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主题分类:
- 发文机构:
- 发文文号:
- 发文日期:
- 发布日期:2014-11-24 11:47
- 公文时效:
- 发布机构:铜川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调查研究专刊第8期)
发展改革简报总第52期
对铜川转型发展的再思考
长期以来,作为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材料供应地,资源型城市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必然要经历建设、繁荣、衰退、转型、振兴或消亡的过程。资源型城市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直接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深刻影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
一、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再认识
资源型城市即城市的生产和发展与资源开发有密切关系,资源型城市的主要职能是向社会提供矿产品及其初加工等资源型产品。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矿产资源开发进入衰退或枯竭状态,剩余资源储量不足探明储量30%的资源型城市。所以我们现在讲的资源型城市转型,实际上指的就是资源枯竭城市转型。
早在2001年,关于资源型城市的持续发展问题就已经进入了国家决策层的视野。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就为此专门召开会议研究辽宁阜新的经济转型问题,并将阜新市确定为全国第一个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城市。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国家决策层又再次强调要加大对矿产资源开发等地区的转移支付,建立健全资源开发有偿使用制度和补偿机制,对资源衰退和枯竭的困难地区经济转型实行扶持措施。国家更是在政策和资金方面对这些转型城市给予实质性的支持。为了加快推进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工作,国家发改委等四部委又印发了《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年度绩效考核评价办法(试行)》,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环境整治和行政效能等方面,对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取得的成效每年进行考核评估,作为享受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等政策的依据。
从2007年《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发布,到2008年第一批转型名单的确定,再到2009年第二批转型名单的确定,三年三举措,足见国家决策层对于资源城市转型的重视程度,也足见当前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紧迫程度。
二、对铜川转型发展的再认识
2009年3月,铜川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2013年11月12日,国务院印发了《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将铜川列为资源衰退型城市,转型已成为铜川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
近多年来,铜川历届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未雨绸缪,大胆决策,主动作为,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提出加快转型、提速发展、富民强市的工作主线,创特色、比速度、争一流的总要求和建设经济强、文化兴、生态美的全国知名休闲养生城市目标,使铜川资源型城市转型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经济活力显著增强,居民收入持续提高。2013年,全市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21.98亿元、24.1亿元、24495元,分别是2008年的2.5倍、3.2倍、2.2倍;固定资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达到260.02亿元、72.36亿元,是2008年的4.1倍和1.9倍。
二是多元化体系基本形成,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加大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煤电铝水泥循环经济产业链初步形成,煤炭就地转化率30%以上。大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加快发展现代建材、电力、铝的深加工等产业,延长了产业链,提升了产业关联度。培育发展了养生保健及文化旅游业、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新型材料、农副产品加工等替代产业,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2013年全市非煤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0.6%。
三是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宜居水平显著提高。铜川市被确定为全国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不断淘汰落后产能,注重新技术、新工艺的运用。强力推进“治污降霾,保卫蓝天”行动,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30天,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城市品味有效提升,成功创建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省级卫生城市和园林城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5.1%,东方红宝石朱鹮首在铜川安家,城市环境质量位列关中城市第一,宜居水平居全省第一。
