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市王益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来源: 发布时间:2011-10-17 09:57

    “十二五”时期(2011年—2015年),是我区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提升发展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第一章 指导方针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一五”期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三产兴区、工业强区、农业突破”三大战略,积极抢抓机遇,主动应对挑战,抓重点攻难点,抓大事办实事,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指标均超额完成,为“十二五”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10年,全区生产总值实现44.21亿元,按在地统计,年均增长16.14%,完成“十一五”调整计划的110.5%;人均生产总值实现20868元,年均增长16.23%;地方财政收入实现1.06亿元,年均增长29.57%,完成“十一五”调整计划的115.2%;固定资产投资实现28亿元,按可比口径年均增长58%,完成“十一五”调整计划的117.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5809元,年均增长22.7%,完成“十一五”调整计划的109.3%;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5453元,年均增长19.41%,完成“十一五”调整计划的109.9%。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全部翻一番以上,均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
    第三产业发展迅速。过去五年,全区第三产业得到全面提升。先后建成了乐淘商都汇商城、真爱时代商务会所、铜川宾馆、铜川饭店、世纪家乐购物中心、百盛国贸、德克士、肯德基、苏宁电器等一大批重点商贸服务企业,三产服务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更加巩固了我区作为全市商贸中心的核心地位。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0.48亿元,年均增长25.2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3.56亿元,年均增长14.67%,完成“十一五”调整计划的104.3%,对“十一五”期间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
    工业经济大幅攀升。过去五年,全区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区”战略,着力壮大现代建材、装备制造、纺织服装三大支柱产业,工业经济呈现出总量扩张、集群发展、效益明显、活力增强的可喜局面。2010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31.36亿元,是2005年13.74亿元(在地口径)的2.28倍,年均增长17.95%,完成“十一五”调整计划的111.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4.3亿元,年均增长18.27%,完成“十一五”调整计划的112.6%。高标准完成了黄堡和王家河两个工业园区总体规划,园区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并已成为全区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平台。
    项目建设成效显著。过去五年,全区始终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先后引进实施项目134个,涉及资金56.78亿元,其中,投资上亿元项目15个,5000万以上项目35个。声威两条日产4500吨水泥生产线、鑫源纺织3万纱锭项目、天博陶瓷、兰德尔环保科技等一批设备工艺先进的骨干企业相继建成,有力地拉动了全区经济快速发展。同时,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资金4.39亿元、项目257个,民生和社会事业得到极大改善。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由2005年的2.17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28亿元,翻了近4番。
    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过去五年,全区坚持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实施“农业突破”战略,集中发展了一批品牌果业、规模养殖、设施蔬菜、农家乐等特色农业,栽植干鲜果5.1万亩、干杂果3.2万亩,果品产量达到3万吨,打造出“常家乐”、“孟姜红”果业品牌。突出发展规模养殖,建成了禾田、正大、兴旺、正和等规模养殖企业11家,扶持发展养殖户138户,建立养殖专业村4个,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37个,发展“农家乐”经营户81家,完成中低产田改造5000亩,7个行政村被确定为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2010年,农业总产值实现1.3亿元,年均增长7%,完成“十一五”调整计划的117.8%。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过去五年,全区坚持以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点,先后完成了城市道路及支巷道路20余公里的硬化改造,新建改造各类市场10个,绿化美化工作扎实推进,2010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预计达到3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预计达到9.59平方米。