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市“十三五”综合交通发展规划

来源:铜川市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16-08-30 10:53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节 规划背景

铜川市位于陕西省中部,处于关中平原向陕北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与延安、渭南、咸阳3个地市毗邻,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是关中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铜川市距离西安较近,其中北市区距离西安90公里,南市区距离西安65公里,新区距离西安咸阳国际航空港68公里,G65(W)西铜高速、G3511合凤高速、210国道和342国道等多条国道相联接,形成了以高速公路“两纵一横”和国道“一纵一横”为主骨架的公路运输通道。“十三五”期间,铜川市要抓住“一带一路”等重大国家战略实施带来的机遇,加快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为更好的把握机遇、提前谋划、加快发展,开展《铜川市“十三五”综合交通规划》编制工作。

第二节 规划范围与期限

规划范围:铜川市现辖3区1县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20个镇、1个乡、17个街道办事处、358个行政村、74个社区,面积3882平方公里;规划内容涵盖交通基础设施、公共客运服务、绿色低碳交通、智慧交通服务、安全应急保障、邮政基础设施六个方面。

规划期限:2016年—2020年。

第三节 规划依据

1、国家、省、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

2、“一带一路”战略;

3、《铜川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

4、《铜川市综合交通规划(2012-2030)》;

5、其他专项规划。

第二章 发展回顾与评价

第一节 发展成绩

“十二五”期间,铜川市紧紧抓住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历史机遇,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立足推进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四个交通”发展,积极适应新常态,呈现出规模总量快速增长、供给能力显著增强、运输结构不断优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的良好态势,日趋完善的路网格局正在形成。

(一)公路交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十二五”以来,我市共建成高速公路142公里,国省干线及县乡公路330公里,通村公路318公里,累计790公里,完成交通建设固定资产投资188.2亿元,是“十一五”的5.23倍。先后完成了延西高速西安至新区段、延西高速新区至何家坊段、半截沟联络线、包茂高速彭镇立交、合凤高速新区至照金段、店头至烈桥二级公路、耀州至旬邑二级公路和耀柳公路九里坡改建工程;210国道川口至耀州段、耀州至照金红色旅游公路两个项目主体基本建成。截止2015年底,全市公路总里程达4170.527公里,其中国道306.799公里、省道68.7公里、县乡道1461.01公里、(企业)专用路58.075公里、村道2275.947公里,公路密度107.43公里/百平方公里,高于全国(47.6公里/百平方公里)126个百分点,高于全省(82.6公里/百平方公里)30个百分点。乡镇、行政村通畅率分别达到100%、98.3%。

(二)铁路建设发展加速

铜川市境内铁路营业里程共177公里,其中:咸铜线27公里,梅七线(西安铁路局铜川车务段)70公里,地方铁路专用线(铜川矿务局矿区)80公里。

“十二五”期间,筹划的铁路项目主要有4条,分别是西安至铜川城际铁路、铜川新区至照金线、华能铜川照金电厂铁路专用线和美鑫西北耐物流园铁路专用线。其中,西安至铜川城际铁路项目前期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关中城市群城际铁路网规划》已获得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性文件,项目预可研、工可研、初步设计审批、土地预审、规划选址等工作也进展顺利,2015年9月西安—铜川线可行性研究已编制完成并上报中国铁路总公司进行审查,项目在铜川南市区—北市区境内的地质初勘工作现已全面完成,有关单位对项目沿线预留通道也已进行了严密布控。铜川新区至照金线项目正委托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编制完成了《新建铁路铜川新区至照金线方案研究》,并积极与省发展改革委沟通争取支持。华能铜川照金电厂铁路专用线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和文物调查报告已获得省水保局、省文物局批复。压覆矿产资源调查报告已获得省国土厅批复。可研报告鉴修版已通过华能陕西分公司内审。规划选址报告、环评报告已编制完成并上报省建设厅和省环保厅并已于10月14日和11月13日获得正式批复文件。美鑫西北耐物流园铁路专用线项目前期推进有序,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已获西安铁路局批复文件;西安铁路局正式同意原陕西西北耐火材料有限公司专用线更名为陕西美鑫西北耐物流有限责任公司专用线;项目建设期融资方案基本确定;环评等项目前置手续正按有关程序申报办理。2015年8月30日,项目一期稳评报告顺利通过。目前正在加快推进征地拆迁相关工作。