四是城乡统筹加快推进,民生问题有效改善。照金新型城镇化开发模式已成为全国城乡统筹发展的样板,工业园区建设和旅游景区的开发带动了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质量在全国286个地级市以上城市中排名第64为位,新型城镇化水平位列全省第三。累计完成投资86亿元,建成民生工程项目3285个。建成保障性住房425平方米,锦绣新城成为全省规模最大的保障性住房项目。铜川被评为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居民幸福指数位列全省第三。
三、铜川转型发展有利条件和面临挑战
(一)有利条件
1、处于转型的最佳时机。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一般分为开发期、增产期、稳定期和萎缩期四个阶段,铜川目前正处于稳定期。从国内外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成功经验和相关理论研究来看,这一时期正是实施经济转型的最佳阶段。
2、处于重大机遇叠加期。一是中省大力支持铜川转型工作。2009年3月铜川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中省从政策、项目和资金方面加大了对我市转型工作的支持力度。二是2009年6月国务院批准实施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铜川作为关天经济区次核心城市,被定位为经济区重要的能源、现代建材、果品生产基地和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三是2012年3月,国务院批复了《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对铜川发展的功能定位是:“建设区域建材中心、交通枢纽和果品及农副产品加工基地,主要发展煤炭、建材、有色金属、新材料、旅游等产业”。四是2013年10月我市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在中省的支持下,将实施一大批节能减排示范项目。
3、自然资源丰富,文化积淀深厚。铜川是全国苹果最佳适生区之一。境内共有矿产资源4大类20余种。拥有历史文化遗迹和名胜古迹675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处,沉淀着很深的宗教文化、唐宋文化、药王保健文化和红色文化。
4、区位优势明显,发展空间巨大。铜川是关中通往陕北的咽喉要道,距西安市和咸阳国际机场均68公里。西安行政中心北移,西铜二线建成通车,铜川已经进入西安半小时经济圈,目前铜川新区15平方公里启动区已初具城市规模,已成为铜川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通过规划建设工业园区,使城市规划区面积由原来的55平方公里扩大到110平方公里。
(二)面临挑战
1、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新兴产业拉动有限。目前我市煤炭、非金属冶炼、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三大支柱行业产值占比依然高位运行,而休闲养生、装备制造、电力、医药、食品等新兴产业虽然发展迅速,但总量小、贡献低。
2、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任务艰巨。我市产业重型化特征明显,近年来实施的重大项目仍主要集中在煤、电、铝、水泥等产业,产业重型化还将加剧,致使节能空间趋紧,压力不断加大。我市工业企业多为高耗能、污染型,工业“三废”未能得到充分利用,污水回用、中水利用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环保工作面临既要还历史旧账,又要控制新污染源产生的双重困境。
3、腹地面积狭小,发展空间严重不足。铜川是关天水经济区次核心城市,到2020年城市人口将达到55万,步入大城市行列,带动渭北地区经济发展已成为历史必然。但仅辖4区1县,面积仅占全省的1.9%,城市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空间和回旋余地小,影响了对区域要素资源的统筹整合能力。
4、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经济发展。铜川地处渭北旱塬,特定的地理地貌和开采沉陷造成了水资源极其短缺和水土流失较为严重两大特点。全市水资源总量为2.295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仅为270立方米,为全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4,全国的1/8,属资源型极度缺水地区,严重制约着经济发展。
三、审时度势,抢抓机遇,加快铜川转型发展步伐
按照国务院《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要求,铜川到2020年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基本完成转型任务。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铜川转型,研究确定了转型发展一系列重大问题。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抢抓机遇,提出了建设经济强、文化兴、生态美的全国知名休闲养生城市目标,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文化兴市、生态立市三大战略,开启了铜川资源型城市快速转型的新阶段。
具体讲,就是要抓好产业结构调整、改善和保障民生、生态环境治理、城乡统筹四个方面的转型工作。
(一)加快构建“1﹢6”产业多元发展新格局
“1”即:重点抓好煤炭等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和延伸外拓。整合煤炭资源,加快煤炭就地转化,推进煤炭产业稳步发展。以大型水泥集团为核心,建设一批高效、环保、节能的现代大型企业。大力发展煤电铝循环经济,不断延长水泥产业,挖掘资源产业高附加值刺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延伸外拓。
“6”即:加快发展装备制造、现代建材、新能源、食品加工、休闲养生和现代特色农业等六大接续替代产业,实现产业多元发展新突破。
一是加快壮大发展装备制造业。以汽车零部件、矿山机械、输变电设备、环保设备等为主,重点抓好陕汽集团大型汽车零部件加工基地三期、西安重装、陕煤建司管件厂迁建等项目,扩大煤矿机械、汽车零部件等制造业规模,努力使装备制造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二是加快壮大发展现代建材业。抓好铭帝铝型材,发展绿色节能、高附加值的新型建材。做精工艺陶瓷,积极发展建筑陶瓷和日用陶瓷,建成王益现代陶瓷研发生产基地等陶瓷产业示范项目。三是加快培育壮大接续能源产业。重点抓好宜君油气勘探开发、油页岩综合开发利用、水泥窑尾余热发电、煤层气开发利用和LED光源生产等项目的实施。四是加快发展壮大食品加工业。以台湾旺旺、大匠农科、佰度食品、凯威酒业等企业为龙头,吸引和培育一批知名品牌和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果品深加工、奶制品、休闲食品、蛋制品、核桃系列食品、葡萄酒等,壮大食品加工业规模。五是积极培育发展休闲养生产业,带动服务业快速发展。以发展休闲养生产业为转型突破口,加快“二园四区四基地”建设,放大照金效应,加快药王山、照金香山大景区和玉华宫、陈炉古镇和大唐养生园等项目建设。重点抓好医药加工、医疗器械、生物制药和保健品等项目的实施,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医药产业园。加快商贸服务业发展,推进旅游、科技信息、现代物流、养老、健康服务等产业迅速崛起,力争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不断提升。六是发展壮大现代特色农业。按照“优果、兴牧、增药、扩菜”的发展思路,以省级、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园区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水平。