完成了二马路川口至公园路段、体育桥、红旗桥综合改造工程,龙城国际、集贤花苑、西山豪庭、五一尚城等一批住宅小区拔地而起,2010年,全区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预计达到25.6平方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完成通村水泥(油)路36条86公里。2008年,我区在全市率先实现了村村通水泥(油)路目标,行政村通畅率达100%,完成村庄道路硬化23公里,硬化率达到50%;建成25个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解决了2.1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完成了地质灾害点646户2438人的搬迁工作,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黄堡镇被评为省级小城镇建设重点镇,王家河顺利实现了撤乡建镇。2010年,全区城镇化率预计达到81.6%,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
    生态环境不断改善。过去五年,通过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强化重点用能企业管理、淘汰落后产能、鼓励企业引进先进生产工艺和设备,推行清洁能源,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工作扎实有效。共关停骊山、秦塬等企业水泥生产线6条,淘汰落后水泥产能43.2万吨。污染减排成效显著,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分别削减25.3%和2.32%,预计万元生产总值能耗较“十五”末下降20%,空气质量进一步提升,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30天。建成了凤凰湖橡胶坝休闲景观项目,完成封山育林2.5万亩,直观山坡造林3500亩,治理水土流失57.58平方公里,森林资源数量得到恢复性增长,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区林木覆盖率达到36%。采煤沉陷区、滑塌区综合治理进展顺利,效果明显,已累计完成投资3000余万元。
    民生工作扎实推进。过去五年,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抓实事、办大事,居民幸福指数连年攀升。大力实施了校舍安全工程、危房改造工程、农村初中校舍和中小学生活设施改造工程,城乡教育教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在全市率先实现 “双高普九”目标。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低保标准不断提高。就业人数稳步增加,城镇登记失业率均控制在4.5%以内,并被省政府评为促进就业先进县区。医疗卫生改革不断深化,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覆盖率达到了100%。低生育水平进一步稳定,2007年实现了全国和全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目标。科技、文化、体育、广电、老龄、档案等其它事业均得到新的发展。精神文明和法制建设进一步得到加强。
    总体来讲,“十一五”时期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和谐发展步伐最稳的历史时期,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重要保障。
第二节 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王益区处于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有利发展时期。
一、发展机遇
    一是西部大开发深入推进的机遇。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国家将更加注重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经济结构调整、自主创新、社会事业发展、优化区域布局、体制机制创新,实现由“打基础”到“兴产业”的战略转变。为我区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二是深入实施三大规划的历史机遇。铜川被列为关天经济区次核心城市、陕西唯一的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和陕甘宁革命老区生态能源经济协调发展试验区成员城市。“十二五”期间,《关天经济区发展规划》、《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铜川资源型城市转型规划》将全面实施。为全区在资源型城市转型、推进城乡一体化、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三是西铜同城化带来的发展机遇。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区域整合、区域一体化发展趋势越来越凸显。铜川不仅是连接关中经济区与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交通枢纽、西安市通向陕北的门户城市,而且在西铜第二条高速通车后,将进入西安半小时都市圈,西铜同城化将为铜川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拓展了王益区发展的空间。
    二、面临挑战
    一是加快发展的压力较大。“十一五”期间,全区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经济总量依然较小,距全省24个城区平均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为“十二五”期间加快发展带来很大压力。
    二是经济转型任务艰巨。铜川已经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转型阶段,服务业上档次、上规模的冲刺阶段,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爬坡过坎的转折点,全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任务非常艰巨。
    三是资源环境约束性矛盾日益突出。“十二五”期间,全区土地、水、能源等重要资源将偏紧,资源环境约束性矛盾日益突出,“两型”社会建设任务更加艰巨。
