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江苏省盐城市“十三五”对口帮扶陕西省铜川市扶贫协作规划的通知

来源:铜川市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17-08-25 11:12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工作部门、直属事业单位:

  《江苏省盐城市“十三五”对口帮扶陕西省铜川市扶贫协作规划》已经盐铜两市政府研究批准,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加强组织协调,认真贯彻执行。

  




铜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年8月22日            


江苏省盐城市“十三五”对口帮扶陕西省铜川市扶贫协作规划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根据2015年11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发〔2015〕34号)和2016年7月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等文件和会议精神要求,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全力帮助西部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同步建成小康社会。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办发〔2016〕69号)、国务院扶贫办《携手奔小康结对帮扶名单》和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入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的实施意见》(苏办发〔2016〕55号)明确,盐城市对口帮扶铜川市,东台市重点帮扶耀州区、大丰区重点帮扶宜君县。根据中、省相关文件要求,结合《铜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铜川市“十三五”扶贫攻坚规划》,为了实现铜川市提出的到2020年“确保全市所有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同步够格步入小康社会”的目标,指导盐城铜川两地扶贫协作对口帮扶工作,协助铜川市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特制定本规划。本规划与盐城市和铜川市相关规划衔接,规划期限为2017-2020年。

  一、现状分析
  (一)铜川市基本情况

  铜川地处陕西省中部、关中盆地和陕北高原的连接地带,距西安市区和咸阳国际机场60公里。铜川市辖耀州区、王益区、印台区、宜君县和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铜川新区,面积3882平方公里,人口86万。四个区县中耀州区、印台区、宜君县属于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区县。铜川文化底蕴深厚,境内名胜古迹众多,是“药王”孙思邈、唐代书法家柳公权等历史名人故里。1933年,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创建了西北第一个山区革命根据地--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已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和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铜川是国家卫生城市、中国循环经济十佳绿色发展城市,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宜居生态示范城市称号。2012年5月21日《2012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显示,在全国294个城市中,铜川排名第七。铜川因煤而兴,先矿后市,自然资源丰富,境内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品位高,是西北地区重要能源建材基地。

  “十二五”时期,铜川市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快车道,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9%,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6.8%,地方财政收入较“十一五”翻一番,年均增长10.9%,小康实现程度79%,五年提高了10.8个百分点。

  进入“十三五”以来,在宏观经济新常态下,铜川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作为资源转型发展城市,“三去一降一补”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繁重;全市经济总量相对较小,传统产业层次偏低,新兴产业未形成规模;农业基础设施差,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不强。

  (二)“十二五”铜川市扶贫成果与协作工作经验

  “十二五”期间,铜川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精神,以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为目标,以农村移民搬迁为突破口,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思路,以实施“一村一策、一户一法”方略为重点,认真实施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公共服务、生态环境、能力建设等工程,贫穷落后的面貌得到了很大改变,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农民收入稳步增长。按照省定标准,全市贫困人口由2010年底的13.45万人减少到2015年底的5.02万人,贫困发生率由31%下降到11%,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市平均增长速度。通过扶贫移民搬迁,以工代赈移民搬迁、地质灾害移民搬迁和工程建设类移民搬迁,移民搬迁成效明显,贫困群众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显著改善。按照产业项目支撑、信贷资金支持、基地龙头带动、配套服务跟进的思路,积极发展“短、平、快”相结合产业,有效增强了贫困户收入水平和自我发展能力。

  自1997年苏陕建立协作关系以来,两地共同合作,建立了沟通协调机制,高层多次互访交流,保证了苏陕扶贫协作项目建设,改善了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有力地促进了铜川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

