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铜川市委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决定

来源:铜川市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19-04-19 09:00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推进改革开放,推动新时代铜川高质量发展,作出如下决定。

一、坚持政治引领,切实增强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行动自觉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发出了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宣言书、动员令。进入新时代、迈上新征程,必须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以永远在路上的坚定执着,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推动新时代铜川高质量发展。

1.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要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充分认识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大意义,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要论述,把“九个必须坚持”作为新时代继续推进铜川改革开放的根本遵循,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改革开放决策部署,对党中央确定的重大举措任务立说立行、迅速实施,对党中央的明确要求不等不靠、主动作为,找准推进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确保改革方向不偏、推进力度不减。

2.深学悟透高质量发展要求。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的基本特征。改革开放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永恒主题。经过长期努力,铜川发展站上了新起点,但仍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欠发达的基本市情并未根本改变,经济结构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创新引领、对外开放不充分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更加自觉地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紧扭住发展第一要务,更大力度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聚精会神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和统计体系落实,健全完善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绩效评价体系和政绩考核体系,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3.把高质量发展要求转化为追赶超越生动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提出的追赶超越和“五个扎实”要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陕西的精准指引,是推动新时代陕西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要务。铜川作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是打基础、利长远、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要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把追赶超越作为谋划工作的思想和行动基点,解放思想、看清短板、抢抓机遇,增强迎难而上的勇气,保持改革创新的锐气,提振担当作为的志气,积聚后来居上的底气,最大限度释放铜川追赶超越的动力和潜能。要把“五个扎实”作为推动工作的现实和必由路径,以开放促改革、促创新、促发展,加快追赶超越,转型升级发展。

二、贯彻新发展理念,在转型升级中推动高质量发展

4.总体要求。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聚焦追赶超越转型发展主题,践行“五个扎实”要求,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和关中平原城市群大格局,持续推进“五新”战略任务,大力发展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转思维、兴产业、强作风,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建成西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城市,推动新时代铜川高质量发展。

5.主要目标。到2022年,各领域改革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产业转型升级取得阶段性成果,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占GDP比重分别达到10%和40%。“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建设一流营商环境,科技对经济支撑引领作用更加凸显,国资国企改革走在全省前列,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力争达到55%。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更加完善,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城镇化率达到70%,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力争赶上全国平均水平。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青山、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取得重要进展,森林覆盖率达到48%以上。基本形成外向型经济发展格局,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外资外贸总量扩大、结构趋优,全市追赶超越转型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显著增强。

6.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扎实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实现农业优势产业提质增效突破发展,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优化调整农业产业布局,通过知名企业引领、大基地承载、大项目支撑、村集体经济组织联结、产业化联合体推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打造“生产基地生态循环、生产过程标准规范、产品绿色有机高端”的西部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示范区。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扎实开展垃圾污水处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等六大工程,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带动美丽乡村整体提升。

7.以转型升级为路径,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大力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优势产业提质增效和新兴产业赋能巨变。围绕传统优势产业升级,着力延长产业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推进“陕西制造、铜川配套”,在承接、中转、配套上下功夫,打造西安向北辐射的重要经济通道。不断培育新动能,布局实施数字经济、航天科技、航汽铝及高端装备制造、中医药、丝路陶瓷等产业集群,打造环保水泥、洁净煤化、油气资源、电力产业、装配式建筑等企业集团,力推工业经济向全链条、集群化、高质量大幅转变。

8.以融入大西安都市圈为方向,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实施《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加快融入大西安都市圈,积极推进设施相互融通,积极融入产业协同创新,着力打造特色文化名片,主动融入旅游共建共享、商贸物流储运协作配套,自觉践行生态协同保护

。以打造核心景区、医养产业、文化旅游业和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基地为抓手,培育形成文化旅游产业集群,推动全域旅游全景铜川建设。大力发展城市经济,加快形成以大西安为客源地、以铜川为目的地的生活圈、服务圈和商业圈。

9.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落实促进企业发挥创新主体作用的政策措施,综合运用财政、税收等政策工具,支持企业开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重大装备研发攻关,形成核心竞争力。部署产业创新链条,选择重点产业链,部署创新资源,驱动形成新产业。依托西安高校、科研院所、科教人才富集的优势,在能源建材、装备制造、食品医药、现代农业、健康养生等重点产业领域建立研发中心、科技专家工作室,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大力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推动形成多种形式创新创业孵化链条,鼓励社会资本利用闲置土地、厂房、楼宇等改造建设创业社区、微型企业孵化园、科技孵化器等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基地。支持和鼓励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知识产权资产评估等服务机构发展,推进发明专利、驰名商标及地理标志等知识产权在铜川开发转化。

