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专刊第16期)

发展改革简报第70期

关于以改革创新推动铜川经济转型的思考

来源:市发展改革委 发布时间:2015-11-11 16:22
  创新,是新常态下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源泉,是推进铜川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策。面对新形势,铜川要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引,以破解资源型城市转型这一世界难题为导向,先行先试、蹄疾步稳地推进改革创新,着力在深度转型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努力使铜川的经济转型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一、我市改革创新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经济转型发展大局,积极创新经济发展方式,经济转型取得阶段性成效,全市经济呈现出由煤炭单一支撑向多门类协同
拉动的转变。在全国首次对67个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开展的年度绩效
考核中,我市获得优秀格次。
  (一)创新发展循环经济,传统支柱产业焕发新活力。以煤、电、铝全国范围产能过剩倒逼传统产业创新发展,运用高新技术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着力打造传统产业升级版。大力推进煤炭资源清洁化开发利用,积极淘汰水泥落后产能,加快构建煤电铝联产联营循环经济产业链,运用国际领先技术开发利用风能、油页岩、煤层气、太阳能和生物质能,开创了一条传统产业绿色发展之路,铜川已由传统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市转变为清洁能源强市,成功入选全国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市。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被确定为国家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和循环化改造示范基地。2014年非煤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3%,“一煤独大”的产业结构得到了较大改变。
  (二)创新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接续替代产业开局良好。以建设全国知名休闲养生城市为目标,整合、集成药王文化、佛教文化、陶瓷文化、红色文化和北部山区的生态优势,大力发展集保健养生文化体验、旅游观光、中药生产、医药教育培训等为一体的健康休闲产业链,规划建设了大唐养生园、中医药产业园,加大照金、药王山、陈炉古镇、玉华宫景区投入,加快建设中药材种植、流通、研发、检测基地,形成了以中医药休闲养生产业为核心,文化、旅游、商贸为主的转型产业集群,成为拉动经济转型的朝阳产业。2014年,全市旅游总收入53.6亿元,年接待国内外游客992.9万人次,分别增长22%和11.7%。
  (三)创新发展现代农业,农业产业化初显成效。以工业化理
念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出台了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园区的《决定》,18个省、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完成投资10.5亿元,照金现代农业园被列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农业园区共引进招商项目16个,涉及金额31.7亿元,实现销售收入8.8亿元。充分发挥地处世界优质苹果最佳适生区的优势,以建设全国名优果业基地为目标,加快科技创新应用,大力发展苹果、樱桃、核桃等鲜干果,建成鲜干果经济林基地206万亩,农民人均果园面积达到5亩、果业收入超过5000元,铜川苹果荣获北京奥运推荐果品一等奖和“中华名果”称号,铜川还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评为“中国优质甜樱桃之都”。加快蛋禽、奶牛等畜禽业规模化发展,大匠农科蛋鸡养殖规模居全国第三,伊利万头奶牛养殖规模居西北地区第一。
  (四)创新发展园区经济,产业集聚化水平显著提升。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规划建设了八大工业园区,充分调动园区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按照“放权、放手、放活”的原则,建立了事权集中、管理统一、决策独立的工业园区管理体制和相对独立的财税核算体制。按照园区发展定位,不断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力度,装备制造、食品加工、接续能源、中医药等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园区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1.5%,已成为推动全市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引擎。
(五)创新城乡发展模式,宜居水平不断提高。按照市区、景区一体,生活、休闲同步的城镇化发展思路,将耀州城区建设与药王休闲养生发展相结合、照金镇区建设与红色景区开发相结合、陈炉古镇开发与陶瓷产业发展相结合,在建筑风格、城市色调、功能区布局上突出休闲养生、红色旅游、陶瓷文化等理念,加大开发力度,统筹城乡发展,实现了城镇化从数量增加到质量提升的转变。印台区陈炉古镇被列为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城镇、陕西省文化旅游古镇和旅游特色名镇,耀州区照金红色旅游名镇被列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陕西省重点建设镇和文化旅游古镇。“中国康城,品质铜川”成为铜川中医药和休闲养生产业发展的响亮名片,宜居指数、幸福指数分别位居陕西省第二和第三,铜川成为陕西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近年来我市在以改革创新促进经济转型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中央和省、市委的要求及群众的期望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得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一)对改革创新重要性的认识还有差距。铜川被列为全国资源型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对铜川的转型工作寄予厚望,希望铜川大胆探索、积极创新,为全国的资源型城市转型创造可供复制的经验。市委、市政府坚持以转型发展统揽全局,开展了许多创新性的探索和实践,但还有些干部群众对改革创新的认识不到位,存在“上热下凉”的现象。有的不注重学习,对中央和省、市委关于改革创新的总体部署和原则要求把握不深不透;有的不联系实际,抓改革创新习惯于按部就班,拿不出灵活管用的措施;有的缺乏担当精神,对改革创新中遇到的“硬骨头”存在畏难情绪。
  (二)改革创新的系统性、整体性还不够强。在经济转型方面研究改革创新的多,但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社会管理、城市管理等方面的探索创新做得还不够多。对经济领域改革创新调研思考的多,但在调研成果转化方面做的还不够,推进的措施还不多、不细。经济发展长期依靠投资拉动,消费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依然不明显。在产业布局与土地资源的利用上,结合的还不够,土地闲置与新引进项目落地难的问题同时存在。对项目落地建设中村级组织配合不力和村民私搭乱建、漫天要价等问题,缺乏强有力的管控措施,制约了产业的快速发展。企业自主发展能力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普遍较差。能够支撑转型发展和创新发展的循环性、系统性大项目偏少,产业之间关联度低,导致企业单兵作战,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推进本土品牌企业和产能过剩企业“走出去”开展域外合作的步子不大,还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改革创新工作进展不够平衡。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食品加工、接续能源、中医药等接续替代产业培育壮大方面探索创新的多,但在体制机制方面改革创新工作进展较为缓慢。深厚的文化底蕴尚未得到深度挖掘,特色旅游景区的包装开发不够,旅游要素不完善,游客能够直接参与的项目少,景区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强,导致休闲养生产业发展还不够快。对重大改革创新的前期调研不够充分,对改革创新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推进改革创新的考核奖惩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一方面督查考核和责任追究的制度办法不健全,督查考核的形式方法不完善,对改革创新成果的社会检验评估尚在探索之中,另一方面对改革不力和创新失败的问题,缺乏明确的界定标准,还没有形成强大的合力。区县、乡镇等基层组织自主改革创新项目少,社区、农村基层组织创新探索不够。
