设。

第二十八节 大幅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进一步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重点抓好“果、牧、药、菜”四大优势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加快发展无公害

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实施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和产业化经营。全面开发农业生产、生

态、生活等功能,因地制宜发展高效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相配套的服务业。重点培养和支持种养业能手、农

村经纪人和专业组织领办人带领农民致富,使农民在农业功能拓展中获得更多收益。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保障务工农

民合法权益,增加农民劳务收入。全面落实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政策。逐

步提高农村低保、残疾人生产扶助和生活救助、五保户供养等方面的补助标准。积极发展农业政策性保险,扩大覆盖

范围,增加保费补贴。贯彻落实各项减负政策,完善农民负担监管制度。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支持农民以多种形

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林权,分享增值收益。

第九章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第二十九节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提高义务教育的整体办学条件和水平,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积极探索十二年义务教育,推进素质教育,

创建陕西教育强区,“十二五”期间,小学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升学率均保持在100%,初中入学率和巩固率分

别达到100%和98%,完成全区70%中小学的标准化建设。重视学前教育,扩大学前阶段教育规模,推行学前三年教育,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原则,加强幼儿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到2015年,城区幼儿入园率达到95%以

上、农村幼儿入园率达到85%以上。优化高中教育资源,基本普及高中教育,提升普通高中办学水平,高中生入学率

达到90%。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创建耀州职业教育中心,把区职业中学创建为省级重点职业高中。加大对教育事业

的投入和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完善基础设施,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重点完成全区中小学

校舍建设项目和坡头高级中学建设项目。不断完善老年人教育设施,重视城市老年人继续教育的同时,积极探索农村

老年人教育工作,切实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进一步加大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城区体育场馆建设,完善乡镇、社区体育基层设施和健身路径,建

设农村体育广场。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促进社区体育、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不断增

强人民体质。
 
第三十节 大力发展科技事业
    以“科技就是第一生产力”为理念,加快耀州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培育激励机制,积极营造有利于创新创造

的良好氛围,突出抓好科普推广和新技术、新成果引进工作,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完善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努

力推进科技进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到“十二五”末,我区新认定中小型科技企业达到5家以上,高新

技术产品认证达到5个以上,建设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1个,市级农业示范基地3个,区级农业示范基地5个,全区所

有行政村建有科技书屋,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120期,培训人数2万人次以上。主要农作物、禽畜水产优良品种率达到

90%以上。

第三十一节 着力发展文化广电事业
    按照“筑牢阵地,壮大队伍、创新载体、丰富活动“的总体思路,进一步加快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完成耀州区文化艺术中心建设,完善区、乡镇和农村“两馆一站一室一点”文化服务网络。完成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文化事业创新。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明需求。加强非遗项目申报和保护,做好文物点

抢救性保护工作。
    加大广播电视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的舆论引导作用。全面推进广播电视事业的科技创新和数字化建

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实现广播电视节目采编播数字化、网络化,积极筹建区广播电视中心大楼。不断扩大广

播电视节目容量,提高节目质量,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切实抓好自然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完成城区数字电视整体

转换,加快农村有线电视发展,2015年,全区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100%。

第三十二节 加快发展卫生计生事业
    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优化卫生资源配置,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深入开展爱国卫

生活动,重视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深入推进新型农村合疗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三级医疗、预防保健、卫生应急服务

网络功能,做好地方病防治工作,加快医疗卫生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完成区人民医院、中医院整体搬迁工程。完

成天宝、华能、西城、照金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促进公共卫生服务

均等化。到2015年,全区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4岁以上,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2人/10万人以下,婴儿死亡率控制

在8‰以内,每千人床位达到4张,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达到5.2人,法定传染病报告率达到98%。
    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创建全国计生综合改革示范区,积极推进计生综合改革,完善计生管理

机构和服务网络,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大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的治理力度,统筹解决人口问题。

第三十三节 促进其它社会事业发展
    紧紧抓紧国家支持西部地区县级综合档案馆建设的机遇,重点完成耀州区综合档案馆新建项目,积极推进依

法制档进柜,健全健全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档案管理体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统计工作,扎实做好物价、粮食等

工作。
 
第十章 构建和谐耀州
    坚持以人为本,把改善民生作为加快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扩大就业,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和扩大保障面,

推进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差距,让发展成果最大程度地惠及全区人民,不断提高全区人民的幸福指数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第三十四节 着力扩大就业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建成区、乡两级人力资源市场,村级(社区)人力资源工作站,建成区、乡、村(社区

)三级劳动保障信息网络,实现城乡劳动保障工作“四有化”。积极开拓劳务市场,扶持发展劳务中介组织,加强就

业指导服务和调控,建立健全岗位需求预测制度和失业预警机制,促进转移就业。不断拓宽就业渠道,积极鼓励、支

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鼓励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工作。振兴劳务产业

