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的“铜川实践”

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23-10-31 08:59

转型发展是一场广泛的社会革命,能不能把高质量发展贯穿转型各方面各领域,是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必答题。铜川因煤而建、因工而兴,转型发展与国家同步、与时代同行,近年来,铜川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统揽全局,聚焦建设“西部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城市”奋斗目标,探索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共赢、推进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协同发展之路,建设现代产业新城、幸福美丽铜川,经济社会迈上新台阶,转型发展步入新阶段,正逐步实现从“西部煤城”到“产业新城”“生态名城”的精彩蝶变。

因煤而兴,奠定工业基础

铜川因资源富集,唐宋时期为大规模烧造耀州瓷而掘井采煤,抗战时期为支援前线而修矿筑路,“一五”时期国家156个重点项目中西北最大机械化竖井——王石凹煤矿,以及号称“亚洲一号”的耀县水泥厂奠定了这座城市工业基础,“三五”时期被国家选定建设陕西首个铝冶炼企业,煤炭、水泥、电解铝“一黑二白”主打产品也隐含着升华与重塑,曾经创造了令人引以为傲的辉煌,贡献煤炭7亿多吨、水泥3亿多吨,也饱尝了转型升级的阵痛,被称为“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

痛定思痛,上世纪90年代初拉开城市转型大幕,建新区、设园区,延展扩大城市骨架;强产业、抓治理,全面破解结构单一和环境污染难题。世纪之交,被联合国计划署(UNDP)确定为中国西北唯一21世纪议程试点城市,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2009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围绕产业转型强基础、城市转型提气质、社会转型惠民生、体制机制转型增动力,转型按下“快进键”,从此跑出“加速度”。

14年来,中央财政累计转移支付转型资金31.65亿元,省级配套6.5亿元,为铜川转型注入强劲动能,转型步伐持续加快,被国家发展改革委通报表扬为“推动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产业转型升级工作成效明显”城市。

产业转型,实现动能转换

面对现实之痛、时代之问,铜川聚焦“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两大战略任务,积极融入全省产业布局,参与产业分工,细化延展产业链条,着力打造能源资源、先进制造、特色新兴“三大产业集群”,加快产业结构优化提升,被纳入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城市,非煤产业占比达到88%。

向“智”发力升级传统产业,打造煤电铝水泥联产联营循环经济产业链,建成西北唯一双“国字号”循环经济产业园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煤炭去产能1188万吨,实施“地上补地下”工程,发展煤炭洗选产能2000万吨。依托关中独有30万吨电解铝产能,积极发挥美鑫、铭帝、大秦、山河丽等“链主”企业优势,持续做大做强铝及铝合金产业,精深发展50万吨再生铝和100万吨深加工能力。全链推动新型建材绿色化发展,水泥落后产能全部关停拆除,产能减量置换建成金隅冀东、尧柏两条国际一流万吨生产线,冀东水泥铜川公司入选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声威建材创建为国家级绿色工厂,西部建材基地重要地位愈加稳固。

向“优”配套聚集接续产业。协同抢抓被列为全省商用车和乘用车产业链规划布局多点支撑城市机遇,聚力推动汽车装备产业走向集成配套,先后引进建设达美轮毂、特必克制动摩擦片、文达汽配、赛骏专用车等行业龙头企业,初步具备车轮集成、车桥总成、制动系统、专用车等汽车产业支链全配套生产能力,力争2—3年内建成过百亿产值的产业集聚区。依托“药王”孙思邈品牌,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引进兴盛德、方舟、天一秦昆等特色医药企业,以及龙康鑫、海斯诺等药械生产企业,被纳入全国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城市。深入实施特色现代农业“1359”计划,自主培育出的旱地小麦品种“铜麦6号”为全省旱地小麦品种更新换代和小麦生产水平的提高作出了重要贡献,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的“铜川大樱桃”“铜川苹果”带动全市果业步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以休闲果饼、预制食品、白酒饮料等为代表的食品制造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向“新”深耕壮大新兴产业,积极抢占新材料产业“新赛道”,强化政企联动和上下游协同,推动新材料产业向镁基、沥青基、陶瓷基领域“深耕”。天策沥青基碳纤维、凯立稀贵金属、海越锂材料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稀贵金属循环利用基地等一批项目正在加快推进。规划建设光电子产业园,组建产业链专家团队,先后成立了2个省级研究(创新)中心,引进设立了2个院士工作站,招引落地澳威激光、日月芯、隽美、誉品遮光片等光电子企业36家,初步具备了设计研发、材料制备、检测封装、集成应用等能力,被认定为陕西省光电子特色专业园区,纳入全省光电子产业“一体两翼”总体布局。

城市蝶变,擦亮文明底色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统筹实施南市区提质扩容和北市区“双修”工程,畅联拓展城市交通路网,加快补齐城镇基础设施短板,加快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创建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