    四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压力不断加大。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遗留问题集中显现,各种深层次矛盾都有可能凸显出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任务更为艰巨,社会管理难度越来越大。
 第三节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富民强区”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为主线,大力实施“三产兴区、工业强区、农业突破”三大战略,重点建设“一轴(川口至河滨路服务业集聚区中轴)两园(黄堡和王家河工业园区)三基地(鲜干果经济林基地、养殖产业基地、乡村旅游基地)”,着力破解经济转型、空间制约、群众就业、统筹城乡四大难题,全力推进八大民生工程建设,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奋力实现人均主要经济指标赶超全省、看齐全国平均水平目标,努力把王益建设成经济转型示范区、统筹城乡实验区、宜居宜业生态区,为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二、发展目标
    经济综合发展目标:全区地方生产总值力争达到113亿元,年均增长15%,人均GDP达到53300元以上,年均增长20%;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2亿元,年均增长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96.4亿元,年均增长30%,5年累计达到30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6.9亿元,年均增长18%。
    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目标:产业结构调整为1.4:46:52.6,一、二、三产增加值分别达到1.6亿元、52亿元和59.4亿元;农业总产值达到2.7亿元,年均增长6%。
    社会事业发展目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以内,总人口达到21.2万人;城镇化率达到85%;5年新增就业人数累计达到1.7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统筹发展目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12487元,年均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4622元,年均增长17%;5年力争转移转化户籍农民8000人。
    环境建设目标:万元GDP能耗5年降低16%;空气质量二级以上优良天数年均稳定在300天以上;二氧化硫排放控制在1560吨以下,化学需氧量排放控制在2540吨以下;全区林木覆盖率达到38%,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以上。
第二章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以黄堡和王家河两个工业园区为依托,提升改造现代建材、装备制造、纺织服装产业,加快培育以新能源、新材料等为主的新兴产业,加快工业集约化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
 第四节 提升改造传统产业
    以提升产业竞争力为目标,以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为主线,以增强创新能力为突破口,加快发展现代建材、装备制造、纺织服装传统产业,不断壮大产业规模和提升质量效益。
    做强现代建材业。进一步改造水泥产业,加快淘汰设备技术落后、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等产能,集中做好声威、铁龙、建秦等水泥品牌。“十二五”期间,随着声威三期日产45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东风日产2500吨特种水泥生产线的投产运营,全区水泥熟料年生产能力达到900万吨,水泥年生产能力达到1200万吨,水泥工业产值达到36亿元。大力扶持包括陶瓷文化、生产、机械、化工、研发、物流、信息、展会、营销、策划、人才培训、行业媒体等为一体的陶瓷产业发展,形成产业集群。重点支持天博陶瓷等企业发展壮大,完成总投资2.1亿元年产10万件高档陶瓷卫生洁具和年产500万块建筑陶瓷生产线建成运营。到2015年,陶瓷业产值达到10亿元。
    做精装备制造业。加强与大企业集团合作,紧抓陕汽集团等大企业扩张的机遇,以陕西东风车桥传动系统股份有限公司、陕西铜川变压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西安重工装备制造铜川煤矿机械有限公司等企业为依托,整合资源,搞好产业对接和项目争取。以车桥为核心,以轿车后轴等汽车部件配套产品为外围,完成东风车桥生产线技改,建设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汽车零部件工业基地;以专用设备制造为核心,努力实现配电系统智能测控装备生产线、兰德尔技改等项目建成投产。到2015年使装备制造业产值达到15亿元。
    做优纺织服装业。以打造省重点扶持纺织服装工业园为目标,推进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化发展,引导区内纺织服装企业由分散向园区集聚,由市区向园区转移,积极承接东部纺织服装转移企业,引入和培育具有纺织服装产业龙头领跑作用的大型企业,形成以鑫源纺织、华信服装、针织品为主导的纺织服装加工基地。“十二五”期间,重点完成鑫源三期4万纱锭300台喷气布机、年产300万件车用纺织品和年产50万件(套)服装生产线建设。力争到2015年,服装业生产能力达到300万件以上,纺织服装业产值达到6亿元以上。
第五节 培育新兴战略产业
    重点抓好总投资1.5亿元的LED光源生产项目,重点实施投资5700万元的新型户外高压熔断器、新型墙面保温板生产线、节能插座等高新技术改造项目,打造新兴科技产业基地,提高新兴产业聚集度,抢占新兴行业技术高地,全方位参与市场竞争,成为全区经济新的增长点。
第六节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培育以材料装备制造产业链为主的循环型工业经济,并以产业链延长和提升为中心,积极推广应用低温余热发电技术,鼓励声威水泥熟料生产线窑尾发电项目持续建设。以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为中心,以发展生态农业模式为主线,大力支持发展绿色农业,循环利用秸秆、牲畜粪便等农业废弃物,积极推广沼气等生态能源建设利用,全力抓好总投资1500万元的秸秆热解生物质油设备技术利用改造项目,充分发挥可再生能源高效循环利用带来的循环经济效益。
