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作半月谈
一、地质环境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铜川地处鄂尔多斯台地与渭河断陷盆地的过渡地带,横跨两个地质构造单元,受东西向渭河地堑的切割,形成了叠瓦式断块和北升南降的断阶构造。地势总体中部高南北低,西北高东南低,区内最高点位于宜君县南部庙山,海拔1734.2米,最低点位于耀州区赵氏河谷出境处,海拔536米。境内沟壑纵横、梁峁相间、川塬山丘交错,形成了中低山区、黄土残塬区、川塬区三个地貌区。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能源、非金属、金属、水气矿产资源四大类。矿产资源总量为47.2亿吨,保有资源量36亿吨,潜在经济价值2000亿元。已开发利用矿种有煤炭、油页岩、水泥用灰岩、陶瓷用粘土等12种。煤炭资源是能源矿产主采矿种,全市含煤面积1298.3平方公里。油页岩储量6.77亿吨。
二、主要措施和成效
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作方面,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谁投资谁受益”原则,通过开展矿山地质环境详查,强化矿山企业监管,推进废弃矿山治理,探索创新校地合作四大手段,切实做好矿山地质环境管理工作。经多年工作实践,初步总结出“法规政策是保障,各级重视是关键,完善机制是基础,健全队伍是核心,技术支撑是手段”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作经验。
(一)认真开展地质环境详查
2017年完成矿山地质环境详查及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编制。通过调查,全市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类型、分布、规模和危害程度得以进一步明晰,为今后工作开展提供了宝贵基础资料。
(二)全面加强生产企业矿山地质环境监管
落实“边开采、边治理”要求,持续加大对企业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和提取、使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与土地复垦基金的监管力度, 方案及治理恢复基金制度落实到位。
(三)重点推进废弃矿山治理
积极争取中省资金,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项目,对历史遗留、责任主体灭失的矿山环境问题进行治理。在项目推进过程中,通过健全机构、规范管理、强化监管、统筹推进四方面措施,确保项目实施快、质量高、效果好。同时,鼓励社会资本融入矿山环境治理领域,有效改善矿区环境,取得了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创新探索校地战略合作模式
邀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重大项目办公室来铜调研,双方就推进产学研合作达成一致共识。
一是大力开展市校战略合作,搭建产学研管协同创新平台,依托地方资源禀赋和产业转型现状,结合高校人才、科技、平台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和共赢发展。
二是在铜川建设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研究中心(或研究院),在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和土地整治方面进行专题研究。
三是以铜川典型工矿区地质环境为背景,选择代表性地点,规划建设具有科普特色的产学研教学基地,助力铜川高质量转型发展。
四是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培训基地,进一步拓宽市校人才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搭建合作平台。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铜川是新中国诞生后第一批工业城市之一,煤炭产量一度占据陕西省的70%,累计为国家贡献了6亿余吨煤炭、2亿余吨水泥,成为路遥小说《平凡的世界》中令人神往的“铜城”。但矿产资源开发在保障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和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亦十分突出。近十年来,在中省的强力支持和正确领导下,铜川市委、市政府做了大量工作,昔日的“煤城铜川”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正在向“养生铜川”华丽转身。
下一步,我们将着重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持续发力强化监管。督促矿山企业履行治理恢复和土地复垦义务,防止新问题出现。二是两手出击紧抓治理。在督促生产企业做好治理恢复的同时,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扎实推进历史遗留问题治理,及早形成“不再欠新账,加快还旧账”的工作新局面。三是深入推进市校合作。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继续磋商,明确双方合作方向、内容和实施路径,打造校地互惠共赢高地,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和土地整治方面取得新突破。四是建议中央能够在资金、项目、政策等方面给予我市支持,指导帮助我市解决历史遗留、责任主体灭失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促使我市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信息审核:办公室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