  (三)铜川市扶贫工作面临形势、工作重点难点

  铜川市有国家级重点贫困县3个,占全市区县的60%;贫困村208个,占行政村总数的38%。2015年底全市省级扶贫标准下贫困人口有5.02万人,贫困发生率排在全省第5位。从贫困人口致贫因素看,铜川市因病致贫6757户、20164人,分别占铜川市贫困户、贫困人口39.7%、40.2%;因残致贫3364户、9666人,分别占铜川市贫困户、贫困人口19.8%、19.2%;因学致贫940户、3463人,分别占铜川市贫困户、贫困人口5.5%、6.9%;因灾致贫137户、431人,分别占铜川市贫困户、贫困人口0.8%、0.9%;缺技术致贫2018户、5989人,分别占铜川市贫困户、贫困人口11.9%、11.9%;缺劳动力致贫2172户、5518人,分别占铜川市贫困户、贫困人口12.8%、11.0%;缺资金致贫1113户、3530人,分别占铜川市贫困户、贫困人口6.5%、7.0%;此外还有其他因素致贫的贫困群众。

  目前铜川市扶贫攻坚面临的形势:贫困地区土地利用现状比较单一,耕地后备资源匮乏,土地利用效益水平不高。贫困群众主要居住在山大沟深、地处边远地区,交通极为不便;居住分散,住房大多为土窑洞等面积狭小、结构简陋、存在安全隐患,生产条件和人居环境较差;部分群众用水问题没有彻底解决,自然环境恶劣,地方病发病率高,因病返贫问题突出;教育、文化、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人才结构不合理,高层次和专业技术人才不足,吸引人才创业创新型平台建设相对滞后,与扶贫有关的项目开、竣工率低。

  铜川市“十三五”期间扶贫攻坚的重点与难点:一是贫困人口总体数量虽有减少,但基数依旧较大,必须施行广覆盖多层次的精准扶贫措施;二是未脱贫人口和家庭增收能力低,生产生活条件改善难度大,需进一步加大投入,着力推进产业发展和生活设施改善;三是到2020年确保全市5.02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耀州、宜君、印台三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的扶贫攻坚目标,时间紧、任务重,需实施倒逼机制,强化任务落实。

  (四)铜川市“十三五”扶贫攻坚目标、思路和举措

  铜川市“十三五”扶贫攻坚工作的主要目标:努力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和与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确保到2020年,全市现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同步够格步入小康社会。

  铜川市“十三五”扶贫的主要思路和举措:推进易地搬迁脱贫,大力发展产业脱贫,着力加强教育脱贫,加大转移就业脱贫,创新生态保护脱贫,实现健康教育脱贫,实施社会保障兜底脱贫。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进一步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的指导意见》和中办、国办《关于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指导意见》、江苏省《关于深入推进东西扶贫协作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要求,立足铜川所需、突出盐城元素,围绕“到2020年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以帮助提升铜川市自我发展能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核心,以产业发展、劳务协作、人才智力、助医助学、社会帮扶等领域为抓手,完善对口帮扶机制,创新精准扶贫模式,助力铜川市全面实现“十三五”脱贫攻坚目标。

  (二)基本原则

  精准聚焦、示范引领。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以帮助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和增强受援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为重点,发挥铜川市生态环境、特色资源等优势,安排一批具有带动性和示范性项目,帮助铜川市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实现精准脱贫。

  产业优先、智力促进。注重扶贫产业项目合作、技术指导和人才支持,以产业带就业,以发展促脱贫,加快从“输血”向“造血”转型。合理安排产业类项目和智力帮扶类项目比例,加强教育、医疗卫生、就业培训和人才交流开发上的帮扶力度,切断贫困代际传递。

  政府主导、社会主体。加强政府组织领导和协调服务,深化对口帮扶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对口帮扶工作积极性,突出社会力量在帮扶中的主体地位,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帮扶工作,形成共同帮扶合力。

  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发挥盐城人才、资金、技术、管理优势,尽盐城所能,以铜川市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和主要难点为切入点和着力点,拓展思路,务求实效,深化两地在产业、劳务、人才、教育、卫生等领域交流合作,促进优势互补、互惠共赢,实现共同发展。

  (三)工作对象与帮扶范围

  以铜川市耀州区、印台区和宜君县建档立卡208个贫困村、16550户贫困户和48997人贫困人口为对象(耀州区97个村、8320户、24941人,印台区50个村、4155户、12908人,宜君县61个村、4075户、11148人),盐城市负责总体统筹和重点帮扶印台区,东台市重点帮扶耀州区,大丰区重点帮扶宜君县。

