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
规划纲要实施情况总结评估报告

来源:综合规划科 发布时间:2020-07-27 15:43

 

按照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十三五”规划全面评估的通知》要求,我市立即行动,印发《关于开展“十三五”规划总结评估工作的通知》,全面部署落实,坚持总体评估和部门、区县评估相结合,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全面开展全市“十三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总结评估。现将《纲要》实施总结评估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十三五”以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高质量发展政策强烈倒逼、全省各市追赶超越激烈竞争等压力和挑战,我市上下认真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陕西追赶超越和“五个扎实”要求,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贯彻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五新”战略任务和铜川建成“西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城市”目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特别是今年以来,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总体向好、结构趋优、活力增强、质效提升”态势,全市追赶超越转型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纲要》提出经济发展、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民生福祉、生态文明5大类共37项指标,其中24项指标按照进度推进有望如期完成(其中约束性指标16项、预期性指标8项),占64.9%;13项指标完成难度较大(其中约束性指标2项、预期性指标11项),占35.1%。

(一)约束性指标完成情况

18项约束性指标中,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单位GDP能耗降低率、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率、二氧化硫排放降低率、万元GDP用水量、贫困人数减少、城乡法定居民基本医疗参保人数、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化学需氧量排放降低率、氨氮排放降低率、氮氧化物排放降低率、森林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16项能够如期完成;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累计下降、空气优良天数比例2项完成难度较大。

(二)预期性指标完成情况

19项预期性指标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贸易总额、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互联网普及率、非公经济占GDP比重、城镇累计新增就业人数、非煤产业占比8项符合规划预期;地方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入、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GDP比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全员劳动生产率、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化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项指标完成难度较大。

二、重点任务进展情况

《纲要》提出的经济综合实力全面增强、创新驱动能力全面提升、深度转型成效全面显现、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五个方面发展目标,总体来看完成情况较好。

(一)深度转型推进情况

我市在狠抓煤电铝水泥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补链强链,全力打造循环经济“铜川模式”的同时,按照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确立了打造航天科技、数字经济、先进陶瓷、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文化旅游体育等产业集群化发展思路,多举措多领域促进经济增长,全方位深层次推动城市转型发展。2019年三次产业占比为7.6:36.8:55.6。

1.传统产业提质增效。面对多重困难叠加的严峻挑战,我市着眼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坚持系统施策,先后出台了工业提质增效多项政策,配套出台了“土地10条”“金融10条”等措施,连续实施工业“双百双千”工程,全力对冲煤炭去产能所造成的工业下行压力,2019年全市环保精洗煤产能突破1000万吨,洗煤产量增长18.7%。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一揽子项目建成闭环,美鑫30万吨铝镁合金项目达产达效,实现煤电铝水泥“联产联营”。铭帝集团总部迁址铜川,达美轮毂、特必克摩擦片、格瑞天成特种车等12个高端装备制造项目投产运营,聚烯烃新材料产业园、融达铝合金新材料、山河丽航汽铝板带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赛骏专用车、力德制动器等13个汽车整车和零部件项目落户铜川。全产业链推动新型建材绿色化发展,金隅冀东、尧柏两条万吨生态环保水泥生产线开工建设,优质骨料、水泥产能达到7000万吨。

2.接续产业不断壮大。聚焦创新驱动,数字经济、新材料产业等新业态、新动能实现突破发展。聚新节能、陕西天成墙体节能保温材料项目加快建设,陕建工硅酸盐(钙)板新材料、伟力凯恩装配式建筑、铭帝集团节能门窗达产达效。对标全球商业航天发展进程,抢抓国家商业航天发展风口,“铜川一号”卫星成功发射,航天科技产业已成为铜川转型的新名片。商业航天指挥展示中心、航天大道等开工建设,卫星测控站项目主体建成,引进航天科技及光电集成企业21家,铜川商业航天产业区被确定为陕西航天科技产业发展园区。铜川产业技术研究院、省科技统筹资源铜川分中心投入使用,西部数字经济研究院铜川分院、陕西网络创新研究院铜川分院挂牌成立,铜川大数据学院建成招生,市域内数字经济企业达400余户,交易额突破200亿元。数字经济发展增速连续三年位居全省前列。光伏技术领跑基地50万千瓦全容量并网,华能照金电厂扩大直供电交易企业44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势头较好,兴盛德、方舟、新丰禾等中医药企业规模效益实现双提升,天一秦昆、千禾制药项目加快推进。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情况