(二)积极改善民生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一是抓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等群体的就业,促进治污降霾、淘汰落后产能过程中关闭企业职工的再就业工作。二是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完善锦绣新城配套设施,加快城中村、成片棚户区和国有矿区、城镇铁路沿线棚户区改造,全面完成地质灾害点群众避险搬迁任务。三是大力推进城乡社保体系建设。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保持在98%以上,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8.8%。城乡居民医疗保障政府补助水平提高到人均350元。四是大力推进教社会育事业发展。实施学前教育分类管理。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支持引导民办教育健康发展。推进铜川职业技术学院二期工程建设。五是大力推进文化事业发展。加快铜川体育中心、文化艺术中心项目建设,建成照金镇、黄堡镇体育中心,推动文化体育产业发展。六是大力推进卫生事业发展。加快市人民医院新区二期工程建设,建成市中医医院新区项目。加强中医药特色重点专科建设。
(三)努力推进生态环境改善。围绕全国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建设,加快节能减排项目实施,实现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持续抓好绿化铜川五大工程。实施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治理,不断加大污染治理力度;改造升级水泥企业除尘设施,整治道路和建筑工地扬尘,综合治理燃煤污染。
大力推进统筹城乡发展。 一是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打造全国知名休闲养生城市,加快南市区开发建设,把新区、耀州区、药王山大景区建设统筹规划,整体推进。新区要根据建设休闲养生城市的目标,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打造养生餐饮品牌,提高住宿、商贸、娱乐等服务能力,增加城市人气;北市区要加快城市综合改造,全面完成棚户区改造搬迁,重点做好控建增绿、提高品位,优化人居环境。宜君县要结合地貌、人文、生态特色,建设避暑休闲山城。做好供水、供热、排污、垃圾收集处理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区规划区内城市道路建设步伐。二是下大力气抓好重点镇建设和新型社区建设。积极推广照金镇统筹城乡发展模式,加快黄堡、照金、陈炉等7个重点镇建设,坚持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原则,统筹推进城乡新型社区建设。统筹做好群众安置、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社会保障等各项工作,不断提升城镇化建设水平。
网络编辑:云丰华
信息审核:云丰华
一、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再认识
资源型城市即城市的生产和发展与资源开发有密切关系,资源型城市的主要职能是向社会提供矿产品及其初加工等资源型产品。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矿产资源开发进入衰退或枯竭状态,剩余资源储量不足探明储量30%的资源型城市。所以我们现在讲的资源型城市转型,实际上指的就是资源枯竭城市转型。
早在2001年,关于资源型城市的持续发展问题就已经进入了国家决策层的视野。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就为此专门召开会议研究辽宁阜新的经济转型问题,并将阜新市确定为全国第一个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城市。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国家决策层又再次强调要加大对矿产资源开发等地区的转移支付,建立健全资源开发有偿使用制度和补偿机制,对资源衰退和枯竭的困难地区经济转型实行扶持措施。国家更是在政策和资金方面对这些转型城市给予实质性的支持。为了加快推进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工作,国家发改委等四部委又印发了《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年度绩效考核评价办法(试行)》,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环境整治和行政效能等方面,对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取得的成效每年进行考核评估,作为享受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等政策的依据。
从2007年《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发布,到2008年第一批转型名单的确定,再到2009年第二批转型名单的确定,三年三举措,足见国家决策层对于资源城市转型的重视程度,也足见当前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紧迫程度。
二、对铜川转型发展的再认识
2009年3月,铜川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2013年11月12日,国务院印发了《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将铜川列为资源衰退型城市,转型已成为铜川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