  (四)帮扶目标

  总体目标:“十三五”时期,协助铜川市按照“五个一批”“六个精准”的总体要求,精准施策,确保到2020年铜川市现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帮助铜川市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具体目标:用4年时间,合力打造一批经得起检验的精品工程、民生工程和示范工程,助力铜川市有效提升扶贫开发“造血”功能,实现贫困人口收入、健康水平、受教育水平和综合素质显著提升,圆满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推进精准扶贫特色产业发展。“十三五”期间,累计实施贫困农户产业扶贫种养殖项目109个,带动三县区建档立卡贫困户10699户(占64.6%)、贫困人口32851人(占67.05%)脱贫,形成经济薄弱村“一村一品”产业特色,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促进建立贫困户稳定收入的产业基础,全面完成以贫困户增收脱贫为目标的扶贫协作任务。

  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帮助铜川市新建改建贫困村标准卫生室94个,占贫困村总量的45.2%,受惠贫困群众近2万人、占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1%;帮扶乡镇卫生院建设项目10个,受惠贫困群众1.5万余人、占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1%;支持扶贫移民搬迁区基础教育等助学项目9个,使550名贫困家庭学生接受义务教育,有效提升铜川县区基础教育水平;加强职业教育和劳动技能培训合作,通过劳务输出协作,扩大在铜川市面向贫困群众的用工招聘,提供就业岗位4000个,使有意愿到盐城市打工就业的贫困群众都获得帮助。

  加大人才智力支持力度。建立健全干部挂职交流、农村实用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机制,努力帮助铜川市提高人才队伍综合素质。到2020年,铜川赴盐城挂职干部及接受专业培训的人才总量达到200人,帮助铜川培训各类人才达到2000人次。培养50名农村致富带头人和返乡创业者,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三、主要任务
  (一)统筹兼顾,有效使用帮扶资金

  分级筹措,统筹使用。加强扶贫协作资金管理。由省、市两级财政分别筹措对口帮扶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由省级财政部门拨付对口帮扶省,与对口帮扶省市扶贫资金统筹使用。做好资金计划与项目计划衔接,确保项目需帮扶投资量不超过盐城市可用帮扶资金量、帮扶资金可足额保障盐城市帮扶项目。

  分类资助,动态调整。加强扶贫协作项目管理。扶贫协作项目分为资金补助项目和智力支持项目。资金补助项目,采取定额补助方式,主要面向贫困村贫困户直接提升收入的种养殖等扶贫产业项目和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领域设施的投入,由铜川市方面负责实施。智力支持项目,主要通过人才交流、职业技能培训、支医、支教等方式开展援建工作,资金主要用于铜川市人员赴盐培训补助和铜川市自身组织的培训补助。根据项目实施成效、实施条件和帮扶对象需要等因素,对项目进行适当动态调整,确保帮扶资金有效使用。

  (二)优化项目,产业扶贫精准到位

  合力推进产业共建工程,帮助铜川市建设一批能够有效解决贫困人口脱贫的产业项目,着力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贫困农户产业发展帮扶计划。按照对口地区产业扶贫规划要求,通过“市场化引导、产业化培育、科技化创新、规模化发展”和集中打造中心基地与分散扶持带动农户相结合的方式,实施“一村一品”,因地制宜在重点帮扶村选择一个产业作为扶贫产业,努力使其形成规模,最终成为贫困农户增收渠道。农户产业扶贫集中在生态畜牧业、干果、精品水果、中药材、花卉苗木、乡村旅游等利用当地特色资源的产业,实现贫困农户和地区“产业发展、生态改善、农民增收”的良性循环。

  农产品营销合作计划。实施“地产品牌推广项目”,互设地方特产专营店,积极开展两市电子商务线上合作,指导铜川市建设关中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物流基地。通过媒体宣传、展示展销活动、设立直销店、专营店或专柜等多种形式,扶持铜川市特色产品进一步开拓市场。

  (三)突出就业,深化盐铜劳务协作

  根据铜川市帮扶对象就业意愿和劳务输出需求,建立健全劳务培训输出合作对接机制,强化劳务输出对接管理,帮助贫困家庭提升就业技能,力争形成培训输出“帮扶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村、影响一片”的良好效果。