我市不断加大民生领域投资,坚持财政支出和新增财力“两个80%”用于民生。2019年,民生领域支出99亿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推进,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消费品价格涨幅稳定,保障房建设成效显著,困难群众住房问题得到全面解决。创建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连续三年入选“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1.就业创业环境改善。坚持把抓好就业作为改善民生之本,出台了《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性文件,建成创业孵化基地90家,累计带动就业20910人。大学生创业孵化园获得2018中国“双创”好项目优秀双创服务平台大奖,三个创业孵化基地被新认定为省级创业示范基地,创业大街获批第三批省知识产权示范众创空间,入驻企业110家。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贫困劳动力、返乡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建成社区工厂50家,吸纳劳动力1219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67亿元。2019年新增就业1.0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28%;2020年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521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59%。

2.社会保障更加健全。大力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不断扩大参保覆盖面,实现法定人群全覆盖。大力发展普惠教育,编制《全市中小学幼儿园2018—2020建设规划》,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30所,普惠性幼儿园占比达88.5%,全市中小学、幼儿园直饮水和寄宿制学校浴室实现全覆盖。不断加强公共医疗机构建设,市人民医院等三所医院全部创建为三级甲等医院,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13.37%,超全省水平2.83个百分点。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62%,顺利实现全市整体脱贫。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扎实推进,全市社会公共安全感达94.5%,实现“六连升”,被评为“2018全国社会治理创新示范市”。

(三)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情况

我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深刻汲取秦岭北麓西安境内违建别墅问题教训,积极开展铁腕治污、矿山修复、植树造林等工作,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实现资源开发与城市发展的良性互动。2016至2019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连续4年位居关中前列。

1.统筹推动矿山修复。为做好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工作,我市不断加强项目策划包装和上报争取工作,统筹转型和山水林田湖生态修复资金,实施了川口地区水泥灰岩采石场生态环境修复综合治理项目,治理面积5.5平方公里,新增绿地15万平方米,恢复耕地1000亩,栽植经济林2380亩,完成投资2.4亿元,收到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效益,山水林田湖生态修复试点工作获国考优秀格次。同时,督促矿山企业落实恢复治理主体责任,全市69家矿山企业除涉及政策性关闭、保护区退出和资源整合的9家矿山外,其余60家生产矿山企业均编制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并缴存基金1000余万元。目前,已恢复治理废弃矿山1.01万亩,生产矿山恢复治理3000余亩。

2.扎实推进节能减排。为扩大环境容量,我市紧抓作为全国第二批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的政策机遇,对火电、水泥、城镇污水处理、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等重点减排行业开展了全面提升改造。华能照金煤电公司投资5.8亿元,在省内率先完成两台机组脱硫增容、低氮燃烧、烟气脱硝等环保设施升级改造,成为西北首家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的火电企业,减排效果国际领先,每年削减氮氧化物4600多吨。6家水泥企业12条熟料生产线,在西北首推深度减排改造,氮氧化物较2014年下降25%。铜川安泰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有限公司建成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以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全民模式打造资源回收利用“铜川模式”。

(四)重点领域改革进展情况

我市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坚持改革为民价值取向,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谋改革、建机制、补不足、强引领,推动各领域改革系统推进,营商环境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良好态势。

1.全面加快重点领域改革。坚持把试点探索作为深化改革的重要抓手,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党代表任期制为全国提供铜川样板,参加了中组部组织的《党代表任期制条例》修订工作,多项工作探索成果被《条例》吸收。宜君普惠金融试点产生全国影响,入选全省优秀改革案例,被世界银行列为普惠金融全球倡议(FIGI)试点。2019年,重点改革全面完成,359个村完成“三变”改革,有经营性收入村达280个,占到77.99%。黄堡镇新村、阿庄镇阿庄村列入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组建能源集团公司和物产集团公司,市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市开发投资公司取得AA信用评级。国有企业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维修改造工作稳妥有序开展。市县两级机构改革总体完成,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全部到位。

