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主题分类:
- 发文机构:
- 发文文号:
- 发文日期:
- 发布日期:2014-10-29 11:39
- 公文时效:
- 发布机构:铜川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调查研究专刊第6期)
发展改革简报总第50期
积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全力打造城市转型典范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我们党在关键时期、攻坚阶段作出的重大抉择。铜川属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我市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应该是今后一段时期铜川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创新驱动,转型引领,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新转变
铜川因煤而兴,是全国资源型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近年来,我市抢抓中省支持转型的一系列重大机遇,积极转变思想观念,注重自主创新,全力实施创新驱动,铜川已由“一煤独大”的单一偏重型产业支撑模式迈上了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良性互动的新征程,成为全国两岸四地294个城市综合竞争力10年城市综合竞争力提升最快的城市之一,排名全国第七。
(一)创新传统发展模式,提升新型工业化创新发展能力。运用高新技术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推进煤炭资源清洁化开发利用,积极淘汰水泥落后产能,加快构建煤电铝循环经济产业链,运用国际领先技术开发利用风能、油页岩、煤层气、太阳能和生物质能,开创了一条传统产业的绿色开发之路,铜川已由传统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市转变为清洁能源强市,成功入选全国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市;铜川市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被确定为国家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昔日一煤独大的铜川,如今非煤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已经达到68.2%,非资源性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9.4%。
(二)创新发展休闲养生产业,构建经济增长新引擎。以建设全国知名的休闲养生城市为目标,整合、集成药王文化、佛教文化、陶瓷文化、红色文化和北部山区的生态优势,大力发展集保健养生文化体验、旅游观光、中药生产、医药教育培训等为一体的健康休闲产业链,规划建设了大唐养生园、中医药产业园,加大照金、药王山、陈炉古镇、玉华宫景区投入,加快建设中药材种植、流通、研发、检测基地,形成了以中医药休闲养生产业为核心,文化、旅游、商贸为主的转型产业集群,产生了巨大的辐射效应,成为拉动城市转型的新引擎。2013年,全市旅游综合收入突破44亿元。
(三)创新农业经营模式,以工业化理念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充分发挥地处世界优质苹果最佳适生区优势,以建设全国名优果业基地为目标,加快科技创新应用,大力发展苹果、樱桃、核桃等鲜干果,建成了220万亩鲜干果经济林基地,农民人均果园面积达5.5亩,果业收入超过4000元,铜川苹果曾荣获北京奥运推荐果品一等奖和“中华名果”称号,直供全国“两会”,铜川还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评为“中国优质甜樱桃之都”。以工业化理念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建设了18个现代农业园区,加快蛋禽、奶牛等畜禽业规模化发展,大匠农科蛋鸡养殖规模居全国第三,伊利万头奶牛养殖规模西北地区第一。
(四)创新“园区经济”发展机制,建设承载项目和集聚产业的新航母。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规划建设了八大工业园区,按照“放权、放手、放活”的原则,建立身份明确、事权集中、管理统一、决策独立的工业园区管理体制,组建园区管理委员会,行使市级规划建设、投资审批(含核准、备案)、招商引资、国有资产经营等职权,实行相对独立的财税核算体制,市级园区管委会按正处级纳入编制管理,充分调动了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了全市食品加工、装备制造、新能源、现代服务业等产业的集群化、规模化发展,园区经济已成为推动转型发展的强劲动力,产值占到全市工业总产值达61.5%。
(五)创新城乡发展模式,全力构建生态宜居新城。按照市区、景区一体,生活、休闲同步的城镇化发展思路,将耀州城区建设与药王休闲养生发展相结合、照金镇区建设与红色景区开发相结合、陈炉古镇开发与陶瓷产业发展相结合,在建筑风格、城市色调、功能区布局上突出休闲养生、红色旅游、陶瓷文化等理念,加大开发力度,统筹城乡发展,实现了城镇化从数量增加到质量提升的转变。铜川市印台区陈炉古镇被列为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城镇、陕西省文化旅游古镇和旅游特色名镇;铜川市耀州区照金红色旅游名镇已被列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陕西省重点建设镇和文化旅游古镇;“药王故里,养生铜川”已经成为铜川中医药和休闲养生产业发展的响亮名片,铜川已成为陕西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宜居指数排名陕西省首位。
