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这座资源枯竭型老工业城市在转型中追赶 在发展中超越

来源:经济体制综合改革科 发布时间:2018-01-31 09:42

铜川是以煤炭、水泥等传统资源型产业为主的典型老工业城市,是《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确定的资源枯竭城市。经过近年来的探索和奋斗,在国家和省上的大力支持下,铜川竭力推动黑色“煤城”实现了五彩嬗变,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健康、社会稳定和谐、生态环境良好、潜力不断提升的新型发展道路,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中省大力支持,转型有了动力源泉

2009年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后,中央财力性转移支付政策为铜川转型注入了动力源泉,有效缓解了铜川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加速了转型步伐。

(一)科学规划,转型有了明晰路径。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部署,中、省发改部门高度重视,全力支持铜川转型工作,指导修编了《铜川市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规划(2009—2020年)》,指明了我市转型发展的指导思想、模式路径和目标任务,转型的思路更加明晰,路径更加具体。同时,省政府印发了《关于促进铜川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全力促进我市城市转型工作。

(二)财政支持,转型有了强劲动力。十年来,中省通过转移支付、产业支持等多种渠道和方式,累计下达我市各类转型资金24.1亿元。其中:中央补助20.6亿元,省级配套3.5亿元。同时,我市累计安排25.35亿元作为地方配套,并严格按照转移支付资金使用相关要求,将资金重点用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社会事业发展保障、以及产业转型发展等多个方面,累计撬动社会资本1200亿元以上,为转型事业注入了强劲动力,极大激发了全市上下加快转型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三)抢抓机遇,转型有了助攻合力。在中省的指导帮助下,我市成功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被确定为中国循环经济十佳绿色发展城市、全国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以及山水林田湖修复试点城市等,2017年底,又被评为幸福之城。通过积极抢抓重大政策机遇,统筹形成转型助攻合力,按照产业转型强基础、城市转型提气质、社会转型惠民生、体制机制转型增动力的思路,系统推进铜川转型发展。

二、全市真抓实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

我市坚持以调整产业结构为抓手,积极培育城市内生动力,以加快社会转型为路径,彻底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以提升群众获得感为目的,全面加快小康社会建设。转型十年来,已成为我市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生态环境变化最明显、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一)多元发展,产业结构更趋合理。我市在抓好传统产业循环化改造的同时,不断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三次产业占比由2007年的7.7:57.5:34.8转变为2017年的7︰51.6︰41.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6.2亿元,较2007年增加98.62亿元。服务业增加值144.3亿元,是2007年35.56亿元的4.06倍,以装备制造、食品加工、中医药及养生保健、文化旅游为支撑的多元化产业格局初步形成,接续替代产业占比达到30%以上,非煤产业占比达到88%,初步实现了由单一产业支撑向多门类产业拉动的转变。

(二)统筹兼顾,社会事业更趋完善。我市不断加大社会民生领域投资,坚持财政“两个80%”用于民生,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棚户区改造和沉陷区、滑塌区群众整体搬迁工程,累计建成保障性住房6.2万套,解决了20万困难群众住房问题。全面实施十三年免费教育,建成942套教师周转房,彻底解决农村教师住房问题。建成21个城乡社区服务体系,新型农合参合率达到99.13%。社会事业历史欠账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群众幸福指数显著提升,我市也因此被评为幸福之城。

(三)绿色引领,生态文明更加彰显。我市积极抢抓山水林田湖修复试点城市机遇,重点实施生态修复项目,已完成投资11亿元。加快海绵城市建设,建成透水铺装5.2万平方米,漆、沮两河整治完成河道4.9公里。全市集中拆除34家污染淘汰企业,拆除燃煤锅炉86台,建成区燃煤锅炉实现“清零”,森林覆盖率达到46.5%,城镇污水处理达到一级A标准,处理率达到95%,在全国节能减排绩效考核中连续三年获得优秀格次,城市生态文明水平得到全面提升。2015年,时任陕西省长娄勤俭随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美国西雅图参加中美省州长论坛,对“煤城”铜川改善生态环境,引入濒危鸟类朱鹮繁衍生息给予了高度评价。

三、实现既定目标,转型仍需集聚后劲

经过十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市资源型城市转型工作已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转型难度越来越大,但转型的任务还很重,时间也很紧迫,为实现转型既定目标,我市仍需集聚转型发展后劲。

(一)宏观倒逼,发展环境更加严峻。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时代,驱动要素正在由投资转为创新,创新软实力是资源型城市的短板,转型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国家重大产业调整进一步趋紧,煤炭去产能、房地产去库存、企业降成本、大幅压缩火力发电、严格控制铝业规模等宏观政策,对我市传统产业冲击较大。同时,我市将追赶超越和转型发展定为两条工作主线,既要转型发展,还要追赶超越,经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

(二)阶段特性,转型任务更加艰巨。我市正处于传统过剩产能消化期、接续产业培育期,面临深度转型的两难境地,产业结构“重型化”的特征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资源型产业依然占到经济总量的70%,仍是我市赖以发展的主力军,虽然装备制造、文化旅游、休闲养生等接续产业加快发展,多元化的产业结构初步形成,但还没有成为支柱产业,转型的任务还很艰巨。

(三)短板尚在,化解矛盾更加紧迫。我市工业“三废”仍未得到充分利用,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环保工作面临既要还历史旧账,又要控制新污染源产生的双重困境。转型内生动力仍然较弱,企业研发能力和产品科技含量严重不足,产业关联度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资金短缺的问题依然普遍存在,金融生态环境还需进一步改善。(撰稿:赵鑫)。

网络编辑:经济体制综合改革科
信息审核:办公室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