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千名干部下企业包项目 促进经济转型提速发展

来源:综合科 发布时间:2012-10-31 14:29

    2011年,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提速发展、加快转型、富民强市为主题,以“为民服务零距离”为载体,创特色、比速度、争一流,积极实施“千名干部下企业包项目”活动,以强有力的措施促进全市重点企业和项目建设年度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
    一是加强领导,夯实基础。在2011年2月9日全市“为民服务零距离”动员大会召开以后,作为“千名干部包项目”活动的牵头部门——市发展改革委,迅速贯彻市委、市政府精神,会同市工信局、市招商局,严格按照“为民服务零距离”活动的总体安排部署和相关要求,积极研究制定了《铜川市2011年千名干部下企业包项目活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并以铜办字【2011】15号文件正式印发实施。抽调全市1083名领导干部,对394个企业或项目建设单位进行包抓。
    二、细化思路,强化责任。一是对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任务进行了分解落实,并以铜政办发〔2011〕18号文件将计划任务下达到各区县政府、工业园区管委会以及市级相关部门。二是将全市重点建设项目的建设任务逐月进行了细化分解,进一步明确了项目建设的时间和任务节点,夯实了项目建设的工作责任。三是按照市重大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的要求,对于一些项目建设中急需解决的困难和问题,按照“限时办结、限时答复”的要求分别落实到了相关职能部门,加快了办事效率,大力推进了项目建设。四是摸索掌握当前存在问题,落实有关工作责任,及时研究解决当前的突出问题。同时加大了对制定情况的跟踪落实工作,按月对各项目标任务及议定事项的落实情况进行通报,及时分析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解决意见和办法,有效提高了拟定事项的落实效率。
    三、创新机制,促进落实。一是建立了市、区(县)两级领导联系、部门包抓、干部驻点的 “三位一体”项目包联包抓责任制由市、区(县)两级共选派1000余名干部,入驻包抓企业或项目建设单位,有针对地制定工作措施,建立和创新工作机制,帮助企业和项目建设单位及时解决运营和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促进了项目快速推进和企业的健康运营。二是建立了重大问题协调机制。对于包抓活动和项目推进中的突出问题和矛盾,及时进行研究解决,对工作中碰到的其他各类问题,视不同情况,通过专题会、现场会等形式及时予以解决。对市级重大项目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通过领导小组和各类会议议定事项,逐项进行分解落实到有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明确办理时限和要求,确保了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全年共召开各类专题会议18次,召开各类联席会议7次。三是建立了督促落实机制。采取定期与不定期,明察与暗访相结合的方式,对包抓部门和项目建设单位开展专项督察,重点对项目推进情况和既定问题落实情况进行督促落实,确保项目建设月月有进展,存在问题件件有落实,工作措施条条有成效。全年共进行项目建设工作督察30次,并将检查情况及时在全市进行通报,促进了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四是建立了考核奖惩机制。继续实行了“周协调、月考核、季兑现”等行之有效的奖励、激励制度。市政府项目建设专项督查组每月深入相关企业和项目建设单位开展专项督查,市重大项目办每月对照项目建设目标任务和各级包抓部门的工作计划或方案,结合专项督查组的督查结果,进行严格考核,每季度进行综合考评后提出考核奖励意见,报请市政府审定后兑现奖惩。
    四、强化措施,美化环境。一是建立了以“铜川项目建设简报”为主要平台的信息交流工作机制,及时总结经验和做法,启迪工作思路,增强工作意识,全年共累计编发项目简报40期。二是充分发挥舆论的宣传和监督作用。各级新闻媒体对项目建设情况进行了全方位、高强度和不间断的宣传报道,同时配合明察暗访活动,及时曝光典型事件,为项目建设营造了强大的舆论氛围。三是开通了24小时服务热线和投诉举报电话,随时受理被包抓的市级重点项目建设单位和企业,在项目建设和企业运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接受市级重点项目建设单位对市级行政部门、服务部门和包抓部门以及工作人员办事拖拉、推诿,扯皮等现象的投诉举报。四是会同市公安局集中开展了项目治安环境的整治工作。针对强买强卖、偷盗阻挠等事件进行了严厉打击,公开处理了一批典型案件,对一些问题突出的项目进行了挂牌保护并派驻警务室,使项目建设环境得到了根本性改善。
    新举措造就新业绩、新体制推动新发展。在项目立市、项目兴市、项目强市强大引擎的推动下,“千名干部包项目”活动中的一系列战略举措齐发力、共给力,聚集了铜川推进项目实施的合力,营造了良好的项目建设环境,加快了铜川项目建设的步伐,形成了抓项目促发展的良好氛围,促进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2011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34.53亿元,同比增长16%,增速居全省第二位;固定资产投资145.96亿元,同比增长32.6%,增速位居全省第二位;服务业增加值达到67.81亿元,增速14.2%,增速位居全省第一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3.81亿元,同比增长19%;财政总收入38.36亿元,增长35.7%,增速位居全省第四位;地方财政收入18.89亿元,增长37.4%,增速位居全省第三位;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26亿元,同比增长17.1%,增速居全省第五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75元,同比增长18.2%,增速位居全省第三位;农民人均纯收入6077元,同比增长26.9%,增速位居全省第五位。

--- #turnpageflag# ---
网络编辑:发改委管理员
信息审核:admin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