二、立足现状,科学研判,实施创新驱动具备良好基础
当前,我市实施创新驱动、加快转型发展具备很多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
(一)实施创新驱动面临诸多新机遇。全国资源型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全国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董家河全国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深入推进,为全市转型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政策机遇;西延高速、合凤高速、西铜城际铁路的规划建设,使我市在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都为我市实施创新驱动,加快转型发展,搭建了平台,提供了机遇。
(二)实施创新驱动产业基础优势明显。一是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独特,境内共有矿产资源四大类20余种,煤炭资源储量30多亿吨,水泥用石灰岩探明储量居全省第三,水泥配料黄土探明储量居全省第一,陶瓷粘土和高岭土储量居全省第二。二是能源建材产业基础雄厚。全市已形成以铝冶炼、电力、煤炭、建材等为支柱的30多个工业门类。其中,煤炭、水泥、铝冶炼、电力四大资源性产业在国内同行业中占有一定地位,已成为陕西乃至西北地区重要的能源和建材工业基地。三是新能源开发潜力巨大。油页岩和页岩气储量居全省第一,总储量超过5000亿吨。油页岩的储量在4862万吨到7293万吨之间,含油率大于5%,以平均含油率6%计算,相当于在铜川地区发现一个中型规模油田。煤层气储量386.66亿立方米,资源开采潜力巨大。油页岩和煤层气的绿色开发、综合应用将为铜川能源清洁化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三)自主创新的基础较好。一是具备较为完善科技支撑体系。目前,全市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市级研发中心4个,有省管拔尖人才10余名,市管拔尖人才200多人,科技专家库专家70名,涉及农业科学、工程技术、医药科学等23个学科领域,同时还先后与国内外26家高校、科研单位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二是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有所提升。全市目前有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6个、省级农业科技专家大院6个、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18个、市级科技特派员示范点21个。三是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态势良好。现有工业企业技术含量居全国领先水平,在煤炭行业建立了三级安全生产监督检查信息系统、抗灾救灾决策指挥系统;纺织服装行业推广应用信息集成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铝业及装备制造业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辅助制造技术;建材行业水泥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水平和企业信息化集成水平不断提高;同时逐步深化在食品医疗、冶金化工行业的信息技术应用不断提升。全市已有高新技术企业2家。
三、五轮驱动,创新引领,全力打造全国转型城市新典范
创新驱动,加快转型,是今后一段时期铜川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基调。要抢抓中省支持铜川转型发展的重大机遇,以增强创新能力为目标,积极五大创新驱动战略,统筹推进能源建材产业高端化和新支柱产业加速成长,着力打造铜川经济升级版。
(一)实施传统产业大循环战略。以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为承载,按照以煤发电、用电炼铝、电厂煤渣用作水泥生产原料循环化思路,加快打造煤-电-铝-水泥-陶瓷循环经济产业链。在保证水泥产品质量和环境质量的前提下,通过机制创新,激励铜川水泥生产企业加强对电石渣、硫酸渣、铁矿石尾矿、铜矿渣、粉煤灰、炉渣和煤矸石、矿渣和粉煤灰等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协同资源化处理城市生活垃圾、污水厂污泥、危险废物、废塑料、禽畜尸体等社会废弃物的利用,构建“建材—工业—社会”循环经济体系。
(二)实施油页岩绿色开发战略。借助全球新能源革命和国家实施能源安全战略的重大契机,充分发挥铜川市油页岩资源储量丰富的优势,先行先试,建设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油页岩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突破油页岩绿色高效开发、废料无害化处理与综合利用、矿区生态治理与修复三大关键技术,制定铜川市油页岩绿色开发总体规划和国家标准,构建资源开采—炼油、燃烧发电—化工—建材—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一体化的生态产业链条,探索形成一套油页岩绿色产业开发体系,建设油页岩绿色开发“产学研”一体化、“研发用”一体化的创新示范区。
