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优化结构要后劲 向创新发展要动力
全力确保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平稳运行

来源:市发展改革委 发布时间:2015-02-09 17:10
  一、2014年发展改革工作回顾
2014年,全市发展改革系统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认真履行规划引领、运行监测、项目带动、改革创新、统筹协调职能,全面加强运行分析,积极挖掘增长潜力,持续推进项目带动,着力转变发展方式,扎实推进改革开放,全市经济社会在逆境中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全年实现生产总值340.42亿元,增长11%,增速居全省第四;服务业增加值96.11亿元,增长9.6%,增速居全省第四;固定资产投资327.63亿元,增长26%,增速居全省第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2.55亿元,增长14.1%,增速居全省第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6.36亿元,增长12.8%;地方财政收入22.06亿元,同口径增长14%;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7237元、9169元,分别增长11.2%、12.6%;城镇登记失业率3.35%;主要污染物排放完成削减任务。
一年来,全市发展改革系统发扬长期以来形成的好传统和好做法,围绕大局,精准施策,勇于担当,恪尽职守,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
  (一)更加注重超前研判,协调参谋作用不断加强。面对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国内经济增势趋缓、全市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加大的不利形势,我们紧紧围绕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科学编规划,主动抓调研,全力抓落实,充分发挥市委、市政府参谋助手作用。结合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在深入调查研究、科学评估预测的基础上,确定了全市2014年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及时分解落实年度任务,明确目标,夯实责任,凝聚了各方面加快发展的合力。坚持逐月分析,逐季研判,加强对固定资产投资、工业经济、服务业发展、节能降耗、财政收入等重点领域监测,就运行态势进行分析论证,及时向市政府常务会、市委常委会提出了应对措施和建议。多次深入区县就决策落实、经济运行、项目推进等进行专项督查协调,找差距,明思路,强措施,聚合力,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二)更加注重项目建设,经济发展后劲持续增强。坚持把创新方式、扩大投资作为推动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主动力。研究出台了《铜川市服务重点项目建设实施办法》、《驻工地专员奖励办法》,创新实行了重点项目服务保障推进制、驻工地专员制、媒体公示制、目标责任考核奖惩制等一系列制度,坚持逐月通报、季度考核、严格奖惩,制度聚合的势能助推全市项目建设在逆境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市级100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62.2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14%。40个转型骨干项目和28个节能减排示范项目大多都超额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旺旺三期、耀州设施大棚及光伏发电、华夏南道等30个项目开工建设。兴盛德中药饮片、耀州伊利奶牛养殖等17个项目建成投产或投运。纳入省考的铭帝铝材、现代陶瓷、美佳华商业广场等三个项目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西铜城际铁路、董家河园区循环经济产业项目、北京中医药大学孙思邈学院等一批对铜川转型发展具有重大拉动作用的骨干项目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中省政策性资金争取再创佳绩,发改口全年争取落实政策性项目资金6.45亿元,其中中央预算内资金5.9亿元,省级预算内资金0.55亿元,涉及6大类,53小类,251个项目。全年新增国开行贷款17.54亿元,为保障房建设、棚户区改造等民生项目的推进增添了强劲动力。
  (三)更加注重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质量持续优化。2014年,全市煤炭、铝业和水泥等传统产业产销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接续产业规模小,竞争力弱,促进增长的动力不足,我们认真落实中省有关转方式、调结构战略部署,积极加强政策引导,着力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全力提升发展质量。科学设置指标,引导产业调整,将非煤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纳入区县、园区考核内容,与GDP、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同考核、同推进,加快促进转型升级。认真落实运煤车辆高速路收费减半政策,促进煤炭生产销售。加大煤炭、水泥、铝业等行业技术改造和环保提升,推动华能铜川照金电厂2号机组完成了超净排放改造,近日全省火力发电厂超净排放现场会将在华能铜川照金电厂召开。