第三章 加大工业园区建设力度
    按照“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集团化推进、园区化承载”的模式,全力打造黄堡和王家河两个工业园区,不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健全服务体系,优化投资环境,放水养鱼,筑巢引凤,为大企业、大项目的落户打好基础,切实把园区打造成区域经济的增长极。
 第七节 黄堡工业园区
    黄堡工业园区着力打造水泥、陶瓷等现代建材产业承载基地,不断完善各项配套设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开发建设中不断优化产业功能和调整产业结构。“十二五”期间,初步形成工业新城市轮廓,重点完成骊山矿山华龙3个水泥粉磨站、华信水泥商混站、大鹏天博大唐3条陶瓷生产线、西塬环线与东环线道路等建设项目,建成生产综合服务楼,基本完成园区道路、水、电、气、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及商业设施建设。到2015年,工业总产值达到40亿元以上,其中水泥产业达到30亿元以上,陶瓷业年产值达到10亿元以上,GDP年均增速不低于1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不低于20%,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亿元以上,利用市域外资金20亿元以上。
第八节 王家河工业园区
    王家河工业园区以纺织服装业主导,以装备制造和新兴产业为突破,全力打造全市唯一一个民营科技创业基地。投资5.14亿元完善园区水、电、路、气、讯、雨污排放等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入驻企业的需求。“十二五”期间,主要以川道地区工业整治改造为主,加快产业向园区集中,启动民营科技创业基地建设,全力扶持园内民营科技企业不断成长,重点实施好家纺产品研发中心、鑫源三期、粉煤灰综合治理、精洗煤生产线等项目,并依托投资4500万元的康源物流配送中心延伸园内企业产业链条,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力争到2015年,入园企业达到20家,实现固定资产投资12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2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保持在20%以上。
第四章 实现服务业提质增速
    “十二五”期间,以建设现代化区域性商贸新城为目标,把加快发展三产服务业作为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的重点。到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59.4亿元,年均增长17%。
第九节 提升改造商贸流通业
    充分利用传统商贸业的基础和优势,积极发挥铜川北市区商贸集聚区的承载能力和集聚作用,推进商贸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打造引领全区商贸业升级方向、承担核心商贸功能的现代商贸聚集区。建设以川口果蔬批发市场、丽瑞迪汽车超市、招商市场为核心的商贸批发区和黄堡、王家河两个专业农贸市场;打造以正大商城、星光百货、苏宁电器为中心的正大国际商贸聚集区,改造以新风商店、乐淘商都汇为主大型区域商贸购物中心;整合五一路商业资产、改造延安饭店片区,形成集云海蓝天、重庆人家、书苑商城等为中心的五一商贸区。
第十节 着力发展旅游产业
    加快发展旅游产业,提升旅游产业在全区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围绕全市“421”旅游发展规划,发展现代旅游服务业,重点发展星级酒店、文化娱乐、旅游商品开发与研制,促进旅行社地接服务。总投资2530万元重点建设以塬畔和孟家塬为中心的乡村旅游核心区。到2015年,全区星级酒店达到15家,旅游经营户达到800家,旅游从业人员达到2.2万人,旅游及相关产业收入达到9.5亿元。
第十一节 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
    以西铜同城化发展为机遇,以王家河工业园区物流配送中心为依托,支持投资4500万元的康源现代物流配送中心发展壮大,形成园区连接市区辐射全省的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信息处理为一体的物流产业链,带动区内相关产业全面发展,努力把王益区打造成全市最大的综合型现代物流中心,以健全的现代物流体系带动服务业快速增长。
第十二节 稳健发展房地产业
    以滑塌区、棚户区改造为主,建设廉租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房、商品房,优化住房供应结构,投资8亿元新建各类保障性住房47万平方米,投资9.7亿元重点开发幸福花园、九州国际宾馆及商住楼、心河湾二期、亮典名都荣豪新城等住宅小区、商务地产,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28平方米。
第五章 全面提升城市形象
第十三节 完善城市功能
    围绕三创工作,加大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的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市区道路、供排水、供热供气等市政配套设施水平,提高城市服务功能。
    加快对外交通建设。以大凤线(大荔—凤翔)、合凤线(合阳—凤翔)高速公路建设为契机,积极衔接,努力实现开通各乡镇进入高速公路的快速通道,实现与高速公路的对接。完成总投资2900万元的川瑶路、陈李路和宜上路的升级改造,配合做好西安到铜川城际铁路建设的对接工作,全面提高对外交通运输承载能力。
    完善内部交通网络。构建“两纵两横”的城市道路网络,完成山城路、西沟路、小街巷、育才路等13条支巷道路硬化改造,全面完成新屽、铜五、黄环、小南、新崖、五高、南红、黄王、王义等道路改造工程。