  技能培训帮扶计划。支持铜川市相关县区利用农闲时间,针对铜川市帮扶对象不同技能水平,开展机械维修、服装加工、建筑、餐饮、家政服务、保健护理、老年人家庭护理、护工、药膳、中医推拿、旅游服务、电焊和林果业种植等就业技能培训,实现技能和收入“双提高”。

  就业援助帮扶计划。指导铜川市加快劳务品牌创建和劳务基地建设,发展壮大劳务协会、劳务带头人和劳务经纪人队伍,建立市、县(区)、乡、村四级上下贯通的劳动用工信息网络及全市农村劳动力资源数据库,有效传输、发布各类用工信息,为贫困家庭农村劳动力提供精准服务。

  劳务对接帮扶计划。组织盐城企业到铜川举办联合招聘活动,协调盐城企业、劳动服务中介机构与铜川市建立长期对口用工协作关系。积极搭建劳务用工信息互通平台,建立两市企业用工需求信息平台,形成“政府+企业+学校”相结合的劳动力转移培训机制,紧密结合铜川市农村劳动力技能状况,采取政府搭桥、签订协议、企业订单、中介参与等办法,实现劳务输出地与输入地、输出工种与盐城企业用工需求的全面对接。

  致富带头人示范培训计划。帮助铜川市相关县区开展农村致富带头人为主要对象的示范培训项目,采取理论知识培训、实际操作训练、组织学员研讨和到盐城实地观摩等形式,开展机械加工类、种植养殖业、建筑类及餐饮服务类的创业培训和技能培训。

  返乡创业培训计划。支持铜川市相关县区开展针对贫困村有创业愿望和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农村返乡劳动力,以企业注册、税务登记、人员管理、资金管理、市场营销等创业知识培训为主要内容,采取模拟企业生产、交易、宣传、管理、财务等业务操作过程形式,根据培训对象的需求,分别开展GYB(产生你的企业想法)、SYB(创办你的企业)、IYB(改善你的企业)、EYB(扩大你的企业)、SIYB(创办和改善你的企业)等创业技能培训。

  职业教育帮扶计划。协助铜川市加强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通过开展专业师资培养、职教课程开设、联合招生办学、实习实训条件改善等结对帮扶工作,以“政府+企业+学校”为方向,探索建立扶贫协作职业教育帮扶新模式。鼓励盐城市职业院校、技工院校与铜川市中等职业学校开展面向贫困家庭的联合招生办学、“定单式”培养,合作培养一批铜川市所需各类实用性专业技术人才,接纳铜川市职校贫困家庭学生到盐城企业顶岗实习。

  (四)智力帮扶,促进人才培训交流

  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帮带与传承相结合,开展多层次智力帮扶合作,为铜川培养经济社会发展和扶贫开发所需的高层次管理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

  干部挂职互派计划。以扶贫开发、招商引资、电子商务等领域为重点,铜川市有计划选派一定数量干部到盐城市挂职锻炼,使干部进一步开阔视野,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建立盐城市委党校与铜川市委党校合作交流关系,有计划安排各级党委政府工作人员前往对方红色教育基地接受教育。

  专家赴铜计划。开展“盐城专家学者铜川行”活动,邀请盐城市汽车机械、城乡规划、旅游开发、农林科技等相关领域优秀人才来铜川开展帮扶工作,进行带教、技术指导、专业培训、高层论坛等活动。

  赴盐充电计划。加大对铜川市县区基础教育、医疗卫生领域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组织管理和专业人员到盐城培训充电,打造高素质专业技术人员,提升公共服务领域专业水平。

  远程培训计划。通过远程培训系统,开展电商、乡村旅游、农业技能、企业管理等领域的远程培训。以盐城市委党校、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等为重点平台,以农业科技、文创旅游、农业产业园区管理、招商引资、电子商务经营和中小企业管理为重点,帮助培养铜川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扶贫开发急缺人才。