全市6家水泥企业10条脱硝设施建成投运。市能源和宏观经济监测管理平台建成试运行,受到了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的表扬,全年组织能评项目23件,实施节能减排重点项目28个,煤炭就地转化率达到30%,煤炭削减88.39万吨,万元GDP能耗下降6.6%,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5%。装备制造、食品、医药、电力等接续产业占GDP比重超过30%。三次产业占比为6.9:65:28.2,非公经济占比达到50%,非煤产业占比达到73%以上,经济结构比例进一步趋于合理。在全国首次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绩效考核中,铜川取得优秀格次。加快发展现代农业,16个农业园区完成投资10.54亿元。加大旅游产业开发力度,66个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8.8亿元。照金香山景区被评为国家4A景区,照金国际滑雪场建成启用。药王山文化景区规划通过评审,玉华宫景区前区和陈炉古镇核心区建设规划基本完成,市旅游服务中心建成投运。申河香谷湿地、马咀田园都市等特色旅游健康发展。全年入境旅游992.9万人,旅游总收入53.6亿元,分别增长11.7%、22%。
  (四)更加注重民生建设,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加快推进民生工程建设,编制下达了2014年民生工程实施方案,全力以赴抓好项目的管理和总体协调推进。全年民生投资38.88亿元,建成民生项目301个。抢抓国家加大保障性住房配套基础设施投资机遇,完善项目前期手续,积极向上争取,全年落实保障房配套基础设施中央资金2.43亿元,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14万套,竣工1.12万套。以工代赈和易地移民搬迁中省资金争取再创新高,达到6576万元,完成建房主体1055套11.5万平方米,3726人具备搬迁条件。制定上报了国有企业2015到2017年棚户区改造计划,预计可使4000户住房困难职工改善住房条件。农村居民进城落户8000人。城镇化率62.05%,排名全省第二。实施了110所学校营养改善项目,可惠及2.35万名学生,206所公办学校、幼儿园供暖实现全覆盖。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新农合参保率保持在99%以上。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7.3万退休职工受益。
  (五)更加注重改革创新,经济发展活力持续释放。切实履行综合协调和督促指导职能,深入谋划全市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和具体措施,细化目标任务,明确时限节点,夯实责任主体,各项改革有序、协调推进。简政放权改革迈出了较大步伐,取消和下放各类行政审批事项152项。加快投资体制改革,起草了《关于优化投资审批工作流程改进和规范项目核准加强部门协同监管的意见》,同时积极承接中省下放的投资审批事项,取消市级投资审批1项,合并3项,按要求保留17项,所有审批全部进入市政务大厅办理。为方便企业办理备案手续,积极与市政务大厅对接,将非行政审批也纳入了政务大厅受理。加强对国家重点镇改革试点工作的督促指导,帮助黄堡重点示范镇做好财政体制改革实施工作,支持陈炉镇做好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产业发展。持续扩大照金效应,与陕文投、陕煤化签署了新的战略合作协议。为了充分发挥照金公司规划、建设、运营的综合优势,启动了铜川文化旅游全域合作开发工作。加强同西安交通大学沟通对接,签订市校战略合作协议,为进一步深化市校合作奠定了基础。牵头做好“央企进陕”、“民企进陕”项目的推进落实工作。加大招商引资,做好西洽会、厦洽会、农高会等招商引资以及签约项目的跟踪和督促落实。
  (六)更加注重规划引领,科学谋划能力持续增强。坚持立足当前,及早动手,创新形式,丰富载体,充分借智,全面启动了“十三五”规划的前期研究和编制工作。坚持党委政府主导、部门分工负责、专家全程咨询、公众广泛参与原则,制定印发了《铜川市“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拟定了20个规划前期研究课题、23个行业专项规划,夯实责任主体,明确研究内容,严格时限要求,扎实开展前期调研。遴选了5个对未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前瞻性、方向性的课题,通过陕西日报、铜川日报、政府网站等平台,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广泛借智。在课题招投标过程中,全国共有19家知名院所、科研机构参与竞标,通过认真遴选,确定了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浙江大学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陕西中西部经济发展规划研究院、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长安大学城市研究所等5家单位参与全市“十三五”规划前期研究,为规划编制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们深深感到,这些成绩的取得,既是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的结果,也是各区县、各部门相互配合、真抓实干的结果,是全市发展改革系统全体同仁艰辛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发展改革委党组,对奋战在全市发展改革战线的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对关心支持全市发展改革工作的各有关单位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总结发展改革一年来的工作实践,我们体会到:必须坚持宏观调控不放松。