,打造耀州劳务产业品牌,争创知名度,确保“十二五”期间我区外出务工人员保持在6万人左右,技能化务工率达

80%,劳务收入年均递增10%。

第三十五节 加强社会保障
    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的救助和保障

体系,继续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规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全面推进

医疗救助制度建设,加快农村五保供养和城乡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到“十二五”末,全区社会保

障、社会养老实现全覆盖。

第三十六节 加大扶贫开发
    坚持开发式扶贫为主,救济救助扶贫为辅,继续实施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扶贫和以工代赈扶贫,实施滑塌区

、沉陷区地质灾害点移民搬迁扶贫,全力推进陕西唯一的革命老区示范试点建设,抓好“雨露计划”项目,全面启动

千企千村扶助行动,巩固千村移民示范工程成果,积极实施移民搬迁,搬迁1000户4500人,切实改善困难群众生产生

活条件。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壮大贫困村主导产业,促进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到

2015年,力争实现全区5万低收入人口脱贫,低收入人口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00元以上,反贫率控制在5%以内,扶

贫巩固率保持在95%以上。

第三十七节 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建立健全应急保障机制和应急救援队伍,完善洪涝、冰雹、干旱、大风、地质、地震等自然灾害预警、预报

、预防体系,健全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发布机制,提高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关注社会闲散青少年的就学、就业等问题

,建立矫正和帮助体系。加强对高危人群的治疗、教育和管理。严格互联网管理,强化民众网络安全意识,依法查处

互联网犯罪活动。

第三十八节 强化安全发展
    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继续深化安全生产“三项行动”和“三项建设”,重点做

好煤矿、公众集聚场所、非煤矿山、建筑施工等领域的安全整治工作,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力度,坚决遏制道路交

通事故,落实消防监督检查和火灾预防措施,加强烟花爆竹、民爆物品安全监督和雷电防护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安全

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和安全生产培训教育体系,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第三十九节 加强精神文明和法治建设
    一、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廉政长效机制,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加强

廉洁从政教育,改进政风行风,提升干部拒腐防变的能力。加强对领导干部重要领域、关键环节权力行使的监督,推

进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加强廉政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深入治理商业

贿赂,坚决查处违纪违法的大案要案。
    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教育,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

育。深入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慈善服务队伍建设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传播先进文化,弘扬人文精神,重视人性“真、善、美”教育,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
    三、全面推进法治建设
    全面推进依法治区进程,加强执法规范化和信息化建设,创新执法监督制约机制,推进公正廉洁执法,维护

社会公平正义。全面实施“六五”普法规划,深入开展全民普法教育,推进全民学法用法体系建设,提高全社会法律

意识和法制观念。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加强和改进法律援助,落实维护社会稳定责任制,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健全和完善视频监控网建设,提高处置突发性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第十一章 着力构建“两型”社会
第四十节 节约利用资源
    推进工业、农业及生活节水,鼓励工业循环用水,推广先进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污水净化利用率。全面

落实保护耕地各项措施,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加大投资,提高耕地综合利用率,加大

土地资源整理和复垦力度,确保重点项目用地。到2015年,全区耕地保有量不低于37000公顷,基本农田保护率不低

于94.3%,各类建设用地控制在10000公顷以内。加强矿产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及综合利用,科学、合理、有序开发煤

、石灰石等矿产资源,实现矿山开采持证率达到100%。积极开发沼气、太阳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推广节能和能源梯

级利用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第四十一节 加强生态建设
    以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等生态工程为重点,完成三北防护林造林10.4万亩

,封山育林20万亩,荒山荒地造林25.9万亩。持续抓好“三大流域、四个重点区域、四条绿色长廊”的绿化工作,重

点加强漆河、沮河、桃曲坡水库、高尔原水库等流域水库水源林及上游森林植被保护和绿化,努力改善全区生态环境

,确保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建成耀州区国有林场生物能源林基地,重点实施林业资源保护工程和林场湿地生态保

护及森林防火工程。建设郊野公园、市政公园和社区公园绿化体系,全方位推进立体绿化。到2015年,全区森林覆盖

率达到50%以上。

第四十二节 加大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力度
    强化项目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评价,优先安排低碳产业项目,鼓励支持新能源生产利用、节能减排技术创新

等项目。加大工业污染防治力度,全面完成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四项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加快

城区、重点镇、工业集中区供水、节水、污水及净化回用处理系统建设,严格控制全区各类污染物排放总量,降低城

市和交通环境噪声、有机物污染,杜绝辐射污染事故发生,保障饮用水源地环境安全。到2015年,单位GDP能耗下降

15%,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12%以上。

第四十三节 发展循环经济
    全面推行清洁生产。采取综合措施,从生产和服务的源头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重点抓好高耗能、重污