近多年来,铜川历届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未雨绸缪,大胆决策,主动作为,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提出加快转型、提速发展、富民强市的工作主线,创特色、比速度、争一流的总要求和建设经济强、文化兴、生态美的全国知名休闲养生城市目标,使铜川资源型城市转型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经济活力显著增强,居民收入持续提高。2013年,全市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21.98亿元、24.1亿元、24495元,分别是2008年的2.5倍、3.2倍、2.2倍;固定资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达到260.02亿元、72.36亿元,是2008年的4.1倍和1.9倍。
二是多元化体系基本形成,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加大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煤电铝水泥循环经济产业链初步形成,煤炭就地转化率30%以上。大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加快发展现代建材、电力、铝的深加工等产业,延长了产业链,提升了产业关联度。培育发展了养生保健及文化旅游业、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新型材料、农副产品加工等替代产业,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2013年全市非煤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0.6%。
三是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宜居水平显著提高。铜川市被确定为全国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不断淘汰落后产能,注重新技术、新工艺的运用。强力推进“治污降霾,保卫蓝天”行动,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30天,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城市品味有效提升,成功创建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省级卫生城市和园林城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5.1%,东方红宝石朱鹮首在铜川安家,城市环境质量位列关中城市第一,宜居水平居全省第一。
四是城乡统筹加快推进,民生问题有效改善。照金新型城镇化开发模式已成为全国城乡统筹发展的样板,工业园区建设和旅游景区的开发带动了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质量在全国286个地级市以上城市中排名第64为位,新型城镇化水平位列全省第三。累计完成投资86亿元,建成民生工程项目3285个。建成保障性住房425平方米,锦绣新城成为全省规模最大的保障性住房项目。铜川被评为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居民幸福指数位列全省第三。
三、铜川转型发展有利条件和面临挑战
(一)有利条件
1、处于转型的最佳时机。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一般分为开发期、增产期、稳定期和萎缩期四个阶段,铜川目前正处于稳定期。从国内外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成功经验和相关理论研究来看,这一时期正是实施经济转型的最佳阶段。
2、处于重大机遇叠加期。一是中省大力支持铜川转型工作。2009年3月铜川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中省从政策、项目和资金方面加大了对我市转型工作的支持力度。二是2009年6月国务院批准实施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铜川作为关天经济区次核心城市,被定位为经济区重要的能源、现代建材、果品生产基地和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三是2012年3月,国务院批复了《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对铜川发展的功能定位是:“建设区域建材中心、交通枢纽和果品及农副产品加工基地,主要发展煤炭、建材、有色金属、新材料、旅游等产业”。四是2013年10月我市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在中省的支持下,将实施一大批节能减排示范项目。
3、自然资源丰富,文化积淀深厚。铜川是全国苹果最佳适生区之一。境内共有矿产资源4大类20余种。拥有历史文化遗迹和名胜古迹675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处,沉淀着很深的宗教文化、唐宋文化、药王保健文化和红色文化。
4、区位优势明显,发展空间巨大。铜川是关中通往陕北的咽喉要道,距西安市和咸阳国际机场均68公里。西安行政中心北移,西铜二线建成通车,铜川已经进入西安半小时经济圈,目前铜川新区15平方公里启动区已初具城市规模,已成为铜川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通过规划建设工业园区,使城市规划区面积由原来的55平方公里扩大到110平方公里。
(二)面临挑战
1、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新兴产业拉动有限。目前我市煤炭、非金属冶炼、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三大支柱行业产值占比依然高位运行,而休闲养生、装备制造、电力、医药、食品等新兴产业虽然发展迅速,但总量小、贡献低。
2、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任务艰巨。我市产业重型化特征明显,近年来实施的重大项目仍主要集中在煤、电、铝、水泥等产业,产业重型化还将加剧,致使节能空间趋紧,压力不断加大。我市工业企业多为高耗能、污染型,工业“三废”未能得到充分利用,污水回用、中水利用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环保工作面临既要还历史旧账,又要控制新污染源产生的双重困境。
3、腹地面积狭小,发展空间严重不足。铜川是关天水经济区次核心城市,到2020年城市人口将达到55万,步入大城市行列,带动渭北地区经济发展已成为历史必然。但仅辖4区1县,面积仅占全省的1.9%,城市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空间和回旋余地小,影响了对区域要素资源的统筹整合能力。