过去的一年,我市传统产业遭遇寒流,接续产业体量小,发展不足,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全市发改系统充分发挥抓经济工作参谋部作用,主动协调相关部门,及时深入基层了解实情,查找症结,狠抓跟进督促落实,为全市经济社会的平稳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必须坚持发展第一要务。过去的一年,全市发改系统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狠抓项目建设这一“牛鼻子”,立足全市转型发展,积极谋划,全力争取,210国道改扩建、美鑫投资公司一揽子项目进展顺利;创新推进办法,落实包抓机制,强化跟踪服务,严格考核奖惩,促进项目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一批项目的建成投运,为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增加了后劲,提供了支撑。必须坚持改革不动摇。李克强总理指出:“改革是国家最大红利”。过去的一年,我们坚持发展和改革两手抓。积极响应宏观政策导向,取消和下放了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大大减少了对经济的不当干预,深入推进经济体制和生态体制等各项改革,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释放了改革红利,全市发改系统的行政效能得到全面提升。
  二、深刻理解大逻辑,准确把握新常态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全省发展改革工作会议及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会都对贯彻新常态进行了重要阐述。新常态,既是对过去30年经济发展阶段性的总结,又为未来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对我们发改系统而言,一定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凝聚共识,做到入脑入心入行动,把心思和精力真正投入到抓经济、谋发展上来,既要克服“速度情结”,防止“竭泽而渔”,也要确保经济量增质更优。
  (一)正确认识新常态,就是要准确把握“新”在哪里、“常”在何处。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增速“下台阶”,质量效益“上台阶”。新常态之“常”,意味着不是景气循环周期的下行区间,而是经济增长趋势性、不可逆的根本性转换。铜川市经济发展“新常态”是什么?从速度来看,2012、2013及2014年增速分别为15.8%、15.5%、11%,均高于全国、全省同期增速,但呈现逐年下滑态势,受宏观经济下行影响,要素制约、资源环境的约束,增速放缓将是铜川未来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从结构来看:产业结构不合理、增长动力单一,难以继续支撑经济发展,迫切需要我们改造升级传统工业,持续壮大接续产业,努力扩大消费需求等途径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实现质量、效益集约增长,这是今后经济结构的新常态。从动力来看:过去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已难以为继,必须通过改革激发市场活力,通过转型发展积聚势能,通过结构调整实现多轮驱动,不断提升产业层次、推动产业升级、提高核心竞争力,这是今后发展动力的新常态。从质量来看:以往我们“先发展、后生活”,资源环境欠账较多,“新常态”下我们既要做好环境容量的“加法”,又要做好资源消耗和环境损害的“减法”,不断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二)主动适应新常态,就是要准确把握新常态带来的新机遇。善谋者谋势。全市发改系统要充分认识新常态具备的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注重在学习理解中把握趋势、在转型升级上深入挖潜,最大限度激发新常态带来的红利。综合判断,我市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具备很多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加快转型发展具备很多正能量:从全国、全省层面看,国家进一步优先支持西部大开发,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我省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丝绸之路经济带起点的优势不断显现,新型城镇化的加快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发展仍然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从全市来看,东中部产业向西部加快转移,全国经济发展重心西移,为我们加快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我市经济连续十多年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经济厚积薄发的势能加速释放;全国资源型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全国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深入推进,西铜同城化步伐加快,西铜城际铁路的推进实施,我市在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凸显,这些都为我市在新常态下加快转型发展,集聚了势能。宏观形势越是复杂、经济工作越是困难,越能体现发改系统干部的担当。