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主题分类:
- 发文机构:
- 发文文号:
- 发文日期:
- 发布日期:2015-12-02 17:10
- 公文时效:
- 发布机构:铜川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调查研究专刊第19期)
发展改革简报第73期
铜川市产业低碳化发展的思考
转型是我市最大的任务,发展低碳经济是推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要务,产业低碳化是低碳经济的基础。我市产业发展要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结合我市实际,就我市产业低碳化发展谈一些认识和想法。
一、产业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发展,铜川从最初以煤炭采掘为主的重型工业经济结构逐步形成了以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水泥)、电力热力供应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铝冶炼)4大产业为主导,以装备制造、陶瓷、纺织、医药、食品、化工等行业为重点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全市GDP从2005年的71.84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340.42亿元,年均增长14.1%。
2005-2014年铜川市地区生产总值变化(单位:亿元)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地区生产总值 |
71.84 |
86.41 |
102.81 |
129.87 |
154.4 |
187.73 |
234.53 |
273.31 |
321.98 |
340.42 |
第一产业增加值 |
5.87 |
6.33 |
7.84 |
9.68 |
10.81 |
14.18 |
17.41 |
19.47 |
21.74 |
22.57 |
第二产业增加值 |
38.67 |
49.08 |
58.81 |
77.94 |
93.73 |
116.5 |
149.31 |
176.82 |
215.07 |
221.74 |
其中:建筑业增加值 |
5.01 |
5.79 |
6.82 |
9.03 |
10.79 |
12.51 |
15.5 |
17.53 |
19.7 |
22.4 |
工业增加值 |
33.66 |
43.29 |
51.99 |
68.91 |
82.94 |
103.99 |
133.81 |
159.29 |
195.37 |
199.34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
29.95 |
39.18 |
47.58 |
64.13 |
78.11 |
96.01 |
123.81 |
148.08 |
183.09 |
186.36 |
第三产业增加值 |
27.3 |
31 |
36.16 |
42.25 |
49.86 |
57.05 |
67.81 |
77.02 |
85.17 |
96.11 |
铜川工业经济发展速度超过其他产业,工业增加值从2005年的33.66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199.34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7.27%,增长速度远超过全市GDP增长速度。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比重为90%,工业集中度非常高。
2005-2014年铜川市工业增加值变化(亿元)
铜川万元GDP能源消费量大,在陕西省各设区市单位中,铜川市能源强度在全省位居第三,仅次于韩城市和渭南市,为陕西全省平均水平的2倍左右,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5倍左右,单位能耗产出率低。
陕西各地市万元GDP能耗(单位:tce/万元GDP)
地 区 |
GDP按2005年价格计算 |
GDP按2010年价格计算 |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
陕西全省 |
1.42 |
1.37 |
1.31 |
1.23 |
1.17 |
1.13 |
0.88 |
0.85 |
0.82 |
0.78 |
0.75 |
西 安 市 |
1.03 |
0.99 |
0.93 |
0.87 |
0.82 |
0.8 |
0.63 |
0.61 |
0.59 |
0.56 |
0.52 |
铜 川 市 |
