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经济增速低位开局 动能培育亟需加力
今年以来,受煤炭去产能、地方煤矿停产、治污降霾、水泥错峰生产、价格指数攀升、新动能不足等多因素影响,一季度铜川市经济低位开局。旧动能结构单一且进入增长平稳期,新动能培育发展较慢,经济增长的压力较大。
一、基本情况
(一)经济总体平稳
一季度,全市实现生产总值64.56亿元,增长5.1%,增速较上年同期回落4.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7亿元,增长3.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5%;第二产业增加值40.35亿元,增长3.2%,贡献率为40.6%;第三产业增加值22.73亿元,增长8.8%,贡献率为57.8%。
1、农业稳中向好。夏粮生产形势良好,小麦苗情好于常年,一、二类麦田占83%。经济作物和畜牧业生产平稳,生猪价格持续高位运行,肉类总产0.34万吨,同比增长1.2%;禽蛋产量0.17万吨,增长4.2%。果园春管工作有效开展,一季度蔬菜及食用菌产量2.96万吨,增长1.1%。优质草莓产销两旺,海升智能玻璃温室草莓无土栽培项目效益较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现代农业园区特色发展,5个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和41个现代农业园区加快推进。一季度,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61亿元,增长3.6%,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0.4个百分点。
2、工业增长趋缓。传统支柱企业进入生产稳定期,新增企业规模小,难以对冲去产能、地方煤矿停产带来的冲击。随着地方煤矿逐步复产和水泥企业错峰生产结束,二季度工业增速将有所回升,但困难依旧较大。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37.05亿元,增长2.5%,增速较上年同期回落8.6个百分点。
从主要行业看,煤炭和水泥行业缺口大,铝、电行业贡献大,食品、医药、装备制造增长快。铜川矿业公司、崔家沟煤矿等中省煤炭企业产量较上年同期增加47.9万吨,地方煤矿停产减少72.8万吨,致使煤炭行业增加值下降31.6%。非煤行业贡献5.23亿元增加值增量,煤炭行业减少4.49亿元。1、2月水泥错峰生产,水泥熟料生产线基本停产,3月逐步恢复正常生产,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在陶瓷制品和耐火材料的高速增长下,增加值增长15.7%,但水泥、石灰和石膏制造业增加值下降5.2%。铜铝全负荷生产,3月末电解铝价格较年初提高500元,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加值增长77.9%。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弥补华能电厂配额不足的影响,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增长68.6%。食品、医药、装备制造等接续产业增加值增长47.3%,较上年同期加快31.7个百分点;其中食品制造业增长147.4%,医药制造业增长42.9%,装备制造业增长34%。
从企业运行看,传统企业进入平稳期,新增企业拉动力不强。204户规上工业企业中,过半数企业产值增速在10%以下,且多为煤炭、水泥等产值较大企业,企业生产已进入增长瓶颈。增速较高的企业多是规模较小、基数较低,拉动力不强。
从产品产量看,主要工业品产量难以支撑工业经济增长。煤炭、水泥产量持续下降,原煤产量同比下降4.4%,水泥下降15.2%,水泥熟料下降40.8%,膨化食品下降37.8%,石灰石下降73.7%。
从后续支撑看,新建成工业项目偏少,工业投资明显不足。2017年新建成工业项目较少且规模较小,成长性工业企业在近年来持续挖潜下,数量很有限。一季度全市工业投资同比下降22.1%,工业经济后劲不足。
3、服务业增长较快。一季度全市邮政、快递服务企业业务总量同比增长21.3%,其中快递业务增长28.9%,规模以上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59.3%,财政八项支出增长26.1%,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贷款余额增长7.5%,服务业相关指标继续保持去年以来的较快增长态势。全域旅游持续推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项目孵化器落户铜川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电子商务发展加快。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8%,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高于生产总值增速3.7个百分点。
4、投资稳中有忧。由于项目抓早动快,两批项目集中开工,投资总体平稳,增速高于去年同期,但平稳之中有隐忧。一季度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7.18亿元,增长15%,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4.8个百分点。