  (五)助教助医,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针对铜川市贫困户因学、因病致贫原因,扎实推进教育和医疗卫生对口帮扶,瞄准铜川市公共服务关注焦点,帮助改善贫困群众教育医疗条件。

  学校结对帮扶计划。加强两市校际合作,推进“名校名师”结盟,盐城中学与铜川一中,东台中学与耀州中学结成联盟学校,开展校长研学、教师交流、教育科研、名师培养、课程教学等方面合作,深化结对区、县(市)教育交流。

  优秀校长培养计划。每年安排10名优秀青年校长和后备干部到盐城挂职学习,设计专门课程,针对性地培养适应当地教育特性的优秀管理人员。

  两地教师双提高计划。每年互派10名中小学、幼儿园优秀骨干教师,通过挂职、顶岗、研修等方式,达到了解学生、热爱教育、提高能力、服务事业的目的。

  智慧教育建设计划。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加快铜川市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探索远程互动教学,通过信息化管理平台应用推广、互动远程教学实践、远程互动教研活动、网上学习资源共享等现代化信息化手段,加速提高铜川市教育信息化水平和中小学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

  高职教育提升计划。推进两市高职院校协作发展,支持盐城市职业院校与铜川职业院校的合作交流关系,招生向铜川倾斜,通过重点学科共建、专业帮扶和联合办学等方式,推进两市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产教融合。

  医院结对帮扶计划。加强两地医疗管理、医疗技术、临床科研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每年接纳一批骨干医护人员到盐城市三甲医院进修、挂职。加强中医药合作帮扶,盐城市中医院与铜川孙思邈医院结成合作帮扶关系,共同开展医疗技术交流、人才培养及学术研究。发挥盐城市医疗卫生资源和铜川市中医药养生文化资源比较优势,共建中医药传承发展与休闲养生协同创新体系,帮助铜川壮大健康养生产业。

  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帮扶计划。加强对铜川市在农村开展“母亲健康工程”“免费孕前健康检查项目”、贫困区县35-64岁农村妇女“两癌”免费检查、新生儿听力和遗传代谢性疾病免费筛查等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技术指导,以技术培训、体系规划、实施指导等方式,推进其开展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体系建设。

  千里送医到铜计划。组织盐城医疗专家到铜川开展实地带教指导,实施医疗技术培训、手术示教和义诊活动,帮助建立重点学科,提升铜川市医疗服务能力。

  远程会诊平台建设计划。搭建远程会诊平台,构建结对医院及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建立远程会诊系统,推进结对医院远程病历讨论、远程继续教育和远程手术试教,促进盐城优质医疗资源与铜川有效对接。

  贫困村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计划。支持铜川市加快县级以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对示范性标准化农村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建设给予技术指导,提升农村医疗设施水平。

  (六)激发合力,形成社会帮扶机制

  建立起政府、市场和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协作格局,形成人人皆愿为、人人皆能为、人人皆可为的社会扶贫协作氛围。

  多元主体扶贫促进计划。拓展多元主体,建立社会扶贫协作常态化机制,动员盐城团市委、总工会、妇联、老龄委、工商联等各类团体和组织积极参与对口帮扶铜川工作,鼓励“银龄行动”等志愿活动,组织各类专业技能人才到铜川市提供智力服务,为铜川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为铜川重大发展战略、重大事项、重大工程提供决策咨询和援铜讲学活动。

  慈善捐助帮扶计划。通过盐城慈善总会等社会组织帮助实施中小学(幼儿园)教学设施设备改善等项目,着力改善铜川市教育教学条件。鼓励民间力量、公益组织参与教育和社会扶贫等服务事业。发挥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社会志愿者作用,把扶贫协作事业作为社会慈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各类慈善组织广泛开展扶贫济困活动。

  “义工助铜”帮扶计划。充分整合盐城市各类志愿服务资源,建立有效的结对和帮扶机制,以结对帮扶、社会帮扶、专项帮扶三种方式,进一步动员全市各级义工组织及个人、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爱心企业单位等参与对口帮扶协作行动,组织社会支教和扶贫志愿者帮助铜川贫困家庭学生完成学业。