10.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狠抓县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强化政策引导,提升要素保障,促进县域与发达省份共建产业转移示范区,推进产业聚集。以县城为重点打造区域性中小城市,规范特色小镇有序发展。持续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坚持老城区改造和主城区建设并举、硬件建设和城市管理并重,推进新耀一体化发展,加快宜君秀美山城建设。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促进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资源向农村倾斜,逐步建立健全全面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基本服务均等化。

11.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立解决突出环境问题长效机制。大力实施治污减霾,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推进系统治水,以岔口出市断面水质达标为重点,大力推进水污染防治,全面提升区域水环境质量,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强化科学治土,积极开展农用地土壤污染详查和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等工作,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精准系统治山,深刻吸取秦岭北麓违规建别墅的沉痛教训,积极推进青山保卫战。示范推动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和修复系统治理,建设美丽铜川。

12.促进发展成果普惠共享。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继续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努力解决城区学生入学难问题,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优质均衡发展,全力实施高中教育普及攻坚计划,改革创新职业教育。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完善城乡居民增收综合配套政策,统筹推进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优抚等福利和慈善事业健康发展。加快健康铜川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构建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健全完善分级诊疗、现代医院管理、药品供应保障和综合监管等基本制度,推动健康、养老、旅游、体育等行业深度融合。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高质量脱贫目标。完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壮大文化产业,加强文化品牌建设。探索实施“一窗受理”“就近办”等便民服务模式,加强公共服务平台管理,方便指引群众办事,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便利化。深化“平安铜川”建设,加快社会治理防控体系建设和“雪亮工程”建设,把平安建设作为维护群众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全面提升防震减灾能力,坚决防范和有效遏制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重大公共安全事故、重大环境事故,严防严管严控食品安全风险,大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工作格局。

三、持续深化改革,激发高质量发展动力

13.不断优化提升营商环境。深化地方机构改革,推进政府管理和服务模式创新,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实行市、区县行政权力、名称、类型、依据、编码相统一,严格执行“一枚印章审批”,缩短审批流程和审批时间,积极推行“只跑一次”“一网通办”等改革,以并联审批缩短时限,努力为企业提供便利化服务。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推进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和大数据开发利用,实现政务服务市县(区)联动。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推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持续巩固“多证合一”“证照分离”改革成果,最大限度利企便民。聚焦“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巩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降低全社会各类营商成本,加大基础设施等领域补短板力度。积极落实更大规模减税、更明显降费政策措施,方便企业获得水电气暖,减轻企业负担。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深入推进行业协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建立公开透明的市场规则和法治化营商环境,着力破除各类要素流动壁垒,在招投标、用地等方面对各类所有制企业和大中小企业一视同仁。

14.全面推进农业农村改革。继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办法,抓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因地制宜实施“三变”改革,积极探索产业带动、服务创收、资源开发、项目带动等集体经济模式,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深化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经营。推动县域经济扩规模、优结构、上水平,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体制保障。

15.加快推动国资国企改革。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和公平竞争原则,落实国资国企改革相关政策,加快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积极推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构建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完善国资监管机制,改组成立若干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加快实现从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推进市属企业市场化运营,做精主业,推动国有资本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

16.积极发展民营经济。认真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按照非禁即入、非禁即准要求,进一步放宽准入,拓展发展空间,降低民营企业要素、制度、税负成本,支持民营企业与大型国企开展协作。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积极创新政银企合作新模式和财政资金投入方式,实施上市公司“飞龙”计划,设立股权投资基金,发挥好产业基金作用,引领和推动实体经济由依靠银行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转变,鼓励和支持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大力推进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缓解融资难、担保难问题,鼓励民营企业参与PPP项目建设。支持民营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合建立研发平台,加强核心技术攻关,提升企业创新能力。营造法治化制度环境,加强各项产权保护,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创造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开展优秀民营企业家评选活动,支持企业探索创新,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17.稳步推进其他领域改革。深入推进人大工作制度创新,加强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深入推进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改革,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稳妥推进民主法制领域改革。创新文化发展体制改革,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深化文化事业管理创新,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推进文化与科技、教育、旅游、金融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就业、养老、住房、教育、医疗等社会民生领域体制改革。深化党的建设创新,扎实开展“讲政治、敢担当、改作风”专题教育,积极探索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发挥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视监督作用,实现市、区县、一级党和国家机关派驻机构全覆盖,推动反腐败工作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

四、全面扩大开放,增强高质量发展活力

18.提高招商引资质量。把招商引资作为常态工作,引进外资、用好民资、聚合内资、撬动央企省企投资,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招引资金雄厚、理念先进、技术领先的国企省企,招引领军企业、研发团队、产业领军人物。加大产权招商、股权招商、轻资产招商力度,吸引国内外科研机构和创新型企业在铜设立研发中心、地区总部和生产基地。认真筹划好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经贸推介活动以及陕粤港澳经济合作活动周、农高会等主题招商活动,招引一批高质量发展项目落户铜川。