(三)城市交通环境得到改善

“十二五”以来,城乡道路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南市区路网日益完善。南市区管委会积极筹措资金,硬化乡村道路,极大的改善了南市区交通设施条件,实现了村村通、户户通油路(水泥路);北市区在道路改造和拥堵治理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新增公交线路7条,新增和更新车辆146辆,南北市区新增、更新新型站牌314个,新建新型候车亭93座,并对94个公交候车亭和154个公交站牌实施了LED亮化工程。建成公交智能管理平台,开通8198686服务热线电话。

(四)客货运输能力显著增强

投资1720万元,建成照金、红土三级客运站,全市三级以上汽车客运站达6个;投资1285万元,改造提升铜川、北关、咸丰和耀州区客运站;铜川市汽车一级货运站建设用地手续已通过审批。新增、更新出租车、公交车、班线客车1304辆。乡镇、行政村通班车率分别达到100%、97.23%。全市现有客车1960辆,其中班线客运车辆548辆,城市公交车331辆(85%为油气双燃料),出租汽车1081辆(91%为双燃料),客运线路186条,公交线路14条;货运汽车增加到11460辆,其中专用载货和危货汽车分别增加到602辆、843辆。据统计,2015年,完成客运周转量89667万人公里,货运周转量增加到662412万吨公里。

(五)平安交通建设不断深化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紧紧抓住“人、车、路、企、管”道路交通运输安全五要素,严格履行道路运输安全“三关一监督”职责,狠抓安全责任落实和关键环节与部位管控,所有客运车辆和危险货物运输车辆全部安装使用了卫星定位监控系统,封闭式车窗客运车辆安装了“一秒破窗逃生器”。督促道路客运经营者严格执行“84220”、0时至5时停运和山区三级以下公路夜间限行等安全管理规定。不断加强安全生产“三基”(落实基层责任、强化基础能力、提升基本素质)工作,基本完成了班线客运企业和危险货物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工作。扎实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打非治违、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大整治活动、“道路运输平安年活动”,“防坍塌、防坠落、反三违”、“平安工地”建设等活动。

加强危桥险路排查治理,对210国道黄堡桥、武家塬等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了治理,在342国道2处陡坡路段增加了紧急避险车道。开展了火灾应急逃生、危险货物运输事故救援和公路中断抢通等突发事件应急演练。

(六)智慧交通助推行业发展

“十二五”期间建成了市、区县两级道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客运包车管理系统、源头治超远程监控系统、城市公交数字监控平台;升级了市级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动态监控平台;道路旅客运输企业、出租汽车客运企业和危险货物运输企业分别建设了企业监控平台,逐步将GPS监控系统更换为北斗导航系统;升级了道路运输从业人员从业资格培训考试管理系统、驾驶员培训计时系统。

重视科技创新,完成公路建设科技攻关、创新项目10项,多项科研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填补了行业技术领域的空白,获得部、省、市级科学技术奖16项。其中《西部地区水泥混凝土路面建设关键技术研究》、《铜川地区农村公路低造价路面技术研究》分别荣获2012年省科学技术二、三等奖;《大跨径连续刚构桥箱梁温差效应、永存预应力及健康监测技术研究与应用》荣获2014年省科学技术二等奖;《斜向预应力无缝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研究》荣获2014年全国交通运输企业科技成果二等奖。2013年10月26日,中国公路学会养护与管理分会在铜川召开了《水泥混凝土路面新技术推广研讨会》,《斜向无粘结预应力无缝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研究》由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管理中心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 《垂直振动法二灰土稳定碎石设计施工技术规范》、《斜向预应力混凝土路面技术规范》、《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共振碎石化技术应用》三项研究成果均纳入陕西省地方标准,在全省推广应用。

(七)邮政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大幅提升

体制改革顺利实施。市邮政管理局于2012年正式成立,承担全市邮政行业监督管理的行政职能,接受陕西省邮政管理局和铜川市委、市政府的双重领导。2014年,原铜川市邮政局更名为陕西省邮政公司铜川市分公司。2015年,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改为总分公司一级法人体制,同年5月,陕西省邮政公司铜川市分公司更名为中国邮政集团公司铜川市分公司。铜川市邮政局耀州区局、宜君县局、五一路分局、城关分局分别更名为中国邮政集团公司铜川市耀州区分公司、中国邮政集团公司陕西省宜君县分公司、中国邮政集团公司铜川市五一路分公司、中国邮政集团公司铜川市城关分公司。

业务规模稳步增长。截止“十二五”末,全市邮政企业和规模以上快递服务企业业务总量完成7600万元,业务收入(不包括邮政储蓄银行直接营业收入)完成8350.87万元。“十二五”期间业务量和业务收入同口径比较年均增长10%以上。其中快递业务收入完成1974.73万元。邮政企业传统业务持续下滑,快递量收持续快速发展。全行业无重特大事故发生。