  “名医牵贫村”帮扶计划。以盐城市、县医疗机构重点科室骨干医生为主体组建“名医牵贫村”医疗服务队,到铜川市经济薄弱和医疗条件较差的贫困村开展挂点联系帮扶工作,定期开展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及慢性病防治知识健康宣教活动,指导提升贫困地区医疗诊治水平。

  “镇企扶村”帮扶计划。以盐城市乡镇和企业为帮扶方,以铜川重点帮扶村为帮扶对象,动员市辖乡镇和企业参与扶助贫困村,协助铜川市积极改善老区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推动经济薄弱村经济发展和贫困户脱贫增收。

  扶贫协作公益品牌培育计划。建立健全两地社会扶贫动员、参与、协调、整合、激励和评估等机制,打造公益品牌,完善社会扶贫环境。在盐城扶贫开发合作信息网等相关媒体定期发布铜川扶贫协作信息,全面及时公开扶贫需求信息和社会捐赠信息,将资源、项目需求和对象等信息通过网络面向社会寻求合作,让愿意扶贫的能扶得着、捐得上,为扶贫做出贡献的能受到社会尊重。

  四、年度任务安排

  根据江苏省委省政府和盐城市委市政府要求,按照盐城市铜川市扶贫协作目标,2017年盐城市对口帮扶铜川市资金为1100万元(2018年及以后年度资金安排,若上一年度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率等于或高于8%,则以上年对口帮扶资金量为基数按8%递增;低于8%的,按照实际增长率递增;负增长的按上年对口帮扶资金量安排),同时增加2016年苏陕合作未使用的600万元。参照江苏省帮扶资金分配模式,盐城市对口帮扶资金依据铜川市三县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比例进行总体分配,即:2017年安排耀州区帮扶资金500万元,增加2016年度帮扶资金300万元;2017年分别安排宜君县、印台区帮扶资金300万元,各增加安排2016年资金150万元。

  (一)2017年任务安排

  着力构建帮扶体制机制,提高扶贫精准度和实效性。完成规划编制工作,落实对口帮扶单位和任务,派驻前方帮扶人员,实施项目对接和建设。年度帮扶资金规模1700万元,主要用于帮扶精准扶贫项目和任务。

  贫困户产业发展:计划投入帮扶资金971.6万元,占年度帮扶资金的57%,受益贫困户3079户、帮扶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492人。帮扶资金与中央、陕西省财政扶贫资金捆绑使用,主要用于三县区贫困户种植、养殖等产业发展项目,增加扶持强度,精准到村到户到项目,切实提高贫困农户脱贫增收能力。

  劳务协作:安排资金165万,占帮扶资金的9.7%,实施六项帮扶计划,支持铜川县区开展面向有就业能力和意愿外出务工贫困人员开展技能培训等帮扶计划。在盐城设立输出工作站,开展劳务用工对接和联合招聘,进行物流、家政、电子商务、旅游服务、电工等职业技能培训和岗前培训,促进贫困人口务工能力提升。

  人才智力帮扶:安排资金45万元,占帮扶资金的2.6%,实施三项计划。建立两地人才交流机制,组建盐城人才支援咨询团,举办高层论坛讲座,为铜川经济社会重大项目和工程提供决策咨询;安排铜川市干部和企业家、教师、医卫人员到盐城培训、交流学习;针对铜川中小企业开展远程管理培训计划,提升中小企业管理水平,促进铜川县区经济加快发展。

  助学助医:安排资金518.4万元,占帮扶资金的30.7%。以铜川市贫困村标准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建设为重点,对镇村医疗机构从医疗条件、医师培训和管理方面给予支持。加大扶贫搬迁地区幼儿园、中小学和教师培训的帮扶力度,帮助提升铜川基础教育水平。

  社会帮扶:构建社会帮扶信息网络,开展慈善帮扶重点项目,通过资金和物资募集方式,帮助铜川基础教育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增加图书资料和教学设备等。加强宣传推介,深化两地产业对接和互动。