染行业及重点流域、重大工程污染预防,支持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逐步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的转变。
    建立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体系,建立和完善用能设备能效标准、重点用水行业取水定额

标准。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合理调整区域产业布局,重点抓好工业“三条产业链”,构筑“一园三区”,发挥产

业集聚和生态效应。

第十二章 保障措施

第四十四节 加强项目支撑
    牢固树立“规划以项目做支撑”和“项目是全局、全局抓项目”意识,深化对工业、农业、旅游业、新兴产

业等领域项目的前期论证,加强项目策划、开发、储备和建设力度,实施好“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领域的重点项目

;政府投资向民生和社会事业领域倾斜;切实加强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健全前期工作责任制和考核机制;大力培育各

类投融资主体,精心做好项目衔接、推介和宣传,制定优惠政策激活民间资本,争取金融机构加大对新兴产业、现代

农业、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和民生等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十二五”期间,全区共规划建设重点项目81个,项目

总投资539亿元以上。

第四十五节 促进开放发展
    紧紧抓住国内外资本和产业由东部向西部、沿海向内地加快转移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充分利

用各种招商会、贸易洽谈会,高起点承接产业、资金、技术转移,把耀州建成西安周边产业与资本的重要集聚高地,

实现经济发展新跨越;围绕现代建材、水泥、煤炭、文化旅游、商贸物流、农副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加大招商引资

,并逐步向招商选资转变;抢抓“三大”规划在我区实施的机遇,主动加强区域合作,积极推动西铜同城化发展。

第四十六节 不断深化改革
    深化经济机制改革,着力消除制约扩大社会需求的机制障碍,深化垄断性行业改革,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

配置中的基础作用,落实放宽市场准入、促进非公有制企业同其他企业平等竞争的政策,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对经济增

长的贡献份额。深化行政机制改革,巩固和深化区政府机构改革、乡镇机构改革成果,坚持依法行政,推进科学决策

,规范办事程序,打造服务型政府、阳光型政府。深化社会管理改革,探索创新社会管理新模式,在城区完成街道管

理体制改革,在农村建立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新型治理结构。

第四十七节 壮大智力引擎
    依托西安地区高校、科研院所及大中型企业高科技人才集聚优势,进一步修订完善引进人才政策,抓住人才

培养、引进、使用三个环节,统筹抓好党政人才、创新型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等人才队伍建设,构

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人才聚集高地,为全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人

才保障。完善人才动态调控机制、评价发现机制、选拔任用机制、流动配置机制和激励保障机制,为人才发展营造良

好环境,充分调动各类人才创业的积极性。

第四十八节 制订配套政策
    积极运用政府掌握的公共资源配置手段,制订实施好公共政策,为市场主体提供正确导向。一是产业政策,

抓紧制定符合国家大政方针和区情实际的产业政策目录,制定产业准入、产业结构、产业布局等政策。二是资源环境

政策,健全资源的有偿使用和补偿机制,坚持有限、有序和有偿开发。三是投融资政策,优化投资结构,加强银企、

银政合作,支持村镇银行发展,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和专业投资信托基金,拓展融资渠道。四是财税政策,调整和优化

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和对产业发展的引导支持。五是消费政策,扩张农村消费市场

,大力培育住房、汽车等新消费热点,增加消费信贷品种,完善消费品二级市场。六是加强政策协调落实,加快梳理

现行政策,加强各项政策间的衔接协调,保障政策实施效果。

第四十九节 强化组织领导
    区政府成立规划实施及重大项目建设协调领导小组,负责规划的实施、评估、督办及“十二五”期间重大工

程项目的建设、管理及督查。各乡镇、各部门要按照分工,编制和实施好专项规划,并将规划实施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纳入年度目标责任制管理。加大规划的宣传力度,保障公民对规划的知情权,鼓励全民参与规划的宣传、实施与监

督,努力营造全区上下一心,真抓实干的良好氛围和推进之势,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快速发展,确保“十二五”各

项目标顺利实现。

第五十节 加强作风建设
    牢固树立“六民意识”,推行“六个一线”工作法,深入开展“抓落实,创一流,比贡献”活动,实施“服

务零距离、建功十二五”活动,创先争优、勇于复命,创新工作机制,加强自身建设,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

,积极创建高效服务型机关。依据高效、清廉原则,以建设优化发展环境和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为目标,着力建设

高效政府、阳光政府、清廉政府,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加快向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的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

,提高政府服务效率。探索建立一套对行政执行力考评、监督机制,采用科学方法对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的执行力、执

行结果以及综合素质进行全面监测、考核和评价,并给予适当奖惩。全面构建效能政府,实现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

发展。


网络编辑:
信息审核:admin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