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截止2015年年底,全市共有市级邮政企业1家、区县级邮政企业5个和普遍服务支局所48个,总营业面积2025平方米,拥有各类邮运车辆57辆,村邮站和三农服务站81个。全市行政村间接通邮比例达100%,高于全国(98%)平均水平。全市共有民营快递企业17个品牌(直营8家,加盟9家),共有各类营业网点88个,品牌企业较年初增加3家,增幅20%。全市快递从业人员254人,快递营业面积3259平方米,营运车辆107辆,全市快递区县覆盖率达到100%,乡镇覆盖率达85.7%。

信息技术加快,营投网络化应用得到更新。分公司为全市所有投递网点配备了营投设备,并先后对系统进行了升级更新,进一步缩短了落地邮件的处理时间;对后台的监控功能也进行了强化,便于日常对邮件处理的监控督促,大大提升了营投指标。

第二节 存在问题

“十二五”期间综合交通建设成绩斐然,但从长远来看,交通供给能力与持续增长的交通需求、运输服务水平与人民群众的出行需求、资源要素条件与刚性的建设需求等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需要在“十三五”期间重点完善和解决。

(一)公路交通

区域内部及对外交通连接还不畅

市域内重要产业园区、旅游景点等与周边城市未建成有效的快速通道,尤其是东西方向的道路连接十分有限,部分对外连接道路(如陈炉古镇、惠塬工业园区的对外连接道路)等级低、路况差,制约了旅游业和工业园区的发展;个别高速公路(演池)连接道路等级低,出入不畅。

农村公路网建设急需加强

农村公路网等级偏低。四级公路2494.55公里,等外公路828.19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81%,低等级公路占比较大,等级结构不尽合理;部分农村公路还存在“断头路”,路网稳定性及连通度差,农民群众出行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农村公路养护费用标准低,路况下降严重,难以满足实际的生产需要,农村公路安保设施不全,超限超载治理难度大,也加重了这一状况。农村公路建设资金主要依靠中央政府补助,地方配套能力较弱,因此农村公路缺少稳定、充足的建设养护资金来源,建养资金缺口很大,发展面临沉重的资金压力。

道路运输发展水平需要提高

道路交通运输市场集约化、规模化不高。组织散、竞争力不强,造成货运经营成本大,货运站建设和交通物流发展缓慢;农村客运经营效益低,经营者的积极性不高。

(二)铁路交通

路网骨架不完整,投资渠道单一。铁路网规模、运营里程相对不足,覆盖面不广、路网骨架不完整、点线不配套的问题仍然存在,缺少与其他地市连接的客运通道,严重影响人员、物资的集散流通。铁路技术改造投入仍处于被动解决应急运输瓶颈问题的状态,且投资远小于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尽管在过去几年中进行了一些技术改造工程,但要实现铁路运输与经济建设协同发展,仍需进一步加快铁路建设步伐。

(三)安全和应急保障

安全生产责任不够明晰,安全生产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应急预案可操作性低,预案内容不完整,预案之间、上下级和各岗位之间衔接性差;应急演练资金相对短缺,部分应急救援演练无法保障,公众参与度低,演练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专业应急人员、应急设备配备不足,救援能力不强;随着极端灾害性天气增多,现有交通基础设施抗灾能力、保通抢通能力较为薄弱。

(四)邮政基础设施

业务需求萎缩,服务水平不高

邮政服务需求有较明显的下降,运营成本普遍过高,传统业务出现负增长。邮政服务网点设施陈旧,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用邮需求。各新建、扩建小区对邮政设施规划不足。

快件最后一公里投递难的问题突出

一是在城区车辆停车难、倒车难、进小区难;二是在农村地区,业务规模小、距离远、收揽快件客户分散,快递投递成本大。

第三章 阶段特征与发展形势

第一节 阶段特征

(一)运输需求总量增速放缓,结构加速调整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交通运输业作为基础性、服务性行业,与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耦合性。基于宏观经济及重点关联产业的走势分析,新常态下运输总产出稳中趋缓、运输结构加快调整,交通投资“稳定器”作用进一步凸显,行业运行保持基本平稳。

(二)多层次、个性化运输服务需求进一步凸显

经济的发展使生活各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在高效、舒适、安全、信息化等方面也对交通运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技术设备先进适应、运输服务配套衔接的基础上,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范围广、目标多、效率高、服务好的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高端出行和高附加值运输需求将较快增长。