2.7 |
2.66 |
2.52 |
2.4 |
2.25 |
2.15 |
1.7 |
1.64 |
1.58 |
1.49 |
1.39 |
宝 鸡 市 |
1.46 |
1.4 |
1.33 |
1.25 |
1.19 |
1.16 |
0.88 |
0.85 |
0.82 |
0.79 |
0.75 |
咸 阳 市 |
1.38 |
1.33 |
1.26 |
1.2 |
1.14 |
1.1 |
0.78 |
0.75 |
0.72 |
0.69 |
0.66 |
渭 南 市 |
3.51 |
3.43 |
3.26 |
3.09 |
2.95 |
2.81 |
1.78 |
1.72 |
1.66 |
1.59 |
1.52 |
韩城市 |
6.48 |
6.41 |
6.12 |
5.81 |
5.55 |
5.21 |
3.92 |
3.77 |
3.62 |
3.47 |
3.14 |
延 安 市 |
0.98 |
0.95 |
0.91 |
0.87 |
0.83 |
0.78 |
0.69 |
0.67 |
0.64 |
0.62 |
0.59 |
汉 中 市 |
1.8 |
1.74 |
1.66 |
1.56 |
1.49 |
1.44 |
1.17 |
1.13 |
1.09 |
1.05 |
1.01 |
榆 林 市 |
2.51 |
2.43 |
2.34 |
2.2 |
2.07 |
2 |
1.02 |
0.98 |
0.95 |
0.91 |
0.87 |
安 康 市 |
1.38 |
1.34 |
1.28 |
1.2 |
1.15 |
1.1 |
0.92 |
0.89 |
0.86 |
0.82 |
0.78 |
商 洛 市 |
1.08 |
1.07 |
1.02 |
0.97 |
0.93 |
0.9 |
0.6 |
0.57 |
0.56 |
0.53 |
0.51 |
杨凌示范区 |
0.71 |
0.7 |
0.67 |
0.63 |
0.6 |
0.58 |
0.41 |
0.39 |
0.38 |
0.37 |
0.35 |
工业能耗主要集中在煤炭开采与洗选、非金属矿物制品、电力和热力生产、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4大行业,总能耗占整个工业部门总能耗的92.43%。
全市能耗5000吨标煤以上重点企业共24家,这24家重点工业企业能耗占工业部门总能耗的91.53%左右,占全社会总能耗的80%左右,重点工业企业能耗比较集中。其中,前6家重点用能企业总能耗为282.55万吨标煤,占整个工业部门能耗的81%左右,占全社会总能耗的71%左右,能源消费非常集中。在前6家重点耗能企业中,1家为电力热力生产,1家为电解铝加工,4家为水泥生产企业。
二、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1.支柱产业多为高能耗产业,低碳发展步伐沉重。铜川工业经济中,煤炭开采与洗选、非金属矿物制品(水泥)、电力和热力生产、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铝冶炼)为铜川市的4大支柱产业,其能耗占整个工业总能耗的92.43%。能源强度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3倍以上,为全省平均水平的6倍以上,支柱产业发展严重依赖能源消耗,调整和转型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产业低碳发展步伐沉重而漫长。
2.资源依赖型产业占比大,接续产业发展缓慢。装备制造、食品、医药、艺术陶瓷、旅游等非资源性战略性接续产业发展缓慢,主要表现在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产业聚集能力弱、占工业总产值份额小。2012年,全市非资源型企业41户,实现增加值12.35亿元,仅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7.75%。接续产业弱小、发展缓慢,使得铜川产业转型和低碳化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在没有强大外力作用下,传统资源依赖型的产业结构短期内难以发生根本扭转。
3.缺乏产业间联动优势,工业附加值低。不同类型产业各自为营,未形成有效的产业互补和产业协作,缺乏产业间联动优势,产业链延伸不够,未能形成产业规模聚集效应和集群优势,产业附加值低。煤炭生产企业大多以原煤输出为主,煤炭就地转化和深加工量少,经济效益差;电解铝仍处于初级开发阶段,产品结构单一,高科技含量、高附加价值的高端铝合金、铝箔、特种铝型材等开发程度低,不利于长期发展;水泥制品后续产业链短缺,行业利润低。
三、产业低碳发展总体思路及实施重点
(一)总体思路