(三)实施特色文化与产业集成开发战略。整合、集成药王文化、佛教文化、陶瓷文化、红色文化资源和北部山区的生态优势,打造三大产业链,实现文化与产业的链接。一是集中打造“药王”品牌,以中医药养生为主题,打造集保健养生文化体验、中药生产、医药教育培训等为一体的健康休闲大产业链,把铜川建设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中医药养生名城。二是深入挖掘照金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文化传统,打造集革命传统教育、干部培养培训和红色观光体验为一体红色旅游产业链。三是发挥佛教文化、陶瓷文化和皇家文化等文化优势,以及北部山区的生态优势,打造集宗教旅游、体验式观光旅游和生态旅游为一体的文化生态旅游大产业链。
(四)实施新型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加强区域统筹和城乡统筹,探索农村土地改革,加快企业园区化步伐,促进土地集约化利用;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以旅游和健康产业发展推动城镇化,围绕董家河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建设,促进周边村庄的城市化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红色旅游产业和健康产业,挖掘照金镇红色文化和陈炉镇千年陶瓷文化资源,以现代服务业推动城镇化;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推动城市、老工业基地和工业园区生态化建设,建设南北城区之间的生态联接带,把黄堡镇老工业基地改造成绿色生态镇,着力建设资源集约高效、产业支撑能力强、基础设施完善、宜居宜业、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打造全国城镇化发展典范。
(五)实施科技创新引领战略。以调整产业结构为核心,着力构建三大科技体系,加快推动转型升级。一是加快完善政产学研合作体系。围绕产业发展方向和企业共性需求,加大政产学研合作战略联盟建设力度,重点通过契约关系建立共同投入、联合开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联合众多企业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行业性、专业性、区域性科技研发中心,着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二是加快优化新兴产业承载体系。加快园区建设,根据各专业园区发展定位和产业特色,瞄准专业化方向,开展专业化招商,引导园区拓展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高端合作伙伴的合作与交流,建设面向产业发展需求的设计平台、信息平台、技术交易平台,着力提升园区集约发展能力。三是加快培植科技人才引育体系,围绕新材料、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智能传感、生物产业、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大力实施领军型初创式人才及其团队引进计划、高层次嫁接式和创新型人才引进计划、专业技术人才引育计划、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引育计划,以人才优先发展引领和支撑全事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网络编辑:云丰华
信息审核:云丰华
一、创新驱动,转型引领,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新转变
铜川因煤而兴,是全国资源型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近年来,我市抢抓中省支持转型的一系列重大机遇,积极转变思想观念,注重自主创新,全力实施创新驱动,铜川已由“一煤独大”的单一偏重型产业支撑模式迈上了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良性互动的新征程,成为全国两岸四地294个城市综合竞争力10年城市综合竞争力提升最快的城市之一,排名全国第七。
(一)创新传统发展模式,提升新型工业化创新发展能力。运用高新技术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推进煤炭资源清洁化开发利用,积极淘汰水泥落后产能,加快构建煤电铝循环经济产业链,运用国际领先技术开发利用风能、油页岩、煤层气、太阳能和生物质能,开创了一条传统产业的绿色开发之路,铜川已由传统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市转变为清洁能源强市,成功入选全国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市;铜川市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被确定为国家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昔日一煤独大的铜川,如今非煤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已经达到68.2%,非资源性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9.4%。
(二)创新发展休闲养生产业,构建经济增长新引擎。以建设全国知名的休闲养生城市为目标,整合、集成药王文化、佛教文化、陶瓷文化、红色文化和北部山区的生态优势,大力发展集保健养生文化体验、旅游观光、中药生产、医药教育培训等为一体的健康休闲产业链,规划建设了大唐养生园、中医药产业园,加大照金、药王山、陈炉古镇、玉华宫景区投入,加快建设中药材种植、流通、研发、检测基地,形成了以中医药休闲养生产业为核心,文化、旅游、商贸为主的转型产业集群,产生了巨大的辐射效应,成为拉动城市转型的新引擎。2013年,全市旅游综合收入突破44亿元。