(三)基础设施建设仍是重要任务,但提质增效升级和       提升服务水平的要求更加迫切

经济起飞离不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助推,目前,基础设施网络的瓶颈制约因素仍未完全消除,经济快速发展和区域功能开发仍不能脱离交通设施重点工程的助推;另一方面,我们追求的发展是提高质量效益、推进转型升级、改善人民生活的发展,随着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区域不平衡、城乡不平衡的现状必须改变,在稳增长的同时,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工程势在必行。

(四)发展动力将更多依靠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

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要转变政府职能,破除制约交通运输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和深层次矛盾,才能充分调动起全行业创新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大胆试、自主改,提高交通运输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科技创新是推动交通运输转型升级的催化剂,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对交通运输出行模式将产生重大影响,要充分发挥信息化智能化在促进多方式衔接、一体化服务中的作用,使科技创新成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有力保障。

第二节 发展形势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收官阶段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节点期。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社会建设呈现新特征,社会发展保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交通运输发展由总体缓解向基本适应大跃升。在新常态下也呈现出新特点,运输生产增速减缓,高附加值运输需求快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高增速(尤其是铁路),交通运输仍有充足的发展动力。同时,各种风险逐步显现,资金、土地、资源、环境的刚性约束进一步增强,建设成本快速增长,资金筹措难度加大,企业债务风险增加,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交通运输要确定其在经济社会建设中的“先行官”地位和作用,实现“引领式”的发展模式,在尊重规律中顺势而为,适应新常态的新转变,抓住新常态的新机遇,加快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进一步加强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统筹多种运输方式、优化运输结构,提升交通运输一体化、集约化水平,保障交通运输系统安全、高效运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和保障。

(二)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掀起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潮,交通运输领域也迫切需要统筹谋划。“十三五”是大部制改革的第二个五年,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全面深化交通运输改革的意见》,释放交通运输发展活力,解放和发展交通运输生产力。当前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突出问题主要集中在体制机制方面,这也是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必须破解的难题。国家层面大交通管理工作机制尚未完全理顺,地方交通运输管理职能分割、衔接不顺等普遍存在,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困难重重。为加快形成“大交通”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积极主动推进地方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本区域内综合交通运输规划、建设、管理与服务,做好多种运输方式和多个部门的统筹协调,推进基础设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形成真正的综合交通网络。与此同时,完善交通运输现代市场体系,深化交通运输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现代运输服务体系和交通运输转型升级的体制机制,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开创“四个交通”新局面。

(三)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

陕西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新欧亚大陆桥重要枢纽,因“一带一路”倡议站在了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的前沿位置。“一带一路”倡议不只是两点相连,而是打造现代版的互联互通。互联互通应该是基础设施、制度规章、人员交流“三位”一体,其中,基础设施是基石,应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优先领域。根据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合作重点,未来国内的交通、能源、通信等行业均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尤其是我国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改善亟待加速,铜川是连接陕西南北的重要节点,同时作为关中城市群的重要城市,要依托城市群建设提高互联互通水平,加快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化建设,将“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带来的机遇不断放大、优化,促进铜川市社会经济繁荣发展。

(四)习总书记来陕来铜调研提出“追赶超越”新目标

2015年初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工作,对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所作的系统性、指导性讲话,既有新思维新论断,又有新论述新要求,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陕西各项工作的行动指南。总书记提出的“五个扎实”重要举措,明确要求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着力推动区域和城乡一体化、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建设等重点工作。贯彻习总书记来陕来铜视察重要讲话精神,积极争取中省对革命老区的支持力度,加强公路建设,实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是对铜川发展的巨大鼓舞和鞭策,是推动铜川发展的重大机遇。

(五)努力实现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

铜川市位居全省宜居城市第一,居民幸福指数全省第三,在真正实现由工业城市向绿色生态宜居城市的转型,探索出了具有铜川特色的转型新路。铜川市要实现经济强、文化兴、生态美的全国知名休闲养生城市的目标,创建绿色宜居城市,必须转变以单一的交通基础设施扩容为主要手段、拉动GDP增长为唯一目标的交通发展方式,要在综合交通规划及建设过程中切实贯彻绿色交通理念,做到多种交通方式合理分工、基础设施集约利用,优化网络、提升效率、降低排放,为产业转型、城乡统筹提供基础通道。

第三节 需求分析及预测

(一)需求分析

(1)人民日益增长的日常出行需求

“十三五”期间,铜川市的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机动车数量将持续增加。综合考虑各种运输方式的承载力,预计到2020年,客运总量将达到2619万人次。