    完善供热、燃气、供排水、环卫等设施。依托国电铜川2×35万千瓦热电联产项目,加快全区城市集中供热建设。到2015年,全区城镇居民天然气入户率达到85%。建成日供水1.2万吨水厂1座,完善市政排水设施,依靠市污水处理厂,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十二五”末基本实现城区雨污分流,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70%。加强城市环卫设施建设,“十二五”末基本实现工业废物和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重点配合市上完成北市区垃圾处理厂建设,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
第十四节 提升城市品位
    加强城市管理,提升管理水平,全面完成国家级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创建任务,做好210国道王益段环境综合治理,投资17.3亿元完成川口电影院片区和黄堡工业园区棚户区改造项目。加大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推进力度,依法拆除违章建筑,清理占道经营,规范户外广告,综合整治环境卫生,进一步改善市容市貌。全面治理城市环境,从根本上解决环境卫生、市容市貌、交通秩序、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加大城区街道景观绿化,投资4.8亿元实施红旗商业步行街建设项目。到2015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以上。
第十五节 创新城市经营理念
    实施经营城市战略,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创新城市开发理念,遵循市场经济原则,对城市各类资源进行集聚、重组和营运,对所有权和经营权实行有效剥离,积极鼓励动员社会各界踊跃投资、建设社会公益事业,在强化规划、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基础上,坚持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文资源,尊重历史文化,因地制宜,全面推进市政公用事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改变城市建设单一投资格局,走“以城养城、以城建城”的路子,促进我区城市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适时启动一马路光明巷至大厦巷、市二中门前、七一路冷库等人行天桥,公园路铁道立交桥及二马路外贸巷贯通工程。
第六章 统筹城乡发展
    深化改革,基本建立统筹城乡发展体制机制,在城乡规划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居民差距、推进项目向园区集中、引导农民向城镇集中、鼓励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等方面实现突破。
第十六节 加快城市化进程
    按照农村城镇化、城镇城市化的要求,调整空间布局,加快黄堡和王家河两个重点镇建设,增强城镇的聚集、辐射能力,形成梯次鲜明、功能完备、布局合理的城镇发展框架。到2015年全区形成两镇一乡,涵盖9个城市化村、11个中心村、5个城郊型村、14个一般村的城乡一体化新格局。
第十七节 促进农村居民向城镇转移
    实施创业体制改革,大力开展农民就业培训,提高农民就业技能,积极推进有条件农村居民进城落户,进一步完善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和相关配套措施。深化重点镇综合改革,充分发挥重点镇在吸纳农村转移人口、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房屋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改革为先导,鼓励农民进行土地流转,破除农民进城的体制性障碍。鼓励农民进城从事非农生产经营活动,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力争到2015年末,全区转移转化户籍农民8000人,城镇化率达到85%。
第十八节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以规模化基地建设为抓手,实现农业主导产业提质增效。 “十二五”期间,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6万亩左右。以提高果品标准化水平为重点,建立和完善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断提高果品产量,通过实施孟家塬果畜结合示范村建设和“无公害桃”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推进果业产业化发展,在现有8万亩鲜干果经济林的基础上,投资588万元建设核桃经济林示范基地,实现水果产量5万吨,优果率达到85%以上。加大禾田、鹏程、兴旺养殖基地和罗寨养殖专业村扶持力度,重点实施陕西正大盛发养殖场蛋鸡产业化项目。到2015年,全区猪饲养量达到4万头,鸡饲养量达到50万只。
第十九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逐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十二五”期间,重点完成通村公路升级改造85公里,改造通组路120公里;着力推进农村人畜饮水,大力发展农村集中供水,投资2500余万元新建安全饮水和供水工程17处,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以上。围绕农村土地集约利用、农民生活条件提高和农村面貌改善,大力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建设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农村新型社区,提高建设品位和档次,使农村居民的居住环境质量提升,生活方式转变,并且能够享受到现代文明的发展成果。
