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规上服务业单位数量少 企业效益低

来源:市发展改革委 发布时间:2016-03-08 8:57:

      规模以上服务业即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及以上,或年末从业人员50人及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管理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房地产业;以及年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或年末从业人员50人及以上的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法人单位。以上10个行业门类共包含31个行业大类。规上服务业企业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铜川市规上服务业现状
  (一)单位数量和行业分布。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42户,同比增加5户,覆盖13个行业大类。
  (二)主要经济指标情况。2015年,全市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17.45亿元,同比下降2.3%,增速较上年回落3.1个百分点;其中,9个行业增长,4个行业下降。亏损1.86亿元,同比增亏0.21亿元;其中,3个行业盈利,10个行业亏损。从业人员8294人,同比增长18.1%。劳动报酬4.66亿元,同比增长22%。
  (三)参与GDP核算的营利性服务业现状。2015年服务业统计制度改革,将规上服务业中营利性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营业收入数据纳入GDP核算。年末该行业企业11户,占规上服务业的26.2%;营业收入0.65亿元,占3.7%。该行业增加值分别占到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和生产总值的10.4%和3.5%,对服务业增加值和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17.1%和5.9%。
  二、行业发展特点
  (一)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发展加快。2015年,其他营利性服务业企业11户,实现营业收入0.65亿元,同比增长64.8%。其中,年内新增4户,实现营业收入0.21亿元,拉动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增速提高52.2个百分点。
   (二)生活性服务业快速发展。2015年,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理念的转变,生活性服务业数量增多、发展势头良好。文化艺术业实现营业收入0.15亿元,是上年同期的10.1倍,增幅居各行业首位;营业利润扭亏为盈,增长139.7%。广播、电视、电影和影视录音制作业营业收入增长21.1%。物业管理业营业收入是上年同期的2.1倍。
  (三)生产性服务业低位运行。6个生产性服务业行业中,道路运输(客运公司除外)、仓储业和专业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下降4.9%、16.6%和29.9%;邮政业低位运行,营业收入增长1.1%;仅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20%以上。年内新增的租赁业企业仅1户,营业收入仅占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的0.2%。
  三、存在的问题
  (一)单位少,行业覆盖面小。截至12月底,全市纳入规模以上服务业统计的仅42户,占全省的2.2%。其中,参与GDP核算的其他营利性服务业企业仅11户,占全省的1.8%。31个其他服务业行业大类中,全市现有42户规上企业仅覆盖13个行业。其中,纳入GDP核算的10个行业,全市仅有4个。企业数量少、行业覆盖不全、经营状况不稳定等因素,导致行业数据波动明显、稳定性较差,难以全面地、准确地反映行业发展情况。
     (二)规模小,企业效益较差。2015年,全市规上服务业企业户均营业收入0.42亿元,其中营业收入在1亿元以上的企业仅有5户。42户规上服务业企业中,亏损27户,亏损企业同比增加2户,亏损面达64.3%;亏损额2.48亿元,同比扩大0.12亿元。17个企业效益好转,18个企业亏损加大。
   (三)结构不优,市场化程度低。目前,全市规上服务业以与民生有关的行业为主,研发、设计、金融、物流、营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且市场准入门槛依然存在,行业垄断严重,国有控股企业占比大。2015年,与民生有关的行业营业收入占到68.6%(包括道路运输业中的客运公司,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业,物业管理,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广播、电视、电影和影视录音制作业,文化艺术业等)。42户企业中,国有控股规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4.87亿元,占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的84.2%。专业技术和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占规上服务业的14.8%。租赁业规模小,仅有市级机关车辆服务业中心1户企业。
   四、对策建议
  (一)落实政策,强化规划引导。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关于发展服务业的有关政策和文件,以全市“十三五”规划中加快全市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为方向,调研分析全市服务业发展现状,大力推动健康服务、养老服务、文化创意、信息消费等重点领域加快发展,鼓励专业技术服务、商务服务业发展,大力引导服务业转型升级,为建设转型铜川、美丽铜川、健康铜川、富裕铜川做出积极贡献。
  (二)降低市场准入,拓宽行业领域。按照“非禁即入”原则,进一步放宽服务业投资领域和准入条件,破除行业壁垒,鼓励支持工业企业和民间资本投资服务业领域;加大服务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引导社会资本以PPP模式投向服务领域的基础设施和新兴服务业。
   (三)突出重点,加快服务业发展步伐。一是加快产业融合,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大力促进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两业融合”,推动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生产性服务业向研发、设计、物流、营销、品牌推广等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二是改造提升,打造精品服务业。加快传统商贸与电子商务融合的步伐,大力推广电子商务在贸易、金融、交通、旅游、娱乐、现代物流等领域的应用。鼓励体育娱乐业积极融入健康保健服务,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三是旅游与文化紧密结合,突出旅游特色,打造旅游精品。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在低层次观光旅游的基础上,积极与文化、健康养生相结合,以文化引领全域旅游带动深度转型,提升品质,打造精品,实现一点一特色,辐射带动交通运输、住宿餐饮、文化娱乐等相关产业发展。四是发展中医健康产业。依托药王养生文化、佛教文化和优质的生态环境,创新发展养生、养护、养老为主的中医药健康产业。
  (四)加大规上企业培育力度。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细胞,其活跃程度反映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活跃程度。一方面,加大清查摸底力度,对符合统计标准的企业尽快入规纳统。另一方面,落实各部门职责任务,积极挖掘有发展潜力的服务业企业,加强政策扶持,强化经营管理,引导企业走规范化、标准化发展道路,力促其达标入规,不断壮大规上服务业企业数量、扩大规模,培育全市经济新的增长点。

      (信息转载自省统计局网站)

网络编辑:发改委综合规划科
信息审核:办公室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