(三)创新农业经营模式,以工业化理念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充分发挥地处世界优质苹果最佳适生区优势,以建设全国名优果业基地为目标,加快科技创新应用,大力发展苹果、樱桃、核桃等鲜干果,建成了220万亩鲜干果经济林基地,农民人均果园面积达5.5亩,果业收入超过4000元,铜川苹果曾荣获北京奥运推荐果品一等奖和“中华名果”称号,直供全国“两会”,铜川还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评为“中国优质甜樱桃之都”。以工业化理念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建设了18个现代农业园区,加快蛋禽、奶牛等畜禽业规模化发展,大匠农科蛋鸡养殖规模居全国第三,伊利万头奶牛养殖规模西北地区第一。
(四)创新“园区经济”发展机制,建设承载项目和集聚产业的新航母。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规划建设了八大工业园区,按照“放权、放手、放活”的原则,建立身份明确、事权集中、管理统一、决策独立的工业园区管理体制,组建园区管理委员会,行使市级规划建设、投资审批(含核准、备案)、招商引资、国有资产经营等职权,实行相对独立的财税核算体制,市级园区管委会按正处级纳入编制管理,充分调动了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了全市食品加工、装备制造、新能源、现代服务业等产业的集群化、规模化发展,园区经济已成为推动转型发展的强劲动力,产值占到全市工业总产值达61.5%。
(五)创新城乡发展模式,全力构建生态宜居新城。按照市区、景区一体,生活、休闲同步的城镇化发展思路,将耀州城区建设与药王休闲养生发展相结合、照金镇区建设与红色景区开发相结合、陈炉古镇开发与陶瓷产业发展相结合,在建筑风格、城市色调、功能区布局上突出休闲养生、红色旅游、陶瓷文化等理念,加大开发力度,统筹城乡发展,实现了城镇化从数量增加到质量提升的转变。铜川市印台区陈炉古镇被列为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城镇、陕西省文化旅游古镇和旅游特色名镇;铜川市耀州区照金红色旅游名镇已被列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陕西省重点建设镇和文化旅游古镇;“药王故里,养生铜川”已经成为铜川中医药和休闲养生产业发展的响亮名片,铜川已成为陕西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宜居指数排名陕西省首位。
二、立足现状,科学研判,实施创新驱动具备良好基础
当前,我市实施创新驱动、加快转型发展具备很多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
(一)实施创新驱动面临诸多新机遇。全国资源型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全国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董家河全国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深入推进,为全市转型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政策机遇;西延高速、合凤高速、西铜城际铁路的规划建设,使我市在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都为我市实施创新驱动,加快转型发展,搭建了平台,提供了机遇。
(二)实施创新驱动产业基础优势明显。一是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独特,境内共有矿产资源四大类20余种,煤炭资源储量30多亿吨,水泥用石灰岩探明储量居全省第三,水泥配料黄土探明储量居全省第一,陶瓷粘土和高岭土储量居全省第二。二是能源建材产业基础雄厚。全市已形成以铝冶炼、电力、煤炭、建材等为支柱的30多个工业门类。其中,煤炭、水泥、铝冶炼、电力四大资源性产业在国内同行业中占有一定地位,已成为陕西乃至西北地区重要的能源和建材工业基地。三是新能源开发潜力巨大。油页岩和页岩气储量居全省第一,总储量超过5000亿吨。油页岩的储量在4862万吨到7293万吨之间,含油率大于5%,以平均含油率6%计算,相当于在铜川地区发现一个中型规模油田。煤层气储量386.66亿立方米,资源开采潜力巨大。油页岩和煤层气的绿色开发、综合应用将为铜川能源清洁化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三)自主创新的基础较好。一是具备较为完善科技支撑体系。目前,全市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市级研发中心4个,有省管拔尖人才10余名,市管拔尖人才200多人,科技专家库专家70名,涉及农业科学、工程技术、医药科学等23个学科领域,同时还先后与国内外26家高校、科研单位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二是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有所提升。全市目前有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6个、省级农业科技专家大院6个、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18个、市级科技特派员示范点21个。三是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态势良好。现有工业企业技术含量居全国领先水平,在煤炭行业建立了三级安全生产监督检查信息系统、抗灾救灾决策指挥系统;纺织服装行业推广应用信息集成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铝业及装备制造业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辅助制造技术;建材行业水泥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水平和企业信息化集成水平不断提高;同时逐步深化在食品医疗、冶金化工行业的信息技术应用不断提升。全市已有高新技术企业2家。
