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投资结构变化看我市产业转型发展

来源:投资科 发布时间:2019-12-25 10:02

“十三五”以来,我市以建成西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城市为目标,抢抓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机遇,紧紧围绕六大产业集群、五大区域中心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持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投资紧贴稳增长、调结构、补短板、惠民生的实际需求,积极培育发展新动能,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结构持续优化,对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固定资产投资发展现状

(一)投资增速稳步增长。“十三五”以来,面对高质量发展要求和转型发展倒逼的变化,全市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积极推进投资结构优化调整,狠抓招商引资,大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稳步增长。2016年、2017年、2018年分别增长10.2%、12.5%、13.8%,为促进全市经济的健康发展、城市综合实力的提升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投资结构持续优化。“十三五”以来,我市深入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同时不断加大社会事业、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等服务业投入,三次产业投资结构不断调整,三次产业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由2015年7.1:35.6:57.3   调整为2018年的9.5:23.7:66.8,呈现一产投资占比稳定,二产逐步降低,三产持续提高的态势。相对应的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7:59.3:33.7调整为2018年的7.5:43.2:49.3。可以看出,产业结构变化与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变化趋势高度一致,投资对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加强。

(三)有效投资带动高质量发展。“十三五”以来,全市始终紧抓工业这条主线,出台工业“铜十条”及四个配套文件,开展“双百双千”活动,精心梳理出六大产业集群和十大企业集团,进一步明确了工业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向,加快具有强劲竞争力的高端铝型材、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投入步伐,制造业投资在工业投资的比重逐年提高。2018年制造业投资增速8%,制造业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由2015年的65.7%上升至2018年度的75.7%,提高了10个百分点。高新产业快速发展,我市紧抓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机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不断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2018年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同比增长21.3%,R&D投入强度达到0.45%,较2015年提高0.35个百分点。申报发明专利59件,技术合同成交总额2.25亿元。中国(铜川)商业航天城、澳威激光、大数据产业园等大型优质项目的加入为我市带来新的产业集群发展,2018年高新产业投资增速30.6%,有力促进了我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四)民生投资步伐加快。“十三五”以来,全市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加大公共财政对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等民生工程的投入力度,规划新建改扩建95所中小学校、幼儿园,裕丰园、锦绣园、铜煤等小区建成入住,铜川中医院、铜川市医院建成投运,全民健身馆、铜川大剧院、博物馆、体育馆、工人文化宫等项目建成或基本建成,2018年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投资增速25.3%。西延高速铜川段、华夏南道、华原西道、开元路建成通车,城市道路改造提升、城市亮化美化、城市景观改造等工程加快推进,铜川植物园、书画公园等项目建成,运动公园改造完成,城市综合水平不断提升,2018年全市基础设施投资增速11.7%。大量的民生投入让我市居民生活条件大为改善,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五)民间投资活力不断增强。“十三五”以来,我市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省、市一系列关于促进民间投资增长的相关政策措施,相继出台了《关于支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意见》等文件,进一步放宽准入条件,全市民间投资整体呈现出总量扩大、增长较快、占比提高的良好态势。全市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由2015年的19.1%提高到2018年56.2%,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由2016年的41.1%提升到2018年的42.2%。

(六)重点项目空间布局更加优化。“十三五”以来,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耀州窑文化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市级四大产业园区集聚效应凸显,产业定位更加清晰,园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承载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吸引了许多大项目、大企业往入园发展,入园规上企业已达86户,有力促进了全市产业布局调整和区域的协调发展。美鑫一揽子项目、达美轮毂、特必克摩擦片、文达汽车零部件、陕建工、陕果、澳威激光、耀瓷小镇项目、兴盛德药业、天一秦昆、千禾制药等一批带动强的项目加快建设或建成投运,有效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市以促投资拉动经济发展,通过不断优化投资结构,培育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投资在整个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需引起重视。