铜川市处于连接全省南北的重要地理位置,过境旅客货物较多,公路、铁路运输压力巨大;随着西铜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跨区域出行也将增多。届时,将会产生更大的区内与跨区出行需求,迫切需要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以满足人们日常出行需要。

(2)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存在交通瓶颈

陕甘宁革命老区为中华民族解放和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牺牲和不可磨灭的贡献,必须加快老区振兴,深入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铜川市是陕甘宁革命老区重要组成部分,区位条件独特,通道作用突出,但铁路网密度和公路网等级均较低,快速通道较少,交通运输能力不足,物流成本高,制约着老区经济社会发展。

(3)关天经济区内通外联的需求

关天经济区是全国综合改革示范区,是西部及北方内陆地区的“开放开发龙头地区”,将进一步发展为先进制造业和以旅游、物流、金融、文化为主的现代服务业集中地;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又是国家确定的全国16个重点建设地区之一;经济区处于亚欧大陆桥中心,是承东启西、联接南北的战略要地,在全国区域经济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铜川市是关天经济区重要次核心城市,区位优势明显,必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布局合理、设施先进、畅通便捷、城乡共享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为加强经济区内部经济联系和扩大对外开放奠定坚实基础。

(4)工业园区发展的需求

围绕构建新型工业化体系,加大供给侧改革力度,利用先进技术,加快循环产业发展,着力培育潜力产业,增强园区的承载和引领作用,促进工业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向中高端迈进。强化园区聚集效应,以高效承载、产业聚集、支撑有力为目标,强化功能定位,创新管理模式,完善基础设施,推进与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合作,壮大产业集群,发挥引领效应,打造经济增长新高地。

各类园区的内疏外运需求巨大,全市交通物流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四级及等外公路比重大,货运站场、多式联运转运十分滞后。与货运需求相匹配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薄弱已经成为制约工业园区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此条件下,完善内疏外运道路网络,提升连通各园区的道路水平,显得十分必要。

(5)全域旅游发展的需求

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打造丝绸之路沿线重要旅游目的地;以“经营城市”理念为基础,以彰显“城市特色和形象”为总领,营造“在城市里欣赏风景,在风景里感知城市”的旅游氛围,坚持“深化公共服务体系,促进产业融合,加快转型升级”的原则,不断提高旅游吸引力和竞争力;以“发展全域旅游、建设全景铜川”为目标,构建“一心两轴四区多点”全域旅游新格局,带动经济社会深度转型。力争到2020年,建成1个5A级景区、3个4A级景区、10个3A级景区;全市接待游客达到2000万人次,年均增长10%以上,旅游总收入120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

可以预见,旅游区全面开放后,吸引游客数量将快速上升。据权威部门预测,2020年铜川旅游人次将达到2000万。激增的出游群体带来了巨大的交通压力,现阶段各旅游区与城区的连接道路等级较低、通行能力有限,难以承载日益增长的交通量。

(6)物流产业发展的需求

一段时期以来,铜川市的交通运输物流业保持较快增长,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交通运输支撑。根据铜川市客货运输近年发展规律及“十三五”期间公路、铁路基础设施的投资情况,综合考虑各种运输方式的承载力,预计2020年,货运总量达到6862万吨。但总体来看,交通物流业发展方式比较粗放,基础设施相对陈旧,信息平台建设滞后。按照铜川市产业发展规划,未来将建设一个综合物流基地、四个产业物流园和六个商贸物流配送中心,形成现代物流集聚区,提升物流产业化水平。物流产业的发展与道路网络建设有着密切的关联,完善道路网络、提升道路服务水平是发展物流业的基础和先决条件。要打破制约物流产业发展的瓶颈,必须加快物流园区道路和货运站场建设,加大投资,完善配套设施。

(二)需求预测

分析往年铜川市人口、社会经济、交通运输的发展趋势,把握铜川市综合交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预测“十三五”综合交通运输需求规模和运输结构变化趋势。

(1)人口预测

“十三五”期间,铜川市的城市化进程还将进一步加快,人口数量将小幅增加。根据铜川市2005年至2013年人口数量及其变化趋势,对铜川市人口总量进行预测,预计到2020年末,全市总人口将达到86.57万人,平均增长率约为0.002%,增长平缓。其中,非农业人口比例将达到70%,较2011年增长10.4%。

(2)经济预测

根据铜川市2005年至2014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及变化趋势、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等对铜川市国民生产总值进行预测,预计到2020年末,全市国民生产总值将达到561.94亿元,年平均增长率约为14.9%。