2.持续优化提升营商环境。“放管服”改革全面深化,颗粒化推进《铜川市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五大专项行动方案》,公布94条利企便民政策清单和104张政策落地服务流程图,全面取消银行账户许可,企业开办和简易注销分别在3个和2个工作日内办结,并实现“零费用”。企业水电气暖报装实现电子缴费网上支付“全覆盖”。不动产登记业务办理实行容缺受理、延时办理和产权证书快递送达服务。“中介超市”上线运行,“一网通办”网上可办率达到81.88%,最多跑一次事项达到1455项。累计为企业减免税费9.38亿元。2019年,我市入选“中国(区域)最具投资营商价值城市”。

三、“三大攻坚战”推进情况

(一)积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严厉打击非法集资、金融诈骗。建立市县镇村四级联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扎实开展各类专项行动,通过“大数据”分析运用,对全市涉危企业全面摸排、全力查处。通过控制项目规模、减少支出、处置资产、引入社会资本等方式健全偿债机制,确保政府债务规模控制在安全范围。累计化解政府隐性债务15.02亿元,市本级退出债务风险预警地区名单;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降至1.21%。

(二)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重要的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连续多年在全市党员干部中开展了“冲在一线、干在实处,帮贫解困促发展”行动。深入开展脱贫攻坚“攻城、拔寨、清零”三大行动,累计实施农业产业项目601个,建成社区工厂50个、村级光伏电站150个。易地扶贫搬迁入住率、旧宅基地腾退率均达100%,23个贫困村退出,2200户5765人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62%,耀州区(含新区)、印台区脱贫摘帽,宜君县、王益区脱贫成果有效提升,全市整体脱贫目标顺利实现。

(三)扎实推进污染防治。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青山四场保卫战,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连续多年位居关中前列。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和“水十条”,持续用力推进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达标率达到98%以上。我市入选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试点城市、省级节水型城市。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作获国家考核优秀格次。宜君县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称号,印台区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王益区荣获“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区”。

四、存在问题

铜川发展仍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各领域不同程度存在。

(一)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依然突出。经济转型发展较慢,发展质量不高,煤电铝水泥等传统产业分量大、转型慢,装备制造、中医药、文化旅游等产业周期长、见效慢,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不足和人才资源的短板制约,科技创新驱动力不足,新经济突破压力大。

(二)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较弱。全市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增长缓慢,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差距较大。2019年铜川市研究与开发支出占GDP比重0.45%,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较低,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足。

(三)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还有不少短板。老城区供气、供水、排水等市政公用基础设施老化严重,新区基础设施配套相对欠缺,城市管理水平与城市发展建设步伐和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还有一定差距。在文化教育、医疗健康、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等领域仍有群众不满意的地方。

(四)城市开放度不高,发展外向度较低。本土企业竞争力不强,企业“走出去”缺乏参与热情。外贸企业发展制约因素多,政策洼地效应不明显,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外贸发展培育和激励机制还不健全,利好政策还有待完善。

五、“十四五”规划实施基本思路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结合我市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的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聚焦追赶超越定位和“五个扎实”要求,践行“五项要求”,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和关中平原城市群大格局,积极融入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大力发展“三个经济”。大力实施新动能壮大、文化旅游融合、乡村振兴发展、环境生态提升、基础设施跨越、营商环境优化、城市扩容提质、民生共建共享、人才招引培育、基层党建领航十大工程,加快建成西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城市,建设成为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城市,奋力推动新时代铜川各项工作取得新气象新作为。

(一)紧扣经济现代化建设第一要务,构建三次产业融合联动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加突出首位产业培育,立足“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和紧邻西安国家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在承接、中转、配套上下功夫,布局实施航天科技、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制造、先进陶瓷、生物医药、文化旅游体育等产业集群,着力打造西安向北辐射和陕北能源经济南下的重要经济通道和渭北区域产业中心城市。一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贯彻“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二是以转型升级为路径,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三是以融入大西安都市圈为方向,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四是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二)着力推进科技、开放、制度三大创新,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现实生产力和生活文明现代化为目标的科技创新体系;以“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关中平原城市群、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为依托,以便利化和互利共赢为纽带,加快建设区域交通、商贸、教育、医疗、文化中心,加快形成对内对外开放格局;增加制度有效供给,畅通国民经济发展循环,使供需关系在更高水平上趋于动态平衡。一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二是加快开放发展步伐,打造合作共享高地;三是加大经济放活力度,打造全省最优营商环境。