第七章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第二十节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陕西省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意见》,进一步完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抓好职业教育中心建设,实施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设备更新项目,改善办学条件。科学调整学校布局,加强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做优小学教育,做大初中教育,做强高中教育,推进教育均衡化发展,切实增强教育竞争实力。投资1.5亿元重点完成7所学校的校舍安全工程,集中改造10所学校食堂、厕所和活动场所,并购置取暖生活设施,重点建设设施完备具有良好示范带动作用的普通高中2所,完成12所学校基础设施硬件建设,完成10所中小学活动场地建设,完成20所学校教学器材配备工作。“十二五”期间,实现省级教育强区目标,并建成一所省级示范幼儿园。到2015年,全区形成布局合理、结构完善、规模适中、功能齐全的教育格局,学前教育适龄儿童入园率达到85%以上,学前一年儿童入园率达到95%,小学、初中入学率达到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
第二十一节 大力发展科技事业
    按照《陕西省贯彻〈国家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认真开展重点人群的科普宣传,不断提高全区公民科学素质,积极创建省级科普示范区。在王家河工业园区建设以科技为主导的民营科技企业创业园,提升企业科技创新水平。围绕现代农业发展,抓好王益区12396创新示范基地建设,建立健全区、乡、村 三级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设立引进高级人才的专项资金,建立引进高级人才的“绿色通道”。抓好民营企业家、高级技术人才、高级技工队伍的建设,提高各类人才素质和职业技能。同时,依法严厉打击各种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 建设严格保护知识产权的法治环境。
 第二十二节 突出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加强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抓好爱国卫生组织管理和健康教育,进一步完善区、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开展基层卫生人员培训,提高基层卫生人员素质。“十二五”期间,投资3670万元重点完成区卫生监督所、区妇幼保健站、区合疗经办中心、桃园和王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及区卫生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维修改造史家河、小街和建工路3个卫生服务站,引进卫生技术人员50名,实现卫生技术人员全部专业化目标。到2015年,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更进一步提高全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全面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第二十三节 促进人口计生工作再上新台阶
    围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机制体制建设,进一步稳定低生育水平,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不断提高全民素质,积极推动妇女儿童事业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深入开展“母亲健康”工程、“优生促进”工程和“家庭创业”工程,进一步提升优质服务水平,加强“全员人口信息库”的管理、维护和应用,全面实现信息化办公。到2015年,预计全区人口控制在21.2万人以内,年平均出生率控制在10.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以内。
第八章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第二十四节  大力繁荣文化事业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推动我区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及党的建设全面协调发展。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树立“文化立区”理念,积极培育符合区情实际的王益文化。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舞台艺术繁荣工程”、“农家书屋建设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等文化惠民工程,重点改造建设电影院、图书馆、大型综合文体中心。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看电影、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文化鉴赏、参加大众文化活动等文化权益,真正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
第二十五节  积极发展文化产业
    加快振兴文化产业,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在调整结构、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推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鼓励、扶持各类民间资本进入文化领域,培育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艺术培训、音像传媒、印刷复制、文化旅游、广告策划、演艺娱乐、网络文化、艺术创作、动漫游戏等重点文化产业,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不断引导扩大文化消费,建设现代化文化市场体系,积极发展采用数字、网络等高新技术的新兴文化业态。“十二五”期间,重点打造以耀州窑为依托的黄堡耀瓷文化产业园区和以孟姜女故里为依托的孟姜女文化产业园区;加快黄堡影剧院改造步伐,建设一个集餐饮、娱乐、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娱乐中心;积极发展网络文化产业,建成“新家园”综合门户网站,在网络文化产业上有新的突破。
