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加快推进铜川城市转型的思考

来源: 发布时间:2010-10-14 16:16

铜川市资源转型办公室副主任 叶强

     近年来,铜川在中省的大力支持下,按照“5523”转型发展思路,在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初步成效,主要经济指标已连续七年增速位居全省前列,成为陕西发展速度较快、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但长期以资源性产业为主的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发展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产业结构单一、接续产业发展缓慢、就业压力大、城市功能不完善等问题,还制约着铜川健康协调发展。“十二五”如何加快城市转型、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铜川首要而紧迫的问题。

    一、面临的机遇分析

    1、国务院将铜川列为第二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将对铜川加快经济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作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不仅可享受国家在政策、资金和项目上的优惠,而且省政府印发实施的支持铜川转型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加大了对铜川的支持力度。近期,铜川又被纳入《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9城市之一,这些对铜川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完善基础设施、加快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全面转型必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2、西部大开发进入新的阶段和关中—天水经济区整体实力的打造,为铜川发展将注入新的活力。西部大开发新一轮投资热点以及关天经济区的大规模开发建设,将使这一区域由过去的经济增长极概念转化为实体意义上的经济联动区域,促使铜川资源型城市加快转型。目前铜川在该区域内虽属增长较慢的地区,但其要素成本较低,投资价值变得更大,增长空间也随之变大。向南可借力西安、咸阳等中心城市的商贸、旅游、装备制造业及技术等方面优势;向北可接纳国家能源化工基地的消费、资源潜力;东西吞吐渭北黑腰带廉价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可率先成为西咸大都市战略大循环的重要一环,实现优势互补。

    3、东部沿海及西安产业转移趋势加强,为铜川接续产业发展提供较多选择。关天经济区的区位优势使其在东部沿海产业转移中处于发展的前沿和战略高地上,有利于铜川整合优势资源,延伸产业链,实现产业升级;有利于通过培育新的产业群,实现城市产业群与产业城市群整体互动的现代产业新模式;有利于促进铜川农业产业化,形成支持城市经济发展的现代化特色农业体系。铜川现有经济结构中煤炭、水泥、铝等传统产业占有较大比重,新型产业发展较慢,与经济区核心城市在发展差距中已形成较大的资源流动落差,铜川的区位条件和发展基础又使得沿海和西安的经济要素在下一步有向铜川转移的内生动力,为铜川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机遇。

    二、转型方向和模式选择

    转型方向:一是“由资源型城市向综合型城市转变”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重中之重。资源型城市的最大缺陷就是产业单一化,或资源型相关产业所占的比重过高,因此,要培植和发展接续产业,实现单一产业向多元产业的过渡,以保持资源型城市稳定持续发展,就成为铜川转型的工作重心。二是“由矿区型城市向生态型城市转变”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必由之路。经过长期大规模的资源开采和加工,生态环境恶化、污染加剧等问题是铜川等大多数资源型城市的一个共性特征,已经成为资源型城市进行招商引资、引智、发展接续产业和提高城市居民生活水准的巨大障碍。在转型思路上铜川应抓住城市协调发展、循环发展、健康发展这个关键。三是“自我服务型城市向区域中心城市转变”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最终方向。城市服务功能单一,只从一城一地、一产一业出发谋划城市发展战略是资源型城市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当前,区域和城市群的竞争已成为一种新的竞争趋势。因此,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必须从区域空间发展格局出发谋划自身的城市竞争战略,从城市和区域的发展趋势来增强城市的集聚能力、辐射能力、流通能力。同时,还必须主动接受更大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以自身优势为基础来参与区域内的产业分工、产业协作以及资源的优化配置。

    转型战略模式:多年的转型实践证明,复合型转型模式是铜川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必然选择。即初期资源型产业延伸模式,随着接续产业的发展,逐步演化成综合性的产业模式,通过“三架马车”推动经济转型,一是资源型产业的改造提升及潜在资源的深入开发与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二是非资源型产业(接续产业)的培育发展,着力推进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的转变,降低对资源的依赖度,增强发展后劲;三是推动社会、文化、生态等全方位转型,提高自身发展能力,着力打造渭北区域中心城市。  