  三、加快改革创新,推进全市经济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
  按照中、省的部署要求,到2020年,我市要基本完成转型任务,所有国定贫困县区都要摘帽,并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转型发展的任务异常繁重。唯有改革创新才是确保实现转型目标、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之策。我市要以先行先试、敢闯敢试的勇气,驰而不息、蹄疾步稳地推进改革创新,着力推动观念、科技、产业、制度、文化五大创新,努力使铜川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加快观念创新,着力为转型发展提供理论支撑。要加大对转型发展和改革创新的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全社会对转型发展和改革创新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凝聚改革创新的共识和合力。深刻理解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化对转型发展和改革创新规律的认识,自觉运用科学理论指导我市的改革创新实践。以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为主线,在全市范围开展新一轮思想解放大讨论活动,持续推进各级干部的思想解放,发挥好各级干部在改革创新中的“关键少数”作用。着力推进农村干部的思想解放,增强村级组织改革创新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让村级组织成为农民拥护的农村全面发展的领头羊,为改革创新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加快科技创新,着力为转型发展提供智力支撑。有针对
性地持续提升铜川职业技术学院和照金干部学院的办学水平,贴近实际为铜川提供产业转型发展急需的实用型技术人才。深化与北京中医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等院校、世界知名科研机构的合作和对接,强化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引进国际国内领先的中试基地,孵化培育新兴产业。加强与世界知名企业集团和华能等央企的技术合作,着力提升改造我市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支持我市骨干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推进现代建材、装备制造、食品医药等产业的持续发展能力。设立民营科技企业创新专项基金,引导民营科技企业应用先进技术与装备,研发特色产品,促进民营科技企业集群化发展。加大科技金融融合,改善民营科技企业融资条件,扶持民营科技企业上市融资。
  (三)加快产业创新,着力为转型发展提供动力支撑。统筹推进县区、园区创新能力建设,发挥县区和园区在产业创新中的主导作用,努力形成县区主导作用强、园区产业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新局面。按照“一县一业、城乡统筹”的原则,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工则工,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资源,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作用,优化产业布局。大力推广绿色、无公害农业生产技术,支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精包装,建成一批有机农业示范园,不断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进一步加大对工业园区、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快华能铜川照金电厂铁路运煤专线和照金香山景区旅游观光轨道交通等项目建设,不断提升工业园区和旅游景区的承载能力。深化与陕煤化、陕有色、陕文投等大企业集团的合作,加快产业项目的引进和实施,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努力使装备制造、食品加工、中医药、文化旅游产业成为全市新的支柱产业。紧贴“一带一路”建设,千方百计推进我市果业、水泥等企业向西发展,不断提升我市外向型经济发展步伐。加快金融生态建设,探索建立系统性的产业项目融资平台,支持有条件的骨干企业上市融资,放宽民间资本准入领域,破解产业项目的融资难题。 
  (四)加快文化创新,着力为转型发展提供实力支撑。出台实施《铜川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力求在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地方立法上取得突破。整合“五色”文化资源,科学规划,统一标准,建立铜川市集文教科体等相对统一的公共场馆开放办法,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度挖掘铜川深厚的文化底蕴内涵,创作一批具有铜川特色的文化精品,强力推动休闲养生产业的快速发展。创新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充分应用现代数据传播方式,优化服务手段,通过“互联网+文化”,建成铜川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平台。推广公共文化活动品牌,以节庆文化与品牌文化相结合,整合现有文化活动品牌,凸显特色,着力打造“书画之乡,文化铜川”。强化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充实基层一线专业技术人员,培养公共文化服务重点骨干人才,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为把铜川打造成西部文化惠民示范市提供人才支持。
  (五)加快制度创新,着力为转型发展提供机制支撑。建立健全人大立法工作机制,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人大立法工作,为推动经济转型提供有效的法规保障。建立改革创新科学决策、依法决策和民主决策机制,积极适应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作用的新变化,创新服务手段,提升服务水平,最大限度放开市场、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尽最大努力搞活经济。建立考核推进机制,完善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办法,把改革创新列为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适当增加权重,充分发挥考核对改革创新的指挥棒作用。建立激励推进机制,设立改革创新奖,对改革创新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对不作为、乱作为的坚决问责。建立舆论引导机制,对改革创新的人和事及时进行宣传报道,积极推广成功的做法和经验,对思路不清、行动迟缓的坚决曝光。(撰稿:市西部开发(市循环经济)办公室副主任  郭宏杰)
网络编辑:云丰华
信息审核:云丰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