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在全国率先启动棚户区和采煤沉陷区搬迁治理,累计建成安居住房490万平方米,建成全省最大保障性安居工程“锦绣新城”,22万矿工和困难群众喜迁新居。先后改造老旧小区324个,建设提升城市公园、城市绿道、生态廊道,增加口袋公园、街心绿地、慢行系统等公共空间,建成区绿地率达3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提高至12.07平方米,城市宜居水平不断提升。

城市功能日趋完善。高标准实施城市品质提升工程,铜川剧院、全民健身馆、体育馆、博物馆、工人文化宫、植物园等建成投用,加强公共停车、休闲健身、特色街区等公共服务供给。系统化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全面达标提质,着力提升城市洪涝灾害防御能力。通过“集中+分布”模式构建分区清洁取暖体系,成功入选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试点城市。

互联互通交通路网。210国道改扩建工程有效缩短了南北市区时间距离,合凤高速、青惠公路等重点公路建成通车,“五纵五横”路网骨架初步形成,公路总里程达到4502.6公里,较“十三五”末增加119.45公里。复兴号动车组开行至西安、宝鸡和安康,西延高铁铜川段正在加快建设,路网密度全国领先。

生态优先,铺展美丽画卷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通过全域治理和重点修复,将曾经“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打造成为国宝朱鹮秦岭以北野化放飞地。先后被确定为全国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城市、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荣获中国循环经济十佳绿色发展城市、践行生态文明发展优秀城市、中国最美绿水青山生态名城称号,创建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

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扎实开展蓝天、碧水、净土、青山保卫战,实施“治污降霾·保卫蓝天”行动,痛下决心淘汰落后产能,水泥生产线全部完成脱硫脱硝改造,燃煤火电机组在西北地区率先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统筹源头管理和系统治理,推动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改善幅度位居汾渭平原和全省前列。

统筹推进采煤沉陷区治理、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矿山地质环境生态修复等重大工程,修复废弃矿山22处,治理采煤沉陷区总面积达29万亩,恢复治理历史遗留矿山累计12376.2亩,恢复治理率87.9%,水土流失面积下降25.2%。加快建设国家森林城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8.5%,绿色已成为铜川的主色调。

改革赋能,激发澎湃活力

先行先试探新路。坚持把试点探索作为深化改革的重要抓手,党代表任期制为全国提供铜川样板。宜君普惠金融试点实现村级普惠金融支付服务点全覆盖,入选全省优秀改革案例,被世界银行列为普惠金融全球倡议(FIGI)试点,铜川市获批创建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

开放发展促融合。积极融入关中平原城市群和西安都市圈建设,耀州组团成为七个重点功能组团之一。铜川新区纳入陕西自贸区协同创新区,成功设立铜川口岸办和公用保税仓,外资外贸增速保持全省前列。

科创转化攒后劲。积极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与西安交通大学等9家高校院所常态化开展科创合作,被确定为陕西省首个“三项改革”成果转化试验区,建成国家级研发平台2个,国家级星创天地2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1家,省级研发平台9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26个,省级引智基地2个,省级特色专业园区3个,建立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28个。

优化环境增活力。“证照分离”实现全覆盖,22个行业实现“拿证即营业”,“全程网办”率达到91.06%,全面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系列创新做法被央视报道,政企互通数字赋能用电报装、劳动力监管等6项典型做法被中省推广。连续两年被评选为中国最具投资营商价值城市,2023年被评选为高质量发展营商环境最佳城市。

暖心答卷,绘就幸福图景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铜川始终牢记总书记“把乡亲们的事情办好”的殷殷嘱托,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财政支出和新增财力“两个80%”用于社会民生事业,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连续四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文化产业体系不断健全。A级旅游景区提升至23家,创建中医药健康文化旅游示范基地3个,成功承办2023中国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和陕西省第十届艺术节,被评为中国最美康养休闲旅游名城。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及幼儿园211所,公办学校直饮水和寄宿制学校浴室实现全覆盖。大力推进健康铜川建设,创建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七临床医学院等三甲医院3家,孙思邈中医堂覆盖城乡,创建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被列为全国首批医养结合试点城市、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点城市。

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是一条蜿蜒曲折的“赶考路”,一条艰苦奋斗的“创业路”,一条群众期盼的“筑梦路”,铜川因国家之需而设市、因时代之变而转型,也因时代之进而提质扩能、进阶跃级,步入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的新阶段。今天的铜川,转型发展动能澎湃,全市广大党员干部接续传承和践行照金精神,持续聚焦聚力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牢记嘱托、勇立潮头、感恩奋进,以更高站位、更实举措、更优作风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铜川新篇章。

网络编辑:铜川市转型推进中心
信息审核:办公室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