(三)筑牢城镇、设施、生态三大基础,增强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支撑力。抓牢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补短板政策机遇,继续加强铁路、公路、航空、水利、电网、信息等建设,加快建设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快实施生态环境修复与治理工程,构建绿色发展经济体系,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一是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二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内外联通保障水平;三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市。

(四)紧扣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幸福根本目的,构建全生命健康周期与创业就业事业链融合的社会服务保障体系。不断加强社会民生事业投入力度,推动从补齐基础公共服务短板向扩大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转变,从保障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向提升总体公共服务水平转变,不断增进铜川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是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二是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扩大非基本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四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五)坚决扛起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着力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把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落实到党的建设的全过程,强化作风引领,塑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把全面从严治党与战疫情、促发展、保稳定结合起来,着力提高党的建设的政治性、时代性、针对性,坚持使命引领和问题导向相结合,用严明的纪律管党治党,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筑牢防线、守住底线、不越红线。一是加强党性锤炼,坚定理想信念;二是建强基层组织,激励担当实干;三是正风肃纪反腐,净化政治生态。

六、转型发展典型经验

(一)新旧两手抓,是稳步推进产业转型的有效措施。坚持抓项目就是抓发展,始终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发展第一要务。按照传统产业循环化改造的思路,主动化解过剩产能,淘汰煤炭产能1058万吨,关闭煤矿数量和退出产能均占到全省三分之一。不断壮大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实现煤电铝联产联营,被命名为“中国循环经济十佳绿色发展城市”,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被确定为全国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新材料、医药制造等接续产业发展加快,入选全国光伏发电技术领跑基地。创新开启了“数字经济+飞地经济”的新模式,数字产业体系初步形成,2019年线上交易额突破100亿元。积极响应国家军民融合号召,启动建设中国(铜川)商业航天城。照金香山、药王山、玉华宫、陈炉古镇等重点景区全面提升,红色游、康养游、乡村游等多点开花。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周陵现代农业科技园区被列入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各级现代农业园区达到51个。

(二)持续优环境,是持续推进城市转型的重要途径。坚持强基础、优环境、拓功能,推进城市转型大步走。南市区集中供热工程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多赢。全面推进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促进生态系统修复,重现了“溪山行旅”盛景,朱鹮等珍稀鸟类在铜繁衍生息,森林覆盖率达到46.5%,绿色铜川被誉为创造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又一个奇迹。坚持产城融合推进新型城镇化,照金、董家河、黄堡、陈炉、彭镇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镇,照金还被评为中国特色小镇,全市城镇化率达66.07%。城市净化绿化亮化美化齐推进,加快老城区城市基础设施改造、新城区建筑外立面改造,成功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省级文明城市,连续五年成为陕西最宜居城市之一。

(三)大力惠民生,是加快推进社会转型的主要目标。坚持高标准落实“两个80%”政策,办好民生实事,推进社会转型同步走。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民生“一号工程”,市县乡村齐上阵,产业、住房、就业、社会保障等系统抓,耀州区道东村“八星励志”促脱贫、宜君县农村普惠金融综合发展模式、创新设立的“宜馨超市”等好做法在全国或全省推广,宜君县已实现脱贫摘帽。保障性安居工程解决了采煤沉陷区居民住房困难。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一站式”即时结算,全国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被确定为全国第一批医养结合试点单位。在全省率先实现十三年免费教育,扎实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连续两年入选“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四)创新谋保障,是聚力推进体制转型的关键所在。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充分发挥工作易覆盖优势,在经济、社会、文化、民生、党的建设等多领域开展了改革试点,着力推进体制机制转型稳健走。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工作在全国绩效考核中实现三连优;全国农村普惠金融综合示范区试点工作得到中央改革办肯定,22条经验在陕西全省推广,世界银行将宜君县纳入普惠金融全球倡议(FIGI)中国项目试点;在全省率先建成了市县乡村四级便民服务中心,探索建立了“网上群众工作部”;持续推进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企业开办用时不超过1.5个工作日,率先推行公章刻制政府买单,169个涉税事项实现全程网上缴税,发展力量不断凝聚,市场主体实现倍增。探索推进党建工作绩效第三方评估,建立党外评估党内的新模式,推行了党代表提案制,党代表任期制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网络编辑:综合规划科
信息审核:办公室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