(3)运输需求预测

在铜川市人口规模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驱动下,“十三五”期间铜川市客货运输仍将保持快速增长趋势。根据铜川市客货运输近年发展规律特征及“十三五”期间公路、铁路基础设施的投资情况,综合考虑各种运输方式的承载力,对客货运输及运输结构进行预测。

预计到2020年末,铜川市客运总量将达到2518万人次,较2015年增长34%;货运总量预计达到6862万吨,较2015年增长36%。

第四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认真落实“五个扎实”的新要求,准确把握新常态,主动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早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以深度转型与追赶超越为主线,立足推进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四个交通”发展,充分把握“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和深化交通运输改革带来的机遇,积极对接、主动融入中、省重大发展战略,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方便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为目标,分析社会经济、交通运输的发展趋势,以城市空间发展格局为基础,完善路网,强化农村公路建养管理,积极推进铁路建设,推进城市空间结构外延,优先建设综合枢纽,坚持“公交优先”的发展理念,积极探索交通发展的新思路,建成铁路网有效承运,公路网衔接顺畅,市内公交系统完备,综合枢纽高效周转,邮政流通稳步发展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第二节 基本原则

根据经济社会对铜川市“十三五”综合交通发展的总体要求,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规划为依据,通过分析社会经济、交通运输的发展趋势,研究提出“十三五”综合交通发展的主要原则。

稳中求进,适度超前。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努力实现基础设施能力适度超前配置,大力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为铜川市新型城镇化发展、区域发展、产业发展等重大战略实施提供交通运输保障,全面提升交通运输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和先行引导作用。

服务为本,提质增效。把建设人民群众满意的交通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交通运输行业的服务属性,着力提升交通运输服务水平,努力实现“人便于行、货畅其流”。把提质增效升级作为发展的衡量标准,切实处理好发展速度、质量、效益的关系,以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引领交通运输现代化发展,努力推动行业转型升级。

统筹兼顾,协调融合。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在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过程中,统筹各种运输发展方式,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统筹建设、养护、运输、管理,促进交通运输全面发展;统筹区域、城乡交通运输协调发展,推进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实现交通运输的民生普惠。

绿色环保,安全发展。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要求,从生态文明建设出发,把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和节约集约利用资源落实到交通运输各环节,努力实现交通运输绿色发展。把安全保障作为前提,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理念,按照“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全面提高交通运输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应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

深化改革,创新驱动。把改革创新作为强大动力全面深化交通运输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增强交通运输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政策创新、管理创新,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交通运输资源的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进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立足铜川综合交通发展的实际,以财政资金、融资能力和土地资源等资源供给为约束条件,合理制定“十三五”期间发展目标与规模。

第三节 发展目标及具体指标

(一)总体目标

“十三五”期间,铜川市交通运输工作坚持服务“转型铜川、美丽铜川、健康铜川、富裕铜川”建设大局,积极适应新常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四个交通”发展,进一步加强公路网和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基本形成以高速公路“两纵一横”、国道“一纵一横”为主骨架、省道“两纵三横”为次骨架的“五纵五横” 路网格局,全面提升综合交通运输的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着力实施“11886”战略,建成渭北地区区域性交通枢纽,五年投资100亿元,新改建公路802公里(高速公路37公里,国省干线275公里,农村公路490公里),实施“八大工程”(综合交通创建工程、公路发展攻坚工程、铁路建设延伸工程、水运发展突破工程、邮政发展覆盖工程、运输服务提升工程、智慧绿色引领工程、行业管理增效工程),实现“六通目标”(区县通高速公路、乡镇通油路、重点镇通二级公路、村村通沥青(水泥)路、村村通班车和村村通邮)。积极促进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全面提升综合交通运输的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建成城乡一体、多种交通方式无缝衔接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二)具体指标

基础设施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公路:规划和储备项目拟投资166.2亿元新改建1809.3公里。其中规划项目投资102.5亿元新改建801.7公里;储备项目投资63.7亿元新改建1007.6公里。预计“十三五”末,公路总里程达到4230公里。铁路:加快发展轨道交通,建成西安-铜川-延安城际高铁铜川段,规划建设全市旅游观光小火车、华能铜川照金电厂铁路运煤专线和美鑫西北耐物流园铁路专线,完善铁路网结构。公共交通:公交车辆总数达到450辆,实现万人拥有公交车9.5标台,运营线路总数增加到21条。