三、五轮驱动,创新引领,全力打造全国转型城市新典范
创新驱动,加快转型,是今后一段时期铜川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基调。要抢抓中省支持铜川转型发展的重大机遇,以增强创新能力为目标,积极五大创新驱动战略,统筹推进能源建材产业高端化和新支柱产业加速成长,着力打造铜川经济升级版。
(一)实施传统产业大循环战略。以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为承载,按照以煤发电、用电炼铝、电厂煤渣用作水泥生产原料循环化思路,加快打造煤-电-铝-水泥-陶瓷循环经济产业链。在保证水泥产品质量和环境质量的前提下,通过机制创新,激励铜川水泥生产企业加强对电石渣、硫酸渣、铁矿石尾矿、铜矿渣、粉煤灰、炉渣和煤矸石、矿渣和粉煤灰等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协同资源化处理城市生活垃圾、污水厂污泥、危险废物、废塑料、禽畜尸体等社会废弃物的利用,构建“建材—工业—社会”循环经济体系。
(二)实施油页岩绿色开发战略。借助全球新能源革命和国家实施能源安全战略的重大契机,充分发挥铜川市油页岩资源储量丰富的优势,先行先试,建设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油页岩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突破油页岩绿色高效开发、废料无害化处理与综合利用、矿区生态治理与修复三大关键技术,制定铜川市油页岩绿色开发总体规划和国家标准,构建资源开采—炼油、燃烧发电—化工—建材—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一体化的生态产业链条,探索形成一套油页岩绿色产业开发体系,建设油页岩绿色开发“产学研”一体化、“研发用”一体化的创新示范区。
(三)实施特色文化与产业集成开发战略。整合、集成药王文化、佛教文化、陶瓷文化、红色文化资源和北部山区的生态优势,打造三大产业链,实现文化与产业的链接。一是集中打造“药王”品牌,以中医药养生为主题,打造集保健养生文化体验、中药生产、医药教育培训等为一体的健康休闲大产业链,把铜川建设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中医药养生名城。二是深入挖掘照金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文化传统,打造集革命传统教育、干部培养培训和红色观光体验为一体红色旅游产业链。三是发挥佛教文化、陶瓷文化和皇家文化等文化优势,以及北部山区的生态优势,打造集宗教旅游、体验式观光旅游和生态旅游为一体的文化生态旅游大产业链。
(四)实施新型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加强区域统筹和城乡统筹,探索农村土地改革,加快企业园区化步伐,促进土地集约化利用;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以旅游和健康产业发展推动城镇化,围绕董家河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建设,促进周边村庄的城市化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红色旅游产业和健康产业,挖掘照金镇红色文化和陈炉镇千年陶瓷文化资源,以现代服务业推动城镇化;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推动城市、老工业基地和工业园区生态化建设,建设南北城区之间的生态联接带,把黄堡镇老工业基地改造成绿色生态镇,着力建设资源集约高效、产业支撑能力强、基础设施完善、宜居宜业、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打造全国城镇化发展典范。
(五)实施科技创新引领战略。以调整产业结构为核心,着力构建三大科技体系,加快推动转型升级。一是加快完善政产学研合作体系。围绕产业发展方向和企业共性需求,加大政产学研合作战略联盟建设力度,重点通过契约关系建立共同投入、联合开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联合众多企业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行业性、专业性、区域性科技研发中心,着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二是加快优化新兴产业承载体系。加快园区建设,根据各专业园区发展定位和产业特色,瞄准专业化方向,开展专业化招商,引导园区拓展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高端合作伙伴的合作与交流,建设面向产业发展需求的设计平台、信息平台、技术交易平台,着力提升园区集约发展能力。三是加快培植科技人才引育体系,围绕新材料、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智能传感、生物产业、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大力实施领军型初创式人才及其团队引进计划、高层次嫁接式和创新型人才引进计划、专业技术人才引育计划、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引育计划,以人才优先发展引领和支撑全事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网络编辑:云丰华
信息审核:云丰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