平稳:一是重大项目进展快。一季度,两次集中开工项目57个,市级120个重点项目中,在建项目77个,完成投资14.05亿元。二是第一、三产业投资增长快。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投资分别增长95.7%和45.8%。三是基础设施投资增长较快。全市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6.2%,其中交通运输邮政业投资增长4.7倍,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增长65.8%。四是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占比达到70.3%,同比增长33.2%,对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134.4%。
隐忧:一是在库项目剩余投资不足,投资增长的可持续性较弱,如无大项目入库,投资增速将逐步趋缓,全年呈现前高后低趋势。二是投资结构不优。工业投资逐年放缓,增速从2013年的25%逐步回落至2016年的11.2%,一季度工业施工项目增长3.1%,投资额下降22.1%,较上年同期回落91.7个百分点,尤其制造业投资回落较快,是工业增速趋缓的主要原因。民间投资不足,民间投资增速从2014年的24.7%回落至2016年的7.2%,占比由2014年的44.2%回落至2016年的41%,一季度民间投资下降13%,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9.7%。小项目占比大,5000万以下项目占项目总数的78.7%,贡献率为175.7%,而5000万以上项目投资额下降23.7%。
5、消费市场平稳。全市限上消费品市场继续保持上年稳中有升态势。一季度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99亿元,同比增长13.4%;其中限额以上企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9%,较上年同期提高0.3个百分点。分行业看,住宿、餐饮好于批发、零售。受煤炭、石油价格上涨带动,批发业增速回升,限额以上批发业销售额增长15.8%;汽车销售放缓,限额以上零售业销售额增长18%;受节庆和全域旅游带动,限额以上住宿业和餐饮业营业额分别增长24.2%和增长23.2%。
(二)转型升级加快
1、工业结构持续优化。全市工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新产业加速发展,新产品不断增多。全市非能源工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为42.8%;同比增长28.8%,高出能源工业44.6个百分点。以新型建材、新能源为代表的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增长,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企业产值增长40.1%,高于规上工业28个百分点。
2、循环经济加快闭合。陕西美鑫公司锦阳电厂二期项目、美鑫年产30万吨铝镁合金项目有望上半年或三季度建成投产,美鑫冶坪煤矿项目加快推进,年底有望完成主副矿井工程及工业广场。美鑫西北耐物流园项目正在加快拆迁,即将开工建设主体工程。
3、新动能加速成长。以新产业、新技术、新商业模式、新产品、新服务为代表的新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网上零售和快递业高速增长。2016年新增四上企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随着去年新增企业达效和后续产能建成,预计上半年经济逐步企稳,三季度出现好转。
(三)经济运行质量提高
1、财政收入较快增长。一季度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6.33亿元,同口径增长15.1%,其中税收收入增长71.35%。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20.73亿元,增长29.87%,其中财政用于民生领域投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4.85%。
2、企业效益有所好转。受主要工业品价格回升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较快增长,利润总额增加明显,成本持续下降,亏损面收窄。1-3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0.5%;利润总额增长362.2%,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达到4%,较上年同期提高2.9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为12.8%,较上年同期收窄3.9个百分点。
3、居民收入稳步增加。积极推进脱贫攻坚,妥善分流安置关停煤矿职工,鼓励创业创新,民生保障扎实有力,居民收入稳步增加。一季度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82元,增长8.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21元,增长8.4%。
4、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果显现。“去产能”成效显著,去产能相关行业的产品产量均持续下降。原煤产量下降4.4%,水泥下降15.2%,水泥熟料下降40.8%。“去库存”稳步推进,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18.4%;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存货下降40%。“去杠杆”力度加大,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12.3天,缩短1天。“降成本”效果初显,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三项费用7.68元,减少0.58元;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7.07元,减少2.68元,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扭转了持续下降的局面。“补短板”力度不减,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增添全市经济新活力,全市已建成18个创业孵化基地,入驻企业125家。