综合交通枢纽布局逐步优化。拟规划投资3.56亿元,新建交通枢纽7个(客运站4个、货运站1个、物流园区1个和码头1个),客货运场站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拟规划投资2.78亿元,进行车辆清洁能源改造,发展气电混合新能源公交车100辆、班线客车200辆、出租车50辆、LNG货运车辆300辆,出租车和公交车100%完成清洁能源改造;积极推广废旧材料再生利用、温拌沥青、耐久性路面、公路排水农田灌溉结合利用等先进技术,实施公路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强客货运站光伏发电和新能源配套设施建设。

智慧交通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加快推进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建立健全道路运输信息化基础保障体系,促进信息资源开发和整合。升级道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建成一体化的道路运输行业数据管理平台;建设交通“一卡通”系统、客运联网售票系统、物流公共服务平台系统、公交电子显示牌系统。

安全应急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基本完成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县道、乡道和重要村道安全隐患治理,实现我市公路交通安全基础设施面貌明显改善、安全防护水平显著提高、公路交通安全综合治理能力全面提升。进一步强化资金保障能力,收费公路生命安全防护工程资金从通行费中列支;普通国省干线公路生命安全防护工程通过现有资金渠道予以保障;农村公路生命安全防护工程由中央车购税补助和市县自筹组成。完善安全生产体制机制,夯实安全生产领导责任、监管责任和主体责任。继续加强安全生产“三基”、“三化”和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加强安全生产管控,组织多项安全生产活动。深化突发事件应急建设,建立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邮政服务水平进一步改善。到2020年,邮政业业务总量突破1亿元。业务收入突破1.4亿元,年均增长率均达到13%以上。其中:快递业务量突破400万件,年均增长25%,快递业务收入突破4500万元,年均增长率达到25%。

行政村直接通邮比例基本达到100%;快递服务营业网点总数达到200个,重点快递企业县城网点覆盖率达到100%,重点快递企业乡镇网点覆盖率达到100%。

第五章 主要任务

第一节 完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

(一)完善公路网主骨架

重点完善以高速公路“两纵一横”和国道“一纵一横”为主骨架和省道“两纵三横”为次骨架的路网建设,最终形成“五纵五横”的路网格局。

(1)推进高速公路及连接线建设

拟投资66.55亿元,建设高速公路及连接线126公里。其中,规划项目拟投资31.45亿元,新建合凤高速铜川东线演池至白水段,全长37公里,计划2017年开工,2019年建成;储备项目拟投资35.1亿元,建设高速公路连接线11条,共89公里。

(2)重点加强国省道建设

“十三五”以加快城市过境、瓶颈国道项目建设和规划省道项目升等改造为主。拟投资70.05亿元,建设国省道394公里。其中:规划项目拟投资59.61亿元建设274.7公里(续建项目拟投资5.6亿元完成附属设施),储备项目拟投资10.44亿元建设119.3公里。

(3)强化农村公路建设

继续提高农村公路通达深度和服务水平,有序推进县乡公路新改建和通村公路改造工程。拟投资24.68亿元,建设县乡公路629.3公里,其中,规划项目拟投资9.9亿元,建设285.4公里;储备项目拟投资14.78亿元,建设343.9公里。拟投资4.96亿元,改建通村公路660公里,其中,规划项目拟投资1.54亿元,建设205公里,储备项目拟投资3.42亿元,建设455公里。

(4)提高养护管理水平

加强高速公路预防性养护,强化干线公路日常养护,对重要出入口路段和大交通量路段,开展养护示范工程创建活动,增设必要的爬坡车道、休息区、便民服务点及应急救援点等,完善服务设施,扩展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

加强公路养护管理。持续加大国省干线养护工程投入,公路技术状况水平持续提升,确保优良路率达到90%以上,路面使用性能指数(PQI)达到85以上。进一步规范养护巡查、检查和定期排查制度,实现问题跟踪整改落实制度化。认真落实强制性规定,严格按时限维修路面坑槽和沿线设施等,加大小修投入,实现小修养护机械化作业。加大养护设备配置,提升养护大中修工程、日常养护及小修作业的机械化、专业化水平,持续更新公路保洁机械,保证机械化保洁95%以上。

加强公路路政管理。加大公路保护和宣传力度,增强社会公众的爱路护路意识。长效开展路域环境治理,促进公路与沿线经济协调持续发展。加强路政巡查,加强路政与养护、公安联动,提升巡查及管理效能。强化路政许可服务,优化简化许可流程,落实首问负责和限时办结制度,推行涉路施工许可安全技术评价制度。

