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专刊第23期)

发展改革简报第81期

浅议我市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来源:市发展改革委 发布时间:2016-12-02 9:47:

  工业遗产是工业时代文明的体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生活、技术水平和价值观,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文化和美学价值。工业遗产不但不是城市的包袱,更是具有巨大潜力的资源,有效保护与利用工业遗产,对于延续城市历史,弘扬城市文化,塑造城市风貌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市工业遗产的形成

  铜川因煤而兴,曾经是全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和西北最大的水泥生产基地。“一五”时期,国家在铜川摆布了原苏联援建的156个全国重点项目之一“铜川王石凹立井”和原民主德国援建的“耀县水泥厂”两大项目,对铜川工业乃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从五十年代末开始,随着煤炭大规模开采,煤炭、建材等重工业逐渐发展壮大,在全市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攀升,并逐步替代农业成为主导产业。丰富的矿产资源和重要的建材基地,催生了这座老工业城市的崛起和繁荣。

  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我市以资源型产业为主的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发展新要求。2009年,铜川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铜川积极寻求探索新的发展机遇,一大批煤炭水泥企业相继停产关闭。始建于1957年、国家“一五”计划的重点项目王石凹煤矿去年正式停产,保存完好的前苏联专家楼、苏式选煤楼记录着矿区的辉煌历史;整齐排列的餐厅、工人俱乐部、医院展现了曾经的荣耀;昔日繁华一去不复返,如今行人稀少的街道、空旷的办公楼、斑驳的运煤车则揭示了企业面临的艰难。曾经的“亚洲一号”耀县水泥厂经过几次重组后面临生存的困境与发展的挑战,正在寻求转型发展。水泥厂生活区的工人平房、俱乐部、专家招待所、水泥档案馆、幼儿园等企业历史遗迹保存完好。王石凹煤矿和耀县水泥厂的兴衰沉浮,只是铜川煤炭和水泥产业由兴盛到衰弱的一个缩影,但却记录了一个辉煌的工业历史时期,如何保护和利用好这些工业遗产显得尤为重要。

  二、我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现状

  一般来说,人们普遍认为工业场所只是生产加工和劳动就业的地方,难以将它们作为文化遗产而纳入保护之列。正因如此,工业遗产的历史文化价值长期被忽视。铜川的煤炭和水泥工业发展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而且工业生产活动遗迹保存比较完整,工业遗产开发利用尚处于起步阶段。

  王石凹煤矿曾以“矿井规模大、生产能力大、井筒直径大、矿车容量大、主副井提升绞车大、选煤楼选运能力大、风井扇风机大、井下主排水泵大、压风机能力大、办公楼面积大”等“十大”闻名铜川、遐迩西北。目前,矿内保存完好的主副井、选煤楼、办公楼、千米单身宿舍楼等建筑,系前苏联列宁格勒设计院专家设计;矿井现存的炮采、高档普采及综采设备、主副井提升设备等一系列工业遗产,具有煤炭行业的典型性和稀有性,不仅能够再现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煤炭开采的顶级水平,亦可说是煤城铜川的历史,其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对于了解陕西乃至国内煤炭工业的发展史具有弥足珍贵的现实意义。依托王石凹煤矿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开发建设王石凹煤矿工业遗址公园成为王石凹煤矿转型发展的根本出路。该项目得到了陕西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并被列入全国PPP示范项目。

  以生产“秦岭牌”水泥享誉国内外的陕西省耀县水泥厂(以下简称耀县水泥厂)是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第一家大型水泥企业,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号称水泥行业的“亚洲一号”,也是改革开放后铜川市唯一一家上市的国有大型企业。随着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和水泥市场的起落,耀县水泥厂经过几次重组后面临的现实非常残酷。耀县水泥厂是和共和国一起成长起来的国有大型企业,工人们的生活环境和工厂设备的变迁,无一不打下共和国工业成长的烙印,能直接提供活生生的工业发展历史资料,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和历史价值。耀县水泥厂发挥自身优势,借助药王山大景区建设的机遇,开发工业旅游项目、发展现代服务业,利用现存的28幢平房、工人俱乐部、专家招待所、水泥档案馆、幼儿园楼、公寓楼,开发建设全国第一个原生态工人村,即工人生活原生态体验基地;耀县水泥厂厂史馆及水泥创意产品体验基地;工人俱乐部工人文化体验区(会议、演出、展览中心);水泥创意(药王千金)广场,商场、商务酒店等旅游及配套项目;利用现有布局开发建设中国水泥工业(耀县)博物馆。通过不断探索,逐步形成了“一体两翼”即以资本经营为主体,以工业遗产‘秦岭牌’商标的运作及利用,开发工业旅游、发展现代服务业为两翼”的转型发展思路。  