4、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经济发展。铜川地处渭北旱塬,特定的地理地貌和开采沉陷造成了水资源极其短缺和水土流失较为严重两大特点。全市水资源总量为2.295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仅为270立方米,为全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4,全国的1/8,属资源型极度缺水地区,严重制约着经济发展。
三、审时度势,抢抓机遇,加快铜川转型发展步伐
按照国务院《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要求,铜川到2020年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基本完成转型任务。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铜川转型,研究确定了转型发展一系列重大问题。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抢抓机遇,提出了建设经济强、文化兴、生态美的全国知名休闲养生城市目标,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文化兴市、生态立市三大战略,开启了铜川资源型城市快速转型的新阶段。
具体讲,就是要抓好产业结构调整、改善和保障民生、生态环境治理、城乡统筹四个方面的转型工作。
(一)加快构建“1﹢6”产业多元发展新格局
“1”即:重点抓好煤炭等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和延伸外拓。整合煤炭资源,加快煤炭就地转化,推进煤炭产业稳步发展。以大型水泥集团为核心,建设一批高效、环保、节能的现代大型企业。大力发展煤电铝循环经济,不断延长水泥产业,挖掘资源产业高附加值刺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延伸外拓。
“6”即:加快发展装备制造、现代建材、新能源、食品加工、休闲养生和现代特色农业等六大接续替代产业,实现产业多元发展新突破。
一是加快壮大发展装备制造业。以汽车零部件、矿山机械、输变电设备、环保设备等为主,重点抓好陕汽集团大型汽车零部件加工基地三期、西安重装、陕煤建司管件厂迁建等项目,扩大煤矿机械、汽车零部件等制造业规模,努力使装备制造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二是加快壮大发展现代建材业。抓好铭帝铝型材,发展绿色节能、高附加值的新型建材。做精工艺陶瓷,积极发展建筑陶瓷和日用陶瓷,建成王益现代陶瓷研发生产基地等陶瓷产业示范项目。三是加快培育壮大接续能源产业。重点抓好宜君油气勘探开发、油页岩综合开发利用、水泥窑尾余热发电、煤层气开发利用和LED光源生产等项目的实施。四是加快发展壮大食品加工业。以台湾旺旺、大匠农科、佰度食品、凯威酒业等企业为龙头,吸引和培育一批知名品牌和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果品深加工、奶制品、休闲食品、蛋制品、核桃系列食品、葡萄酒等,壮大食品加工业规模。五是积极培育发展休闲养生产业,带动服务业快速发展。以发展休闲养生产业为转型突破口,加快“二园四区四基地”建设,放大照金效应,加快药王山、照金香山大景区和玉华宫、陈炉古镇和大唐养生园等项目建设。重点抓好医药加工、医疗器械、生物制药和保健品等项目的实施,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医药产业园。加快商贸服务业发展,推进旅游、科技信息、现代物流、养老、健康服务等产业迅速崛起,力争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不断提升。六是发展壮大现代特色农业。按照“优果、兴牧、增药、扩菜”的发展思路,以省级、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园区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水平。
(二)积极改善民生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一是抓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等群体的就业,促进治污降霾、淘汰落后产能过程中关闭企业职工的再就业工作。二是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完善锦绣新城配套设施,加快城中村、成片棚户区和国有矿区、城镇铁路沿线棚户区改造,全面完成地质灾害点群众避险搬迁任务。三是大力推进城乡社保体系建设。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保持在98%以上,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8.8%。城乡居民医疗保障政府补助水平提高到人均350元。四是大力推进教社会育事业发展。实施学前教育分类管理。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支持引导民办教育健康发展。推进铜川职业技术学院二期工程建设。五是大力推进文化事业发展。加快铜川体育中心、文化艺术中心项目建设,建成照金镇、黄堡镇体育中心,推动文化体育产业发展。六是大力推进卫生事业发展。加快市人民医院新区二期工程建设,建成市中医医院新区项目。加强中医药特色重点专科建设。
(三)努力推进生态环境改善。围绕全国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建设,加快节能减排项目实施,实现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持续抓好绿化铜川五大工程。实施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治理,不断加大污染治理力度;改造升级水泥企业除尘设施,整治道路和建筑工地扬尘,综合治理燃煤污染。
大力推进统筹城乡发展。 一是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打造全国知名休闲养生城市,加快南市区开发建设,把新区、耀州区、药王山大景区建设统筹规划,整体推进。新区要根据建设休闲养生城市的目标,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打造养生餐饮品牌,提高住宿、商贸、娱乐等服务能力,增加城市人气;北市区要加快城市综合改造,全面完成棚户区改造搬迁,重点做好控建增绿、提高品位,优化人居环境。宜君县要结合地貌、人文、生态特色,建设避暑休闲山城。做好供水、供热、排污、垃圾收集处理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区规划区内城市道路建设步伐。二是下大力气抓好重点镇建设和新型社区建设。积极推广照金镇统筹城乡发展模式,加快黄堡、照金、陈炉等7个重点镇建设,坚持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原则,统筹推进城乡新型社区建设。统筹做好群众安置、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社会保障等各项工作,不断提升城镇化建设水平。
网络编辑:云丰华
信息审核:云丰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