在看到有利条件的同时,也要看到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就2015年全市经济增长的预期看:一产增长潜力有限,三产受区域位置、基础条件薄弱以及网络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保持较快增速需多方给力;工业支柱产业困难重重,煤炭产业受政策市场、价格环境等因素影响,产量增加有限,增加值缩水,铝厂复产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水泥生产与节能减排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现有支柱产业产能过剩的问题短期内难以改变;结构不合理、增长动力单一的问题依然突出,新兴产业体量小,基础设施薄弱、服务业发展滞后、环境欠账较多等等矛盾日益突出。转型越转越难,像改革一样进入深水区。
  (三)积极引领新常态,就是要尽快调整发展思路、创新工作方法。新常态下我们要用新思维、新举措来分析、应对新变化、新问题。在思想上,要牢固树立加快发展的意识。就全省而言,目前陕西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增速持续处于全国第一方阵。省委全会明确提出,全省上下要树立“雁行破阵”理念,跳起来摘桃子,在宏观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实现赶超。全省2015年经济增速确定为增长10%,就全国来说,是一个较高的目标。基于铜川经济体量小,支柱产业发展面临困境,省委、省政府安排我市经济增速为增长10%。这一增速在全省是一个较低的增速,仅高于延安、榆林,经济体量较大的西安也高于我市0.5个百分点。我市经济虽然处于转型期,但是没有一个较高的增速,与兄弟地市的差距势必会越拉越大,因此,铜川发展理念的新常态,就是要牢固树立加快发展的理念。在决策上,要注重做好宏观研判和微观指导,提高把控经济的精准度。注重出台政策的有效性和准确性,确保政策解决实际问题。注重规划的可行性和长远性,力争规划管长远。在工作上,要坚持谋大事、议大事、抓大事。既要抓发展不松劲,又要推改革不动摇,做到发展和改革同部署、同推进。既要把握好投资方向,又要优化投资结构,力争投资数量和质量都有新提升。既要抓好重点项目的推进,又要做好项目服务保障,切实发挥为重点项目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既要稳定工业运行,又要优化产业结构,在转型中不断提高经济总量和质量。
  三、2015年发展改革工作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之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根据市委、市政府总体部署,今年的发展改革工作,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省发展改革工作会及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会精神,主动适应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以转型发展为统揽,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顺势而为,乘势而上,系统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着力破解转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力争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1%和12%左右,物价涨幅控制在3%以内,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2%左右,二氧化碳、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完成省级下达目标任务。围绕以上总体思路和目标要求,今年发展改革系统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经济研判调控,确保全年目标任务顺利完成。经济研判调控是发改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能,关系到经济发展,涉及到民生保障,尤其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情况下,我们要更加高度重视,常抓不懈。要紧紧围绕保增长、稳运行目标,加强经济运行监测预警工作,逐月分析、逐季研判,切实做好投资、节能减排、工业、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等重点领域的全程监测,提高经济运行监测分析的前瞻性、及时性、科学性。加强对煤炭、水泥、电力等重点行业及骨干企业的运行调度,稳定煤炭生产,促进煤炭就地转化。充分发挥经济运行分析工作平台作用,实现信息共享、综合调度、协调推进,全力提高经济运行调控的质量,依据运行情况,适时出台调控政策,确保全年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二)加大项目推进力度,着力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实现经济提速发展,项目建设是基础,稳定投资是关键。全市上下,尤其是发改系统承担着加快推进项目建设的重任,要树更大的决心、花更大的气力,推动项目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一要凝聚抓项目建设的合力。春节过后,市重大办将召开全市重点项目建设推进大会,总结2014年全市项目建设工作,表彰奖励项目建设先进单位,优秀驻工地专员和要素保障先进单位,同时对今年的项目建设进行全面安排部署,明确目标任务,落实责任主体,强化推进措施,凝聚各方力量,再掀项目建设新高潮。二要加快重点项目推进步伐。继续抓好“铜七条”落实工作,坚持重点推进项目驻工地专员等制度,按照“周协调、月考核、季兑现”的思路,着力抓好100个市级重点项目和其中的40个重点推进项目的实施,全年完成投资150亿元以上。