(一)投资总量差距不断拉大。我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量虽然保持平稳增长,但投资适度增长的基础尚不够稳固,总量规模处于偏小状态,与全省及周边地区相比较,投资总体规模的差距不断被拉大,“十三五”以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均处于全省倒数。

(二)工业投资占比逐年下降。全市工业投资虽然呈稳步增长态势,但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逐年下降,2016-2018年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分别为33.6%、25.8%、23.7%。工业项目推进相对缓慢,工业投资规模偏小、新建大项目不多等问题日益凸现。工业投资的低迷从总量上制约了工业规模的扩张潜力,将一定程度影响我市经济发展后劲。

(三)第三产业投资结构有待优化。近年来我市第三产业投资总量虽有一定增长,比重有所提高,但从内部结构看,投资多集中于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建设,现代物流、金融、科技、文化、卫生、教育等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配套服务投入比重依然偏低。2018年全市房地产、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投资占第三产业的投资比重为61.25%;旅游餐饮、金融、租赁商务等服务业的投资占第三产业的投资比重为3.9%;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投资占第三产业的投资比重仅为11.2%。

(四)民间投资快速增长的基础不牢固。我市民间投资在最近一段时期虽然总体保持较快增长,但民营企业投资缺乏有力的金融支持,普遍存在融资能力较弱的现象,正规金融体系所提供的资金远远不能满足民营企业的现实需求。

三、对策建议

当前,我市正处于追赶超越转型发展的关键期,应紧抓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机遇,积极融入大西安都市圈,优化产业投资结构,提高投资经济效益,促进经济结构升级,使投资由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化。

(一)加速投资结构转型力度。要在进一步扩大有效投资规模的同时,以国家产业发展政策为指导,结合全市实际,稳定壮大一产、优化调整二产、增强发展三产,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要突出第一产业投资的战略地位,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的短板,加大对高效益示范农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相结合的种养殖农业等方面的投资,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重点实施新希望生猪产业化养殖、大北农生态养殖园区建设、陕西果业农资农业园等项目,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要加大工业结构调整力度,抓好产业集聚升级,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开工建设铜川数字经济产业园,加快聚集产业电商、呼叫中心、智能制造等产业;招引发展航空航天精尖装备与上下游配套产业,推动商业航天指挥展示中心、工程中心和航空航天科技产业园区建设;加快澳威光电子应用技术产业园、光电芯片制造产业园、天众一揽子项目建设,拉长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做大做强建筑及陶瓷产业,推动冀东万吨减量置换、尧柏新型环保建材产业园、天成新型保温材料、伟力凯恩装配式建筑等项目建设;探索发展农光互补模式,扩大黄芩、党参等适生道地中药材种植规模,推动中医药企业达产达效。要加大对新型服务业的投入力度,在不断加大对交通运输、餐饮商贸等传统服务业投资改造的基础上,以发展新型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加强对文化旅游、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投资力度。加快打造玉华宫、药王山、陈炉古镇等重点景区,积极探索“文化+旅游+体育”融合发展路径,加快做强旅游产业;加快推动“智慧金融·普惠铜川”、中农联·关中(铜川)农产品电商物流园等项目建设,加快发展金融商务、现代物流等产业,全面提升服务业的整体水平。

(二)加大带动作用强的重大项目储备力度。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指导目录,依托我市产业优势、区位优势、政策优势,重点把握现有企业产品技术、区域水资源、土地资源、交通运输、环境容量等现状水平,紧盯中省企业集团投资方向,进一步转化深化项目,拉长产业链。依托产业优势,围绕现有水泥企业,策划包装一批装配式建筑、功能型装饰装修材料及制品、气凝胶节能材料等建材项目。围绕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着眼陕汽、比亚迪等龙头企业,谋划一批零部件配套产业项目,拉长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以大数据和产业电商作为重点突破口,策划包装一批大数据服务、结算中心、数字金融、智慧物流、智慧城市等项目。深入挖掘“药王”文化内涵,策划包装中草药植物园、中药材物流园、健康产业园等项目。依托我市丰富历史文化资源优势,策划包装一批遗址展示和复原、历史文化展演、冰雪运动、生态文化、休闲娱乐、酒店餐饮、康养民宿、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等项目。依托我市紧邻西安的区位优势,策划以航空物流、航空服务等为重点的临空产业项目,积极争取宜君通用机场、照金货运机场建设。同时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出台的各项稳增长、调结构、补短板措施,要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资力度,实施一批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公园建设等项目。