  三、我市发展工业遗产旅游的优势

  利用工业遗产发展旅游业,是我市结合城市自身特点,利用丰富的工业遗产资源的必然选择。

  一是政策机遇。铜川作为国家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国家出台政策鼓励支持发展生态环保产业,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工业遗产旅游业也符合转型城市产业发展和我市“全域旅游”、“全景铜川”的发展战略,必将成为推进资源型城市深度转型的重要载体。

  二是资源优势。我市工业发展历史较长,地位重要,尤其以煤炭和水泥产业发展最具代表性。王石凹煤矿、耀县水泥厂工业遗产是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一些生产生活设施保存较好,历经半个世纪形成浓郁的工业文化,为工业遗产旅游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基础。
  三是行业优势。目前在国内工业旅游业还是一个全新的领域,绝大多数资源枯竭型城市都具有开发工业遗产旅游的条件,为这些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天然的选择。工业遗产作为旅游资源具有广泛的市场吸引力,特别是对后工业时代的人们,具有极大的魅力。工业遗产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增加就业岗位,特别是老企业的技术工人可以成为工业遗产旅游的最好导游。

  四、我市发展工业遗产旅游的对策建议                  

  我市工业遗产旅游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加强政府主导,加快工业遗产资源普查及文化价值评估。工业遗产旅游的发展,资源是其基础。作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工业遗产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以无锡为例,无锡为确立工业遗产的文化价值等级和旅游潜力,已公布了32处市级工业遗产,并邀请相关人员对其打分,进而评价其文化价值。通过评定,将其工业遗产分为Ⅰ、Ⅱ、Ⅲ等次,Ⅰ级资源文化价值很高,应该实行严格保护,在改造利用过程中尽量保护其原始风貌;Ⅱ级资源文化价值较高,可以实行重点保护,侧重在遗产保护的基础上再利用;Ⅲ级资源文化价值较小,可以实行一般保护,侧重对建筑的改造再利用。我市的工业资源也亟待普查评估,应组织人员对现有工业遗产全面普查 、实地调研,进而建立起工业遗产清单,评估、分类可以进行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的资源, 选择最适合的开发模式。

  (二)创新开发模式,设计特色主题线路。把工业遗产旅游纳入我市旅游整体规划中,应准确定位、明确目标市场、设计特色主题线路,满足新时期各旅游人群的需求。将王石凹煤矿保存完好的前苏联专家楼、苏式选煤楼等工业遗址建成王石凹煤矿工业遗址公园,开展矿井体验游,积极创建3A级景区,建设照金煤矿博物馆,展示铜川煤炭文化,打造水泥博物馆、工人村、工人俱乐部、生产遗址4个板块,创建工业旅游示范点,形成铜川工业文化记忆库、展示厅和集散地。
  (三)整合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内容。2015年1月,我市出台了《关于深化全域旅游合作的实施方案》。《方案》中明确提出要形成重点景区连点成线、铜川全域连线成面、不同旅游线路互补多样的产品格局,对照金香山、陈炉古镇、药王山、玉华宫四大景区实施统一规划和运营管理。其中以照金香山景区最为突出,2016年国庆长假期间,照金香山景区共接待游客达1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980万元。而工业遗产旅游作为新兴的旅游形式,在开发和推广过程中,可以借助已经形成的品牌,得到游客认可的旅游线路,进一步带动游客持续增加。同时,不同特色旅游线路间相互整合也能丰富旅游内容,让游客持续保持“新鲜感”。

利用工业遗产,发展现代旅游业顺应铜川城市转型、产业发展的战略,是进一步整合工业旅游资源,挖掘工业旅游内涵,创新发展模式,提升发展质量的有益尝试,通过工业遗产旅游的不断探索发展,必将推动深度转型,早日实现“四个铜川”建设目标。

  (撰稿人:市资源型城市转型办公室  白朝阳梁永锋)


网络编辑:云丰华
信息审核:云丰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