第二十六节   加大文化建设力度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拓展服务空间,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水平,着力破解我区文化建设投入总量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不强等突出问题,不断完善投入机制,加强阵地建设,重视人才培养,完善市场体系,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各艺术协(学)会、艺术团体的引领、带头、示范作用,推动我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满足全区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第九章 构建和谐王益
第二十七节 扩大就业再就业
    不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投资1000万元完成全区人力资源市场规范化建设和区人事劳动保障信息管理建设,努力提高城乡劳动者素质和就业能力。加快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民工培训,加大劳动力转移力度,逐步消除城镇零就业家庭。不断拓宽就业渠道,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实施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工作。“十二五”期间,实现年均新增就业人数35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第二十八节 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不断加大新农保、城镇居民医保、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扩面力度,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应保尽保,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全覆盖,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80%以上。重点完成社区信息服务管理系统建设,投资3850万元建成老年公寓1座、社区照料中心6个、街道老年护理院4个,投资1086万元新建农村社区中心20个、乡镇社区服务中心3个、城市社区服务站1个。投资4.5亿元继续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扩大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全面推进和完善各项社会救助制度,积极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双拥共建长效机制,健全优抚安置体系,不断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
第二十九节 完善社会管理机制
    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完善“大调解”工作机制,及时排查和化解各种不稳定因素。不断加强国家安全和保密工作,防范各种破坏活动的发生。
    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应急保障机制和应急救援队伍,完善自然灾害预警、预报、预防体系,健全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发布机制,提高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提高国防教育力度,抓好民兵预备役建设,重点做好国防动员工作。
    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创新服务管理模式,建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信息平台,积极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城乡社区警务战略,解决流动人口就业、居住、就医、子女入学等困难,切实提高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水平。
第三十节 强化公共安全
    严厉打击非法生产经营行为,加大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力度,重点抓好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建筑施工、道路交通、民爆器材、公共场所消防、食品药品等行业领域的安全专项整治。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活动,强化全民安全意识。加强安全生产体制机制、保障能力和安全监管队伍建设,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安全生产条件,确保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
 第三十一节 加强精神文明和法制建设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建立健全廉政长效机制,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加强廉洁从政教育,改进政风行风,提高干部拒腐防变的能力。加强对领导干部重要领域、关键环节权力行使的监督,推进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加强廉政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大力整治行贿受贿歪风,严格查处各类违纪违法案件。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教育,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深入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全面强化法治建设。加强执法规范化和信息化建设,创新执法监督制约机制,推进公正廉洁执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深入开展全民普法教育,不断提高全民法制观念,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继续深化“平安王益”创建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经济社会平稳发展提供保障。