(三)着力激活民间投资潜力。要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支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意见》,通过投资补助、基金注资、担保补贴、贷款贴息等方式,降低企业成本,增强民间投资的动力。要完善服务机制,形成重大项目企业从落户到投产的一条龙服务制度。进一步降低门槛,清理限制民间投资的政策法规,消除体制性障碍,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间。按照“非禁即入”原则,进一步放宽非公经济投资领域和准入条件,破除行业壁垒,支持非公企业和社会资本以PPP模式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信息传输等现代服务业领域。着力推动民间资本良好投资环境的塑造,保障民营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在市场主体地位上一视同仁,严查在市场交易、工程建设、宣传报道等方面歧视性行为,推动民间投资持续健康发展。要加强政府引导,在产业结构上,着力推动投资结构深度调整,加大力度引导民间投资向符合本市功能定位的产业进行投资。引导金融机构对民营经济简化信贷程序、降低信贷门槛、灵活信贷产品、提高信贷额度,进一步放宽对民间借贷、民间融资的限制,拓宽民间资本融资渠道。

(四)狠抓精准招商引资。要围绕产业发展目标和方向,加大走出去招商力度,坚持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作为招商的重要区域,瞄准资金雄厚、理念先进、技术领先的“国字号”企业和世界500强、中国500强、行业100强企业开展招商引资活动,提高招商项目的精准度、履约率和成功率,做足产业优势,补齐产业短板,提高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开展精准招商、全员招商活动,充分利用丝博会、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陕粤港澳经济合作活动周等平台,突出发挥好第三方机构在招商引资工作中的作用,积极采取委托中介招商、以商招商、会展招商等多种形式,针对性开展专题招商、定向招商。以园区、景区和县区为精准招商的重要载体,合理确定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形成布局优化、产业集聚、用地集约、主导产业特色鲜明的体系,加快建设服务于主导产业的投资策划、融资担保、企业孵化、人才培养等公共服务平台,推进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资源聚集。完善招商网络信息平台建设,利用文字、图像、影音等多种形式,宣传铜川、发布项目信息。围绕我市转型产业和基础服务业行业空白,整理出一批有投资前景的好项目,进行深度开发,实行招商项目审批直通车制度,超前做好招商项目落地实施的前期准备工作。

(五)积极畅通融资渠道。要紧扣引进外资、用好民资、聚合内资、争取中省投资四个重点,争取和推行多种融资方式,优化政银企对接机制,协调各区县、园区、景区自主开展开展政银企对接工作,确保政银企融资对接“出实招、接地气、有实效”;围绕“六大产业集群”发展,聚焦市级重点项目,引导各金融机构下沉服务重心,点对点对融资主体提供系统性金融服务。坚持以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为主,与产业结构调整、产业链延伸配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结合,不断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引导企业挖掘自身潜力,通过上市融资、发行债券、职工入股等途径,拓展资金渠道。突破融资瓶颈,推广多种融资担保方式,完善融资担保体系,逐步壮大政府性担保机构实力,建立风险补偿机制,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题。深化财政金融创新,鼓励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综合运用信托、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等金融产品,发挥财经发展基金和股权投资基金作用,深入做好市金服投资公司、市金服转贷公司签约项目落地工作,实现金融资本支持发展方式的多元化。规范发展民间融资,对P2P、网商银行等网络金融,进行正确引导规范发展。要努力争取中省政策性资金对我市重点项目的支撑扶持,确保政府投资及时足额到位,带动全市经济协调稳步发展。

网络编辑:投资科
信息审核:办公室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