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基础 重协作 促融入 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发改力量

——“十三五”市发展改革委脱贫攻坚工作综述

来源:铜川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发布时间:2020-11-17 15:18

脱贫攻坚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发展改革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中省市脱贫攻坚各项决策部署,始终把脱贫攻坚摆在全委工作的突出重要位置,围绕农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盐铜扶贫协作与经济合作、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等方面重点工作,多措并举、尽锐出战、真抓实干,努力推动脱贫攻坚政策举措落地落实,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补短板、强基础,切实筑牢脱贫攻坚根基

全市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协调组成立以来,市发展改革委认真履行牵头职责,健全工作机制,同交通、水务、电力等相关成员单位齐心协力,建立了协同配合、信息共享、齐抓共管、重点突破的协作关系。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围绕全市减贫任务,通过系统谋划重点任务、协同争取项目资金、现场协调解决问题、定期调度项目进展等多种举措推进项目建设,着力补齐贫困村通路、通水、通电等短板弱项,提升了脱贫攻坚支撑力,为全市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

(一)农村出行交通更加畅通。落实项目资金3亿元,为全市剩余12个建制村新建通村公路73.7公里;实施“油返砂”路面整治264.4公里,深度贫困村30户以上通组路硬化80.3公里,圆满完成了全市174个贫困村、359个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的兜底性任务。通过通公交、通班车、电话预约等方式,全市所有建制村全部实现通客车,彻底打通了群众脱贫致富“最后一公里”。

(二)农村饮水安全更有保障。全市共投资4.95亿元,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365个,解决、改善近40万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条件,全市单一式饮用窖水和区域性高水价问题得到全面消除,所有工程水质消毒净化实现全覆盖。全市359个行政村的农村居民均达到国家农村饮水安全标准,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提高到98.8%以上。

(三)农村用电条件更大提升。累计投入农网改造升级资金1.84亿元,农村电力建设和供电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全市供电服务区域内所有行政村、自然村用电实现“有需即接”,电力入户率和农村动力电通村率两项指标均达到100%。建成扶贫电站240个,惠及全市10313户贫困户。全省最大的光伏技术领跑基地项目如期实现并网发电全容量接入,为助力贫困群众稳步增收,巩固脱贫成果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长效管护机制更加完善。坚持建管并重工作思路,先后制定出台《关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脱贫攻坚项目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切实加强农村饮水工程运行管护的实施意见》、《铜川市农村公路日常养护管理办法》等多项制度,落实管护资金,夯实管护责任,健全完善农村道路、供水等基础设施长效管护机制。目前,全市359个行政村的农村道路(村道)日常养护资金按照不低于每年每公里3000元的标准,农村供水按照平均每村每年5万元的标准足额落实了专项管护资金。我市创新建立的“管护责任全落实,维修养护全覆盖”公益性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护“铜川模式”受到了水利部的肯定认可。

二、聚合力、重实效,携手开创盐铜扶贫协作新局面

四年来,携手盐城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重要部署,聚焦目标标准,突出“六大任务”,找准结合点、着力点,高位推动、协同发力,引导各类帮扶资源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聚焦贫困区域,持续用力、久久为功,盐铜扶贫协作工作呈现出了多点开花、抓实见效的喜人局面。

(一)组织领导有力,扶贫协作不断深化。市、县、乡三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每年带队开展考察交流并召开联席会议,两地党政企业、部门镇村等共实现交流互访200多批2000余人次。

(二)强化人才交流,合作领域持续拓展。党政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509名开展挂职交流学习,通过双向交流,有效地促进了观念互通、思路互动、技术互学、作风互鉴。

(三)抓好资金使用,聚焦项目带动扶贫。累计落实苏陕扶贫协作财政帮扶资金9225万元,实施扶贫协作项目252个,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并带动贫困人口2.7万人。关庄奶山羊养殖、庙湾香菇种植、宜君县毛绒创意玩具加工等项目示范效应突出。

(四)坚持优势互补,经济合作成果丰硕。以产业合作为突破口,引入合作项目22个,累计完成投资38.74亿元,带动6421名贫困人口实现增收。6月28日,全省苏陕对口协作单体固投最大的工业制造项目达美年产600万只汽车轮毂项目投产,有效助力“陕西制造、铜川配套”。

(五)推进就业扶贫,劳务协作取得实效。通过开展菜单式、订单式就业培训,搭建劳务协作平台等方式,提升劳务协作成效。先后举办培训班50期,培训贫困劳动力2452人,通过培训实现就业1022人;指导187名贫困村致富带头人成功创业,带动3627名贫困人口实现就近就业;举办劳务协作专场招聘会19期,实现贫困劳动力到江苏省就业400人、就地就近就业648人。

(六)引导社会帮扶,结对共建助力脱贫。累计实现镇镇结对22个、村村结对15个、企村结对21个、社会组织结对3个、学校结对21个、医院结对5个。江苏省军区、各相关部门单位、社会团体、热心企业、爱心人士先后向我市捐赠各类帮扶资金2100万元。江苏省军区和盐城市军分区帮扶首开全省部队扶贫先河。通过各种渠道,实现消费扶贫8423万元,惠及贫困人口8217人。

三、抓扶持、促融入,持续巩固易地扶贫搬迁成果

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移交我委以来,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逐步能致富”的目标,积极会同市县相关部门,统筹配置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资源要素,精准落实产业、就业等后续帮扶措施,全力提升4590户13944名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保障全面达标。通过新建、改造提升等方式,持续提升安置点基础设施和巩固服务水平,全市60个移民搬迁安置点水、电、路、讯以及学校、卫生室(院)、体育健身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实施全部到位,达标率100%。幼儿园、义务教育学位供给充足,共提供学位995个,安置学生995人,适龄学生实现全部入学。

(二)狠抓就业产业帮扶,确保搬迁群众实现稳定脱贫。全市易地扶贫搬迁贫困家庭有劳动力3561户7070人,已就业6963人,其中转移就业4675人;创业88人;涉农就业2200人,实现了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搬迁户家庭至少1人就业目标。通过村集体经济带动分红,主体带贫收益,参与合作社经营等方式,对全市3002户9892名有劳动能力且有产业需求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提供产业帮扶,实现了中长期产业、集体经济全覆盖。

(三)强化基层党建,社区管理服务规范有序。全市60个安置点中,16个安置点采取挂靠的形式成立了19个村民小组,选举产生了小组长。44个点采取融合形式纳入当地村委会、社区,配备网格员,进行网格化管理。新组建基层党组织5个、就近挂靠组建党组织31个、组建党小组12个、在原村建立、由本村党组织管理的6个、选派党建指导员6个,实现了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

(四)建立健全长效机制,防止搬迁群众返贫致贫。制定印发了《铜川市关于加强和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的实施意见》等“1+7”政策体系,各区县均制定了实施方案、责任清单,统筹推进后续扶持各项工作。在全省率先上线运行易地扶贫搬迁后续防返贫监测大数据平台,通过动态监测,及时调整帮扶政策、确保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不返贫。

下一步,我委将认真贯彻中省决策部署,紧盯目标、一鼓作气,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扎实开展“对标补短”工作,以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成果,确保高质量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任务。

网络编辑:农村经济科
信息审核:办公室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