    三、 “十二五”转型的目标和任务

    转型目标:坚持“5523”转型发展思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使我市目前正在着力打造的陕西第二能源重化工基地、西北最大的铝工业基地和现代建材基地、全国著名的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等四大基地以及新区装备制造、坡头载能、黄堡水泥陶瓷、董家河航汽铝等八大工业园区初具规模,综合和规模效益得以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全面增强,煤电、铝业、水泥、新兴产业四个百亿元产业集群建设目标全面实现,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和绿化模范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目标全面完成,在西铜同城化发展上取得重大突破,推动铜川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和城市建设全面进步,成为渭北区域中心城市和果业之心、西北建材能源之都、避暑休闲养生胜地、宜商宜居城市,成为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循环经济发展典型示范区。

    主要任务:

    1、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十二五”时期,围绕建设煤电、铝业、水泥、新兴产业四个百亿元产业集群,着力打造陕西第二个能源重化工基地、西北最大的现代建材和铝工业基地、全国著名的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四大基地。在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不断延长产业链的同时,要积极培育壮大装备制造、医药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陕西重要的汽车及航空业零部件制造基地,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增添后劲。要把以旅游文化产业为重点的服务业作为经济结构调整战略重点,从体制机制、招商服务、政策激励等方面,鼓励支持服务业发展,着手打造陕西最大的建材物流配送基地和面向西安、渭北的商贸服务中心建设、陕西历史文化与自然风光旅游精品区,不断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

    2、以低碳经济为目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循环、绿色、低碳、”理念,构建“循环型工业、农业和社会服务”三大体系。重点是坚持走煤电铝水泥联产联营的路子,加大煤层气、煤矸石、粉煤灰综合开发力度,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形成若干个联产联营循环经济紧密联合体,实现资源深度综合开发利用和多层次转化增值。到2015年,煤炭就地转化达到80%以上,发电产生的煤渣和石膏全部综合利用。

    3、以八大工业园区为载体,着力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按照 “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集团化推进、园区化承载”的模式,全面推进与大企业、大集团的合作,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八大工业园区建设,走扩大内涵发展之路。力争用五年时间使市级四大工业园区各项基础配套设施得到较好完善,承载能力显著提升,对铜川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推动作用全面体现,十年左右的时间形成与四个区县规模和经济总量相当的经济体。

    4、坚持都市农业发展道路,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城郊型都市现代农业,重点发展优质果业、畜牧业、观光农业、花卉苗木、农副产品及饲料加工六大生产基地建设。把铜川建成省内重要的有机苹果生产基地,国内有影响力的5万亩大樱桃生产基地,西北最大的果树无毒苗木繁育基地,渭北果品物流中心和国内一流的现代果业展示园区,打造具有配套供应西安大都市并各具特色的农业优势产业基地。

    5、加快城镇化进程,建设特色鲜明的区域中心城市。按照有效带动渭北地区快速发展,连接关中经济区和陕北经济区,建设渭北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完成城市区域空间规划,拉大城市骨架,实施新区城市拓展工程,加快构建“北市区—黄堡—董家河—耀州区—新区—坡头”大城市格局。同时,加快小城镇的建设和培育,形成“一纵一横一环绕”的小城镇分布格局。高起点规划建设三个大水和三个大绿工程,建成六大城市园林,用三年时间完成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绿化模范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形成大西安的“后花园”,推进西铜同城化发展。

    6、下大气力破解三大难题,夯实民生基础。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坚持源头控制,杜绝高耗能、高污染项目;深入开展药王山周边大气污染治理和包茂高速铜川段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实施水泥污染和烟煤综合治理、废弃矿山治理、天然气气化工程、城市集中供热、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项目,保护城市环境。加快沉陷区滑塌区整体搬迁和区棚户区改造进度。今年全面完成沉陷区滑塌区群众整体搬迁任务;力争到2012年完成中央下放煤矿棚户区改造任务;2015年完成城中村改造任务。加快实施水资源配置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等项目,建成龙潭和孙家河水库等一批水源工程,解决近期供水问题。做好区外调水远期规划和项目前期工作,为我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水源保障。积极改善民生。加快实施民生十大工程,着力解决好就业再就业、城乡居民增收、社会保障等突出问题,建立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推进扶贫攻坚,实现群众生活水平大提升、大跨越,用五年时间实现铜川经济总量、城乡居民收入再翻一番的目标。

 

 

--- #turnpageflag# ---
网络编辑:叶强
信息审核:admin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