(四)先行指标趋好
1、物价出现分化。春节过后,随着气温升高,蔬菜价格回落,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一季度全市CPI与上年同期持平。工业品价格恢复性上涨,全市PPI同比上涨24.8%,其中煤炭价格上涨35.8%,成为拉动PPI快速上涨的主要因素。
2、用电量高速增长。一季度,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50.3%,其中工业用电量增长65.8%。
3、客货运周转量增速回升。一季度,全市客货运周转量增长10.5%,较上年同期提高5.6个百分点。
二、存在问题
(一)工业形势依然严峻。当前铜川市经济正处于蓄势探底、动能转换的关键期,好在效益、差在速度,经济下行主要在工业,煤炭、水泥受去产能和自身停产原因规模收缩,其他行业虽增速较快,但规模较小尚难以弥补,工业下滑,经济增速趋缓,其根本原因在于大项目缺乏、转型产业项目投资不足,特别是工业投资近年来的逐年回落。
(二)投资后劲不足、结构不优。全市基础设施投资占比较大,大的产业项目相对较少,民间投资不足。一季度仅入库500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4个,年初340亿元的在库项目剩余投资中,基础设施项目剩余投资额约占42.8%,产业项目占23.8%,民生项目占6.9%,房地产项目占26.6%。民间投资项目个数和投资额均在下降,投资后续动力不足。
(三)新增企业培育缓慢。一季度,全市尚无“四上”企业新增入库,难以对经济增长形成有效拉动。
(四)服务业结构不优、体量偏小。近年来,其他营利性服务业、非营利性服务业连续保持20%以上的增速,电信、邮政业务增速也连续保持30%以上,拉动了服务业的较快增长。服务业发展速度虽然较快,但总量依然偏小,层次偏低、龙头企业偏少,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商贸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大,占GDP的10.6%,其他营利性服务业仅占4.5%,新服务业发展较慢,对经济拉动不强。
三、对策与建议
(一)突出重点稳工业。抓新增、延产业、扩产能,给创新提供平台,给产品寻找市场,传统企业保存量,新增企业保增长,后发优势谋长远。利用盐铜经济合作契机和贫困区县企业IPO免排队的机遇,积极对接,抓好一批优质企业在铜上市;狠抓在建工业项目进度、洽谈项目落地,蓄积工业发展新增势能。设立航汽铝产业基金,瞄准飞机和汽车全产业链,基金引导加全员招商,加快铝产业链的闭合提质;加快善道煤层气开发,推进宜君天然气发电;王益区、印台区、耀州区围绕陶瓷产业抱团招商、协同推进,延长煤、气、陶瓷产业链。助东铭扩产能、大秦增投资、美鑫早入库、旺旺三期争投产、西安重装谈合作、天马电缆扩市场、柴家沟煤矿改扩建、方舟制药早研发,扩张优势企业产能。
(二)大力招商扩投资。招项目、快审批、入对库、抓进度、统好数。围绕比较优势招大商,在特色农产品深加工、电商物流中心、制造业配套、旅游提升创新上精准对接。围绕重点行业引龙头,瞄准政策导向和产业高地谋项目,与国内外一流科研院所合作共建航汽铝、现代建材、陶瓷、旅游产业研究院,围绕市场优势换商场,给企业稳定可期的市场空间,让政府投资、采购及购买服务尽可能将合作企业留在本地。围绕杠杆优势做推手,盘活国有资产组建政府基金,与民间资本、金融机构联合,做产业推手,降低优质企业投资风险。锁定“企业只跑一次”目标,加快各项审批;明确统计分类,及时申报入库;紧抓项目进度,力促尽快达效;完善基础凭证,确保应统尽统。
(三)营造热点促消费。稳存量、促新增、扶个体、兴旅游。围绕生产性服务业、物流、旅游做文章,提升人气,高度关注在库商贸企业运行,重点监测零售业增速变化,保持现有企业较快增长态势。狠抓限上企业培育入库,重点排查水泥、煤炭批发,农资销售及专业合作社,创业创新基地企业,尽快完善相关资料,力争大耀城、耀州正大商城、华润万家、星火商贸等达标企业4月入库。促进商业综合体、综合市场统一收银,培育大个体,鼓励个体转法人,实现应统尽统。讲一个好故事,淡化煤城老观念,引爆热点,带动一批文旅产业。
(四)区县协同提优势。建议耀州区优环境、招大商,全域旅游添人气、循环工业聚财气、现代农业变大气。建议王益区流通引领、消费再提升,腾笼换鸟、工业再布局,集聚发展、企业抱团进园区。建议印台区一产做优苹果、二产稳煤强瓷、三产优化陈炉、石林。建议宜君县围绕一产做二产,高端农产品创特色,乡村旅游提活力。建议新区扩能提升工业园区,人口聚集提升服务业,打造中端商贸流通中心。
(五)加强调控保运行。进一步加强经济运行监测预警,尤其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监测,及时掌握经济运行中苗头性、趋势性问题,精准施策。紧紧围绕“追赶超越”季度考核点评,夯实各级、各部门责任,加强对各区县及部门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跟踪、问效和督查,激发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主动性,努力保持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网络编辑:发改委综合规划科信息审核:云丰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