  (二)2018年任务安排
  年度帮扶资金1180万元,继续针对精准扶贫任务和目标要求,加大投入力度,保证年度脱贫任务按期完成。

  贫困户产业发展:投入帮扶资金830万元,占年度帮扶资金的70.3%,受益贫困户2925户、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918人,与中央、省财政扶贫资金捆绑使用,继续加大对贫困户种植、养殖项目等产业项目扶持力度,保证帮扶对象增收,实现年度脱贫目标。

  劳务协作:安排资金165万,占年度帮扶资金的14%,实施六项帮扶计划,继续帮扶三县区推进劳务输出和技能培训,提升贫困人口就业能力。增加劳务输出针对性,在盐城和铜川开展岗前培训,建立良好沟通,广泛宣传到盐务工的脱贫成效。加大农村致富带头人和返乡创业培训,增加农村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

  人才智力帮扶:安排资金45万,占年度帮扶资金的3.8%,实施三项帮扶计划。以干部挂职交流为主线,促进两地人才多层次多领域交流;发挥盐城人才支援咨询团作用,积极为铜川经济社会重大项目和工程提供决策咨询服务,举办盐铜经济发展协作高层论坛。组织实施干部、企业家和专业人员到盐城充电培训,开展中小企业管理远程培训,帮助铜川县区中小企业提高管理水平。

  助学助医:安排资金140万元,占年度帮扶资金的11.9%,帮扶镇村医疗机构改善医疗条件,提高医疗水平;实施扶贫搬迁地区幼儿园、中小学教师培训和教学条件改善等项目。

  社会帮扶:推进慈善帮扶重点项目实施,加大面向铜川市基础教育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和医疗卫生水平的捐赠力度。扩大社会扶贫协作的广度和深度,组织专家学者、企业经营者和社会志愿者到铜川考察交流、洽谈合作,提升两地社会扶贫协作水平。

  (三)2019年任务安排

  年度帮扶资金1260万元,对前期帮扶资金和项目进行绩效评估,根据贫困人口变动和实施情况对项目适当调整,提高帮扶资金扶贫精准度。

  贫困户产业发展:安排资金910万元,占年度帮扶资金的72.2%,受益贫困户2272户、建档立卡人口7000人,持续支持林业、果业、中药材种植和生态养殖等产业项目,保证这些项目稳定发展,增加贫困户长期增收能力与水平。

  劳务协作:安排资金165万元,占年度帮扶资金的13.1%,巩固和延伸技能培训、就业援助和到盐劳务输出成果,扩大培训受众面,提高培训针对性和适用性,着力提高劳务输出人员的就业能力和收入水平。实施职业教育提升计划,帮助铜川市中高职学校职业教育水平,提高“两后”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力度。

  人才智力帮扶:安排资金45万元,占年度帮扶资金的3.6%,保持人才交流强度,提升人才交流深度和广度。安排盐城科技、园区管理、旅游等方面专家赴铜川,对相关项目和企业发展提供管理咨询服务;组织铜川县区优秀教师、医护人员到盐城学习交流。

  助学助医:安排资金140万元,占年度帮扶资金的11.1%,加大对基础教育和镇村医疗机构帮扶力度,提高镇村医疗机构诊疗水平,减少因病返贫因素;深化基础教育教师培训帮扶力度,帮助提高基础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社会帮扶:推进慈善帮扶重点项目实施,加大面向铜川市扶贫开发地区基础教育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和医疗卫生水平的捐赠力度。扩大社会扶贫协作的广度和深度,组织专家学者、企业经营者和社会志愿者到铜川考察交流。

  (四)2020年任务安排

  年度帮扶资金1340万元,围绕铜川市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针对脱贫人口返贫因素,适当调整帮扶对象和项目,进一步提高帮扶资金使用绩效。对前期项目进行持续帮扶,保证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

  贫困户产业发展:继续安排资金990万元,占年度帮扶资金的73.9%,受益贫困户2423户、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441人,着力增加苗木、特色果业、中药村种植和生态养殖等项目的持续发展,保证特色产业项目形成生产能力和增收实效。

  劳务协作:安排资金165万元,占年度帮扶资金的12.3%,建立和完善两地劳务协作长效机制,继续延伸和巩固技能培训、就业援助和到盐劳务输出成果,扩大培训受众面,提高培训针对性和适用性,着力提高劳务输出人员的就业能力和收入水平。