确保陕汽零部件加工基地三期、阿庄风电、210国道川口至耀州段改扩建等20个项目建成投产或投运,西北耐物流园、西铜城际铁路、华能铁路专运线、华能新区及耀州供热等42个项目开工建设,做好华能铜川照金电厂二期开工的前期准备工作。三要加大项目开发力度。紧扣国家政策导向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抓紧谋划一批发展前景好、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为“十三五”规划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力争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项目、孙思邈中医药学院等一批重大项目进入中省规划盘子。四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西洽会、厦洽会、农高会、陕粤港澳经济合作周等各类会展为平台,围绕转型方向、主导产业,有针对性地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以签约项目的跟踪服务和督促落实为重点,抓好项目签约的落地实施,努力提高履约率和资金到位率。五要积极拓宽融资渠道。紧盯中省政策性金融支持,加大与国家开发银行的合作力度,进一步创新融资方式,全面推行“PPP”模式,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环境保护等领域,激发民间资本活力。   
  (三)加快优化产业布局,着力推进转型升级。推进转型升级,根本途径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关键是深化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一要充分发挥园区引领作用。要进一步加大坡头、黄堡等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增强承载能力。严格园区功能定位,严控入园项目的数量和质量,着力推进园区集群化、产业化发展。全力支持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力争列入国家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备选园区。二要抓好景区建设。按照全域旅游发展理念,进一步整合市内旅游资源,推进照金香山、玉华宫、药王山、陈炉古镇四大景区的系统保护与整体开发,打造“一心四区”全域旅游新格局。重点抓好大唐养生园、照金二期、玉华宫风景名胜区开发等项目建设。筹备召开第三届中国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加快药王山周边文化项目建设,打响药王品牌。突出抓好铜川植物园、新区申河香谷湿地公园、耀瓷文化产业园、小坵渭北民俗生态园等项目建设,大力推进县域旅游和乡村旅游发展,进一步提升铜川影响力。三要着力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按照“做精、做优、做特”的思路,重点抓好18个省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统筹推进照金(小坵)、步寿塬、黄堡、周陵、福地(棋盘)五个现代农业核心组团建设。加快推进耀州农业设施大棚示范基地、海升现代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雅荷绿世界产业发展示范区等农业重点项目建设步伐,加快奶牛生产示范市建设。
  (四)积极实施创新驱动,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转型发展,创新驱动是关键,主要路径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接续产业。一要力促传统产业创新发展。加快煤炭、水泥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支持现有煤炭企业机械化改造,抓好冶平等煤矿建设,协调煤矿与当地用煤企业合作,促进煤炭就地转化。支持陕西国润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年产90万吨选煤厂项目建设,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提高水泥品质,丰富水泥制品和节能环保材料。二要力促新兴接续产业多元发展。加大深层煤、油页岩、油气等资源的勘探开发力度,大力发展光伏发电、风电等新能源。重点抓好中石化宜君油气勘探开发,推进碟式太阳能发电试验基地、李家塔采空区50兆瓦光伏发电和西草沟风电场项目建设。三要力促循环经济全面发展。立足资源优势,运用先进技术,加快产业链延伸,提高附加值。加快推进煤、电、铝、水泥循环化发展,全力推进煤电一体化发展,积极构建循环化工业体系建设。加快华能铜川照金电厂1号机组超净排放改造,成为全省样板,把污染大户变为环保主力。进一步推广洁净能源技术,提高电力技术装备水平,降低能源总消耗量。四要力促服务业蓬勃发展。加强物流业的软硬环境建设,加快推进美鑫西北耐物流园、新区美佳华商业广场、新时代广场商贸中心、荣盛国际街区、耀州永乐城市广场等项目建设。积极挖掘财税、金融、社保、交通运输等方面发展潜力,培育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大力支持非公经济发展,鼓励中小微企业发展,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五要积极推进“绿色”产业发展。按照经济生态化的要求,大力发展生态型产业,积极推进低碳、绿色、循环发展,构建绿色高效的产业体系。要严把项目准入关,切实做到落后产能项目坚决不上、环评不达标项目坚决不上。深入开展“治污降霾·保卫蓝天”行动,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和治污降霾专项整治项目的投资力度。