第十章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第三十二节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坚持把发展非公经济作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突出工业园区带动、商贸物流带动、招商引资带动,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全民创业,引导民间资本加速流动,促进非公经济快速发展。以增加企业总量、扩大企业规模、创造就业岗位为目标,进一步优化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和措施。到2015年,力争发展个体工商户2000户,私营企业500家,全区非公经济完成增加值达到48亿元,年均增长20%。
第三十三节 加大项目争取力度
    密切关注国家宏观调控经济政策的动向,积极争取关天经济区、第二轮西部大开发、东部产业转移承接、革命老区振兴、资源转型、民生八大工程等资金支持。积极搭建银企合作平台,通过召开银企座谈会、联席会、融资会等方式,加强与金融部门的沟通与联系,做好项目推广工作,引导银行扩大信贷援助。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投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工业企业、服务业等领域,充分发挥民间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和调整产业结构的作用。“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共179个,投资255亿元。(详见附表三)
第三十四节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以现代建材、装备制造、纺织服装以及物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紧盯世界500强、国内100强企业集团,突出抓好产业招商,大力引进产业项目和国内外大企业,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引进5000万元以上大项目不少于50个,涉及资金达到90亿元。
第十一章 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三十五节 加强资源保护利用
    节约利用土地,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全区耕地保有量不低于7.5万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6万亩目标,加大补充耕地面积,达到总量动态平衡。加强水资源规划管理,重点建成孙家河、后三河水库,完成黄堡东塬、王家塬、王益南北塬、王家河东塬节水灌溉工程,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推进现代建材、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行业废渣、废水、废气综合利用。
 第三十六节 加强生态建设
    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造林绿化等生态工程,重点做好漆水河沿岸、新川后山坡、川口山坡、新兴沟山坡、二厂沟两侧山坡的景观绿化建设,完成植树造林9000亩。配合完成人民公园扩建、小河沟森林公园建设工程,全方位推进立体绿化,努力改善全区生态环境。到2015年,全区林木覆盖率达到38%。
 第三十七节 狠抓环境治理
    加大地质灾害点的搬迁治理,矿山地质环境得到逐步恢复,重点完成川口—青年路水保生态工程和210国道郭家河—耀州窑博物馆水保生态工程、川口水泥灰岩采石场生态修复示范区、川口水泥灰岩采石场综合治理区、桃园煤矿红矸山和大同沟矸石山综合治理项目。“十二五”期间,对灾害地质点居住的800余户约4000居民予以彻底搬迁,全区30%流域生态环境得到治理,完成城市防洪工程11处,修建加固堤防74公里,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6平方公里,封育林地2300公顷。
 第三十八节 加大节能减排力度
    加大节能降耗力度。积极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低碳产业,推广使用节能技术,抓好交通、建筑、商贸流通等重点领域节能降耗,深入推进重点企业节能降耗行动。“十二五”期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6%。
    加大减排工作力度。推行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做到依靠清洁生产削减总量。到2015年,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8%,工业用水重复率达到9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8%。        
 第三十九节 全面推行清洁生产
    采取综合措施,从生产和服务的源头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重点抓好高耗能、重污染行业及重点流域、重大工程污染预防,支持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逐步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的转变。
第十二章 建立规划实施机制
第四十节 完善目标考核体系
    规划实施纳入政府目标考核体系,通过任务分解,落实部门责任。建立健全促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考核体系,增加关系民生、公共服务、资源节约、环境改善等指标的比重。
第四十一节 健全监督评估机制
    加强规划目标的监测,听取社会各界、广大群众对规划实施的意见和建议,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建立规划实施的评估机制。在规划实施期间由于特殊原因确需调整时,由区政府提出说明和建议,按程序报区人大审议批准。    “十二五”是我区经济发展进程中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我们面前目标明确、责任重大,全区上下要振奋精神,同心同德,抢抓机遇,奋力拼搏,为实现“十二五”规划宏伟蓝图再建新功!


网络编辑:
信息审核:admin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