  人才智力帮扶:安排资金45万元,占年度帮扶资金的3.4%,继续开展人才专家咨询活动,注重提升咨询服务的精准性和实效性,有效激发铜川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

  助学助医:安排资金140万元,占年度帮扶资金的10.4%,深化开展优秀教师、医护人员培训,提升铜川市基础教育和基础医疗水平。

  社会帮扶:进一步调动社会慈善帮扶力量的积极性,继续推进慈善帮扶重点项目实施。深化开展面向贫困家庭学生志愿帮扶活动,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组织开展面向基础教育、社会福利机构等捐赠活动。

  五、保障措施
  (一)健全对口帮扶机制

  1.建立联席会议,落实领导互访制度。每年由两市党政领导率党政代表团赴对方对接商谈扶贫协作工作,共同召开扶贫协作联席会议,研究当年开展扶贫协作工作事宜。建立定期例会与不定期专题会议制度,加强重点难点问题的交流协商,形成解决问题的合力,增强对口帮扶精准性。

  2.细化目标任务,强化帮扶工作责任。要按照本规划,结合帮扶任务及对口县(市、区)和部门单位实际,制定年度工作实施计划,明确任务,落实责任主体,确保各项工作有效实施。市扶贫协作工作组是扶贫协作的实施主体,要加强对口帮扶项目的具体组织实施和帮扶资金使用管理的监督,主动与结对市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及时总结、提炼本市对口帮扶先进经验和事迹,反映和解决对口帮扶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结对区、县(市)要切实把对口帮扶工作放到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要经常过问,分管领导要具体抓落实,重大问题党政一把手要亲自协调解决。

  3.完善组织机构,构建对口帮扶体系。建立扶贫协作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统筹安排、组织实施扶贫协作工作。构建两地市直部门交流机制,共同提高帮扶的有效性;加强市级与区、县(市)的联动,完善多层次帮扶机制;建立对口帮扶考核制度,将区、县(市)和市直部门单位的对口帮扶工作列入市综合考评范围,确保扶贫协作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

  (二)强化责任监督考核

  1.推行项目责任制,强化项目资金管理。建立健全对口帮扶项目建设的责任机制和推进机制,明确援受双方项目实施单位和帮扶责任单位工作职责。推行项目责任制,健全项目资金监管机制,运用“制度+科技”等手段,加强帮扶项目的可行性论证、遴选、申报、立项、实施、验收、评估、后续发展等全过程管理,公开资金使用信息,实现项目实施的动态监管。完善竣工验收制度,加强决算审计,建立项目第三方绩效评估机制,确保帮扶项目的建设经得起社会和历史的检验。

  2.完善信息通报,加强规划检查评估。以项目质量为核心,建立项目进度一季一报告、一季一通报制度,严把项目规划预算关、项目前期工作关、项目监管关、项目验收关,规范项目资金拨付流程与手续,有效杜绝帮扶项目建设中的各类违法违纪问题。规范项目调整、变更手续,健全对口帮扶项目建设档案管理制度,加强项目的后续管理。建立健全规划评估监督机制,加强对规划和年度计划执行情况的跟踪检查与评估,充分发挥规划对对口帮扶工作的指导作用。

  (三)凝聚扶贫协作合力

  1.充分发动,营造全社会扶贫协作氛围。开展扶贫协作对口帮扶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发挥不同地区比较优势,实现互利共赢的重要平台。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加大扶贫协作对口帮扶工作重大意义的宣传力度,增强全社会参与扶贫协作对口帮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等社会力量以产业扶贫、志愿服务、扶贫捐赠等多种形式积极参与对口帮扶工作,鼓励各类志愿者赴铜川市开展帮困助学、结对共建、支教支医等志愿活动。

  2.树立典型,加大扶贫协作宣传力度。建立和完善舆论宣传统筹协调机制,结合对口帮扶工作重点和取得成效,突出精准扶贫主题,及时总结宣传扶贫协作对口帮扶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

网络编辑:综合规划科
信息审核:办公室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