积极支持重点企业节能技术改造,全面推进工业、交通、建筑和公共机构节能,力争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市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五)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着力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一要完善城镇服务功能。坚持南拓西展、北疏中控,进一步拉大城市骨架。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大北市区片区改造力度,切实改善人居环境。突出南市区核心功能区定位,加快新区华原西道、华夏南道、九州东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推进新耀一体化发展。支持宜君秀美山城建设,不断增强产业和人口聚集能力。二要加快重点镇建设。稳步推进黄堡、董家河等5个国家级重点镇建设,加快照金、陈炉等2个省级文化旅游名镇建设,打造产业基础雄厚、文化特色鲜明、宜居宜游的特色城镇。依托工业园区,做大做强坡头、孙塬等城镇特色优势产业,增强城镇产业支撑能力。三要加快美丽乡村建设。以20个美丽乡村建设为重点,加快农村水、电、路、沼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巩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成果,积极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大力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切实改善农村村容村貌。四要加快西铜同城化发展。抓住全省共建大西安都市圈这一机遇,充分发挥毗邻西安的区位优势,以发展一体化、交通便利化、产业互补化、经济融合化为目标,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承载力,主动融入“西安半小时经济圈”,积极推动西安至铜川城际铁路(铜川段)项目,加快推进西铜同城化发展。
  (六)加快民生工程建设,着力推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重点推进就业、增收和收入在社会平均水平线下群体民生工作。一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公共就业服务能力,积极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认真落实促进就业创业各项政策措施,支持创业带动就业,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态势。要不断提高职业培训质量,积极开发就业岗位,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零就业家庭等群体的就业工作。二要加快保障房建设。将保障房建设、城中村改造和棚户区改造相结合,重点抓好锦绣新城等保障房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高保障房入住率。新开工保障房3000套,竣工5000套,发放租赁补贴600户。加快五台、任家庄新型社区建设。启动第三轮全市地质灾害隐患点居民搬迁避险工作。三要统筹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全面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抓好王益区、宜君县“双高双普”创建工作,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完善400名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6000名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生源地助学贷款。深化与北京中医药大学战略合作,积极争取中省支持创建孙思邈学院。推进铜川职业技术学院二期工程建设。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切实提高群众健康水平。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加快补缺性、标志性文化工程和县、乡、村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四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提高到10%。提高城镇居民医保政府补助标准、新农合补助标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保持在98%和95%以上。建设13个城市社区服务体系项目、10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开工建设市老年服务中心、照金日间照料中心,办好农村幸福院,城市养老设施覆盖率提高到50%。实施精准扶贫,年内完成1.53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和700户移民搬迁。