19.大力发展“三个经济”。加快建设功能完善的枢纽经济,围绕集聚优势,以协同创新为抓手,建设数字经济、航天科技、航汽铝及高端装备制造、中医药、丝路陶瓷等产业集群,高质量建设现代产业枢纽;围绕内通外联,以综合交通建设为抓手,高水平建设现代交通枢纽;围绕布局区域中心,以信息技术创新为抓手,加快建设“一带一路”海外仓数字中心,高起点建设现代物流枢纽,打造关中协同创新发展的铜川板块。加快建设独具特色的门户经济,深度挖掘孙思邈中医药养生文化,大力发展医养产业,建设健康养生门户;重振“中国耀州瓷”品牌,着力打造丝路瓷都,建设陶瓷文化合作交流门户。建设互联互通的流动经济,加快发展以数字经济为引擎的流动经济新业态,推进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广泛应用,建设省级数字经济发展重点区;加快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步伐,构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加速新产业聚集,打造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创新服务区。

20.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提升利用外资总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创新利用外资方式,实现利用外资新突破;壮大对外贸易经营主体队伍,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出口产品,大力引进和发展加工贸易,推动跨境电子商务加快发展,夯实对外贸易基础;推动企业参与国际产能合作,加大优势产业和产品推介力度;积极构建多元化开放平台。加快水泥、煤炭、电力等能化企业域外转移步伐,内引外联,共享发展,打造国际产业合作示范园区;扎实实施铜川品牌服务业输出工程,线上分流,线下营销,实现孙思邈健康养生、家政服务、企业管理等品牌服务业标准化、系统化、产业化输出;不断扩大苹果、核桃、陶瓷、中药材等铜川产品出口规模,做大企业,做优品牌,着力构建“总部在铜川、基地在海外、营销在全球”的外贸格局。抢抓“一带一路”机遇,支持我市企业以合资、合作等方式在海外设立机构,开展对外投资和对外技术合作。

21.提升城市影响力。以文化传播为内核,以旅游体验为载体,以创建全国节能减排示范城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塑造西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城市新形象,建设药王故里、丝路瓷都、转型发展新铜川。把招商引资、对外合作作为形象传播的重要平台,优化营商环境、扩大对外合作、加大科技创新,在交流合作、互利共赢中提升铜川形象。抓住“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建立对外友好交流机制。加强与友好城市的交流合作,以文化为纽带,通过互动互访加深了解。借助经贸、文化、旅游交流平台,加大对外宣传推介力度,形成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交流格局。

五、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汇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把方向、管大局、定政策、促改革、保落实的能力和定力,不断凝聚促进高质量发展、奋力追赶超越的磅礴力量。

22.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全市各级党委要切实履行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领导责任,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担当起第一责任人职责,亲力亲为、靠前指挥。发挥全面深化改革领导机构职能作用,建立健全议事协调制度,完善重大事项领导牵头负责、部门落实的推进机制,加强政策统筹、方案统筹、进度统筹、力量统筹。建立市、区县协调联动机制,加快形成全市上下联动、协同推进、合力攻坚的工作格局。完善鼓励激励、能上能下、容错纠错机制,形成支持改革者、鼓励创造者、宽容失误者、鞭挞空谈者的良好氛围,引导党员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拼搏实干,在新时代展现新担当新作为。健全导向鲜明、约束有力的考核评价体系,完善改革督察制度,推动督查问责常态化、长效化,推动高质量发展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

23.大力弘扬改革开放精神。全市上下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把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根本共识,坚决破除城墙思维、守成惯性,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在兼收并蓄中博采众长,在借梯登高中不断超越。大力弘扬照金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低调务实不张扬,埋头苦干,出实招、干实事、重实效,一锤接着一锤敲、一棒接着一棒跑,保持攻坚克难、积极进取的奋斗姿态,以永远在路上的坚定执着,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改革创新展形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加强铜川形象的建构,打响“德润铜川?好人之城”品牌,讲好铜川故事,传播铜川声音。

24.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积极创新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体制机制和政策制度,注重培养使用各类拔尖人才和领军人才,招引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健全完善引进人才项目扶持、财税金融支持、住房保障、子女入学等政策。大力选拔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扎实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完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各方面人才顺畅流动的制度体系,引导各类人才积极投身新时代铜川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实践。

25.营造良好氛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健全社会参与机制,激发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支持基层大胆探索,开展多元化的实践探索。积极宣传创新发展的先进典型,及时总结推广基层创造的成功经验,积聚共识与合力,推动形成拥护、支持、参与改革开放的良好社会环境,促进各行各业向着高质量方向发展。

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坚定不移将改革开放推向深入,加快追赶超越转型发展,奋力谱写新时代铜川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网络编辑:综合规划科
信息审核:办公室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