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搬迁搬出农村新气象 搬出农民新生活

来源:以工代赈办 发布时间:2012-08-17 08:55

    我市自2001年开始实施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重点在耀州区、印台区、宜君县这三个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实施,2006年后经过争取将王益区列为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区一并开始实施。2001年以来,根据国家政策,对居住在边远、灾害频繁、自然条件极差的深山陡坡,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人畜饮水较为困难,远离集镇和交通干线,信息闭塞,资源贫乏,群众生产基础设施较差,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十分困难的农民实施搬迁。重点对以下对象实施了搬迁:一是扶贫重点村的贫困人口;二是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较大,今后若干年不可能规划建设的贫困村、组、户;三是受地质灾害严重威胁,无法居住的人口。在搬迁方式上,结合实际,以整体搬迁为主,插花安置为辅,经过详细地摸底调查,最终确定户数和人数。然后编制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项目实施方案上报省发改委。经省发改委批准,我市分九批在四个区县实施了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工程。
    自2001年—2011年实施搬迁以来,我们上下衔接,争取国家易地搬迁补助资金12065万元,项目总投资3.9亿元,经过市区县和项目所在乡镇、村组干部的共同努力,全市已建成易地搬迁新村140个,共计搬迁6193户27226人。共建砖混或砖木结构群众住房6193套,总面积60多万平方米,基本配齐了搬迁新村的基础设施,新修或改造基本农田近万亩;共建人畜饮水工程60处,铺设管网130公里,打水窖912眼;修建通村道路及巷道182公里;架设电力线路105.5公里,安装变压器5台;建两委会活动场所20处,办公用房面积1840平方米;新建学校8处2979平方米。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建设,以较低的扶贫成本,极大地改善了搬迁群众的基本生产和生活条件,并通过培育和壮大安置区的后续产业,为搬迁群众搭建起增收致富和长远发展的平台,确保实现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㈠极大地改善了生产条件,促进了搬迁群众脱贫增收
    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贫困群众迁移到交通便利、资源相对较好的区域,搬迁群众的基本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同时,通过加大基本农田建设,兴修水利灌溉设施,推行先进适用技术,调整产业结构,使搬迁群众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为脱贫增收奠定了基础。
    ㈡极大地改善了生活条件,提高了搬迁群众生活质量
    搬迁群众过去大多居住在高寒低温、干旱缺水、无路无电等生存环境恶劣、山地灾害频发和地方病严重地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户户建起了新房,家家通了广播、电视、电话等,学校、卫生院等配套设施不断完善,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㈢促进了思想观念的转变,增加了搬迁群众致富渠道
    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不仅改变了搬迁户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还为搬迁群众搭建了认识和接受新事物的平台,使搬迁户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思想观念等发生了根本转变,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渴求脱贫致富的愿望更为强烈,改变了以往群众中存在的安于现状、固步自封、“等、靠、要”思想严重的现象,充分激发了搬迁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增强了发展的动力。搬迁后的群众观念转变了,眼界开阔了,除了从事农业开发的主业外,还利用便利的交通和较丰富的信息,外出打工或从事商业服务业,收入来源由单一的种养业,逐步向种养业、加工业、运输业、服务业、商贸业等多元化转变,有效拓宽了就业渠道和收入来源。搬迁点学技术、学管理蔚然成风,由往年冬闲打牌聊天转变为学技术、抓果园管理,有的农民还利用农闲到附近的煤矿务工,每月还可获得3000元左右的收入。同时,搬迁群众的脱贫致富为原居住区不愿搬迁的群众树立了榜样,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㈣环境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易地扶贫搬迁区域大多生产方式落后,刀耕火种,甚至毁林开耕,致使水土流失和水旱灾害频繁,土地退化严重。对这些贫困群众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有效地促进了迁出区域的生态恢复、建设和保护。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彻底改变了搬迁农户原有的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仅以搬迁农户由烧柴改为烧煤或沼气一项计算,一年就可少砍伐近万亩山林,有效地遏制了水土流失,减少了山地灾害的发生频率,保护了自然生态资源。广阳镇陶贤村搬迁前群众使用山林做饭、取暖,在村中看不到整片的林木;搬迁后,由于没有人为破坏,植被恢复速度加快,现在的迁出点完全笼罩在一片绿海之中,生态环境大为改善。

--- #turnpageflag# ---
网络编辑:发改委管理员
信息审核:admin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