  (七)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凝聚发展动力。今年是深化改革攻坚年。全市发改系统要按照中省市一系列安排部署,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一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下大力气推进简政放权。加快推进行政体制、经济体制、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尤其是要抓好投资融资体制改革,拓宽社会融资渠道,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全面取消市级非公行政许可审批事项,规范简化保留审批事项办理流程。二要深化经济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出台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意见,全面推行市属国有企业分类管理。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完善国资监管体系。研究制定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相关制度。加快财税金融、城乡发展、科技创新、生态环保等领域改革。探索开展资源有偿使用、生态补偿和损害赔偿制度。三要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抢抓“一路一带”建设机遇,在产业转移、文化交流、对外贸易等方面主动出击,力争将玉华宫纳入“丝路申遗”拓展项目。加强对中亚、西亚等“一路一带”沿途国家政策、法律方面的研究,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帮助和指导,主动承接产业转移,争取在向西开放中有所作为。
  (八)认真做好规划编制,精心绘制发展蓝图。根据中省关于规划编制工作的总体要求,去年,市委、市政府就“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专门发文进行了安排部署。今年,规划编制工作已经进入实施期。各区县、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统筹安排,倾注精力,按照时间节点要求,高质量完成编制任务。一要抓好前期重大课题研究。承担20个前期重大研究课题的各责任部门要积极牵头抓总,广泛协调,深入调查理思路,集思广益搞研究,务必于4月底前形成书面报告呈送牵头市级领导审定,5月份全市将召开专题务虚会,交流研究成果,为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打好基础。二要抓好专项规划编制。对市委、市政府确定的23个专项规划,各责任部门要尽快动手,狠下功夫,精心谋划,早出成果。同时,要加强与上级业务部门的联系,认真做好与相关专项规划的沟通衔接,组织力量,认真研究,按时完成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9月份,报送市发改委与总体规划进行衔接,按程序在总体规划颁布实施后,半年内发布。三要抓好规划纲要的编制。采取“科研机构+起草小组”共同编制模式,遴选确定科研机构、在全省范围内招聘有关专家、在全市抽调骨干力量,成立全市“十三五”规划《纲要》起草小组,群策群力编制规划纲要。起草小组要在20个前期重大课题和23个专项规划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真梳理,积极谋划,6月份形成《纲要》框架,9月份形成初稿,12月份之前分别报市政府常务会、市委常委会审议,2016年初提请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并颁布实施。各区县、新区管委会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认真做好区域规划的编制工作,同时积极谋划“十三五”区域重大骨干项目,做到项目谋划与规划编制同步,争取更多的项目纳入全省乃至全国盘子。   
  (九)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履职水平。加强发改系统自身建设,关键是顺应国家宏观调控,加快转变职能,释放改革活力。一要加强学习。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新观点、新判断、新举措。本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部署。发展改革系统要深入学习、正确认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深刻理解新常态,结合铜川实际,主动适应新常态,进一步提高正确分析经济形势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和水平,始终保持做好经济工作的敏锐性、前瞻性和系统性。要发挥经济体制改革总体指导和综合协调作用,深刻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改革方向、主要任务以及宝贵经验,把握精神实质,主动沟通,最大限度地凝聚改革共识。二要主动作为。打铁还需自身硬,推动全市改革发展,我们责任重大。作为发改系统干部,一定要把心思用在“想干事”上,把能力体现在“会干事”上,把目标定位在“干成事”上,消除“勤政不廉政、求稳不作为”的思想和行为,积极在事关全局以及跨区域的重大课题、规划上为各级党委政府做好参谋;在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上当好助手;在针对经济社会运行存在的困难问题解决上出好点子。三要密切联系。发展改革系统在长期工作中,主要靠自上而下的协调推进来履行职能。加强联系,紧密衔接,非常重要。市区县发展改革部门之间要加强沟通交流,并与同级相关部门保持广泛联系。市发展改革委各科室要加强对上对下沟通,确保在争取中省支持时,做到承上启下,紧密衔接,步调一致。四要转变作风。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要按照市委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建立长效机制,全力转职能、强作风、重服务、求实效。要切实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警钟长鸣,防微杜渐,增强拒腐防变能力,不断巩固和扩大十八大以来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新常态。
网络编辑:发改委综合规划科
信息审核:办公室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