铜川市工业集中在煤炭、水泥、电解铝和电力为主的4大产业,产业低碳化发展按照“依托既有资源和产业优势,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拓宽开发领域、延伸产业链、培养发展接续产业,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思路。增强煤炭资源深加工能力,提高煤炭就地转化率;支持建设航汽铝和各种铝材铝线深加工项目;改进水泥产品结构,拉长水泥产业链条,推动水泥生产向特种水泥和水泥制品加工转型;培育壮大包括装备制造、食品、医药、艺术陶瓷、旅游等非资源性战略性接续产业。提高铜川自身发展能力,逐步摆脱经济发展对传统资源性产业的依赖。
(二)实施重点
基于煤炭、水泥、电解铝和电力四大资源依赖型产业特点,铜川市产业低碳化发展着力点在于推进传统工业改造升级和联动发展,提升上下游产业配套能力,延伸上下游产业链,增强产业间耦合度,培养发展非资源性战略性接续产业,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打造铜川产业升级版。
1.建材行业与社会循环链接。推进水泥窑协同资源化处理废弃物,铜川市巨大的水泥生产规模,众多的水泥生产企业,为水泥行业资源化利用工业固废和生活废弃物创造了极好条件。在保证水泥产品质量和环境质量的前提下,通过经济和各类政策激励措施,鼓励铜川水泥生产企业加强对电石渣、硫酸渣、铁矿石尾矿、铜矿渣、粉煤灰、炉渣和煤矸石、矿渣和粉煤灰等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协同资源化处理城市生活垃圾、污水厂污泥、危险废弃物、废塑料、禽畜尸体等社会废弃物的利用,打造建材行业与社会循环链接示范。具体实施上,政府负责城市垃圾和固废的收集、运输系统建设和运营,按照约定标准支付水泥企业处理费用。水泥企业负责对窑炉系统改造提升,主要用于消纳处理工业和社会废弃物。
2.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节能减排。强化四大产业和重点能耗企业节能减排。电力行业,调整优化锅炉运行和热力系统运行,实施锅炉对标提效,降低汽轮机热耗率;水泥生产行业,大力推广低氮燃烧技术改造、高效粉磨节能改造、高压变频节能改造、挖掘低温余热发电潜力;煤炭开采中大力推广变频技术和先进的煤炭开采工艺,实现吨煤生产综合能耗下降20%以上,洗煤废水循环使用率达到95%以上;探索开发利用电解铝新技术新工艺,从根本上改变电解铝这一行业高能耗状况。
3.药王山景区高能耗高污染产能拆除。为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推进药王山风景名胜区规划建设,打造药王山绿色养生保健朝阳产业,拆除药王山9家高污染高排放水泥生产企业,加强污染治理和环境整治力度,消除水泥生产对药王山开发的生态环境影响。同时,实现高能耗、过剩的水泥产能压缩。
4.建材产业升级提升与协同发展。调整水泥品种结构,增加优质水泥和特种水泥生产比重,重点发展42.5级及以上水泥、低碱水泥,高标号早强水泥以及满足特定工程需要的高铁轨道板水泥、装饰水泥、抗硫酸盐水泥、铝酸盐水泥、硫铝酸盐水泥、钙镁铝酸盐水泥等特种水泥产品。拉长水泥产业链条,积极发展预拌混凝土、预拌水泥砂浆、高性能环保外加剂、水泥混凝土建筑构件和工程预制件,以及钢筒预应力混凝土管、预制箱梁、高铁无砟轨道板等高端产品,水泥复合多功能保温墙体、保温防水屋面集成等建筑终端产品,提高水泥附加值。
5.打造航汽铝深加工及循环发展。加快铝行业由初级产品向精深产品转型,积极发展铝合金、铝铸轧板,铝合金板材、新型汽车用材、大飞机铝部件、火车、高铁、地铁用材。打造航汽铝生产基地的同时,重点培育“铝合金-铝深加工-废金属-再生铝-铝及铝深加工产品”循环经济产业链。
6.煤炭资源绿色开发与利用。未来一段时间,铜川以煤炭资源为主要特征的产业格局不会改变。因此,依托传统优势产业,立足煤、延伸煤、超越煤,拉长产业链条,推广适合铜川煤炭资源绿色深加工产业,探索煤的地下煤气化,煤炭在地下转化为合成气开采输出,提高煤炭资源就地转化率和附加值。通过转型拉长产业链,把煤炭由燃料转化为原料,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社会、企业、产业和环境协调发展。
7.非资源性战略接续产业发展。在不断延伸煤、电、铝、水泥传统产业链条同时,通过打造循环经济模式,推动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在基于区位优势,红色、休闲旅游和药王故里、千年耀瓷等文化优势,良好的基础工业优势,将装备制造、新能源、食品、医药、艺术陶瓷、旅游等产业确定为铜川非资源性战略性接续产业。通过培育发展接续产业,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自身发展能力,打造铜川产业升级版。
(撰稿人:铜川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王晓宏 冯科)
网络编辑:云丰华
信息审核:云丰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