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发展看铜川”系列报道之六基础提升篇

来源:市转型推进中心政策研究室 发布时间:2020-04-29 17:07

九十年代初,为打破老市区地理空间限制,实现突破发展,铜川全面启动了新区开发建设。目前,铜川新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完备,城市功能日趋完善,产业体系逐步形成,科创能力大幅提升,被列为国家级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的重点建设区域,创建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系统推动城市建设。加快建设区域交通、商贸、教育、医疗、文化中心,突出新区引领地位,统筹推动新耀协同创新发展、南北市区融合发展。坚持置家当、添大件,优环境、拓功能,西铜高速、铜旬高速全线通车,210国道改扩建工程缩短了南北市区交通时间,新区病灾道路改造提升全面推开,打通城市断头路10余条,南市区集中供热工程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多赢。照金、董家河、黄堡、陈炉、彭镇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镇。城市净化绿化亮化美化齐推进,加快老城区城市基础设施改造、新耀连接带建设、主城区建筑外立面改造工程,西安至铜川景区“直通车”开通运营,干线公路优良率全省第一。耀州区(新区)成功列入省级道路货运无车承运人试点。宜君县纳入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和县城建设试点县。成功创建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省级文明城市。

——科创能力全面提升。创新是最大的生产力,我市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制定出台《铜川市科技创新实施意见》,全面帮扶科创企业和项目。葛均波院士和胡大一院士工作站先后落户铜川。铜川产业技术研究院、谢赫特曼诺贝尔奖新材料产业基地、陕西省空天动力研究院产业基地、陕西省地质调查院产业基地等多个科创研发平台初具规模。通过政策引导和奖励扶持的持续发力,全市科技创新成果取得积极进展,一批先进科技成果分获省科学技术奖和杨凌农高会后稷奖等,“低速电动车后驱动桥”“大樱桃以果蝇为主的病虫生态控制技术研究与示范”“盐酸多奈哌齐片研究”等科研成果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解决了相关领域内重大问题和关键性技术难题,成为铜川科技创新的“亮丽名片”。

——文化设施短板补齐。市工人文化宫、铜川书画公园、铜川剧院建成开放,北市区工人文化宫改造工程主体建成。不断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全市公共文化场馆达到63个,千人占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面积达到597.3平方米。持续开展“唱响铜川”“舞动铜川”“书香铜川”“诗画铜川”四大品牌群众文化活动,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创建扎实推进。群众对丰富文化生活的满意度达89.98%,位居全省第一。公共图书馆文化馆覆盖率、上等级率、公共文化领域重点改革任务完成率均达到100%。建成红色文化、养生文化等11个数字资源库,公共文化服务场馆网络覆盖率100%。全市文化旅游产业按照“发展全域旅游,建设全景铜川”和打造文化旅游体育产业集群的工作思路,加快景区建设步伐,A级景区数量由2012年的7家增至2019年的19家。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数年均增长18.7%。

(供稿:铜川市资源型城市转型推进中心)

网络编辑:铜川市转型推进中心
信息审核:办公室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