继续深化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推进农村公路养护工程及日常养护巡查机制。强化日常养护管理考核,对照考核制度,细化标准,做到养护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量可考、有据可依,推进长效机制的建立,提升管理水平。认真落实县、乡公路养护管理责任,加强市对县、县对乡、乡对村公路的巡查、检查考核力度。县乡公路:养护单位对所辖路段必须每日检查,区县公路站实行周巡查、月检查并考核考评,市公路处实行月巡查、季检查并考核考评,市交通运输局实行年终综合考核考评的检查考核机制。通村公路:养护管理人每日巡查、乡镇公路管理所每周检查,区县公路站每月抽查并兑现养护承包费,市公路处每半年进行抽查并对目标责任进行考核。

(二)积极推进铁路建设

铁路建设以“1122”工程(即:1条城际铁路、1条旅游铁路、2条企业专线、2条断头铁路)为重点,进一步扩大铁路网规模,完善铁路网结构,提高路网电气化水平,努力构建便捷、快速、安全、高效的现代化铁路运输体系。

一是西铜城际铁路,铜川是连接关中经济区与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交通枢纽,是西安市连接陕北的“门户”城市,西铜城际铁路项目的建设,将加速西铜同城化的发展,为铜川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十三五”期间加快西铜城际铁路新区至王益段前期工作,力争2018年建成通车。二是加快新建铁路铜川新区至照金线前期工作,争取该项目纳入陕西省铁路交通“十三五”规划,2020年前开工建设。同时,紧紧抓住全省谋划建设旅游观光小火车的机遇,启动旅游轨道交通项目,争取将该项目作为全省第一批试点项目,以旅游轨道交通推动关联产业加速发展。三是加快美鑫西北耐物流园铁路专用线前期工作,争取2016年建成运营。四是加快华能铜川照金电厂铁路专用线前期工作,争取2017年建成运营。五是加快铜罕铁路东坡段向东延伸工作,争取该线在“十三五”末与朱家河段相连,打通铜川与东部地区的铁路交通运输网络。六是加快梅七线前河段向北延伸工作,争取该线在“十三五”末与西延铁路七里铺段相接,尽早恢复铜川北线铁路大通道,破解瓶颈制约。

(三)综合交通枢纽建设

加强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扩大客货运场站服务范围,满足人民出行、产业园区发展对客货运输提出的要求。“十三五”期间,拟规划投资3.56亿元,实施交通枢纽建设工程7个(客运站4个、货运站1个、物流园区1个和码头1个)。其中:续建铜川市汽车货运站,占地52亩,投资2487万元;建设美鑫物流园区一期,占地462亩,投资1.6亿元;新建铜川市汽车客运总站,占地135亩,投资1.239亿元;新建宜君客运站,占地30亩,投资2000万元;新建陈炉客运站,占地15亩,投资1200万元;新建玉华宫客运站,占地15亩,投资1200万元;规划建设福地湖码头,投资300万元。

第二节 提升公共客运服务水平

(一)扩大公共交通服务范围

“十三五”期间,新增公交运营线路7条,累计达到21条,新增清洁能源公交车辆100辆,淘汰老旧、黄标车60辆。形成以南、北市区为中心,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节能高效的城市公交网络,提高可达性,方便城乡居民出行。加大对公共交通的投资力度,规范补贴制度。在城市道路资源分配和路口信号上给予公共客运优先权,加大公交专用道实施力度。

(二)加强公交场站建设

优先保障公共交通发展用地需要。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大力建设满足企业发展、车辆停放和维修保障需求的公交场站,改善广大司、乘、调人员工作、休息、如厕条件。采用TOD发展模式、绿色交通模式,根据城市建设变化等情况适时调整优化线网和站点设置,促进城市用地的复合开发,增加周边居住和商业用地的价值以及其土地可达性和机动性,改善公共交通服务地区的交通拥挤状况,增加港湾式停靠站点,提高公交运营和服务水平,方便城乡居民出行。

(三)现代化管理技术应用

推进公交智能调度系统和新区刷卡乘车,实现公交调度、运营、管理的信息化、现代化和智能化,为广大乘客提供更为安全、舒适、便捷的公共交通服务。

第三节 拓宽绿色交通发展途径

(一)绿色交通城市建设

以铜川市为整体,在交通运输行业综合运用清洁能源和新能源,注重节能改造、生态保护,推进绿色机制创新。“十三五”期间,对客运、货运车辆进行清洁能源改造,加大节能环保车型配置,积极发展低碳公交。拟规划投资1.28亿元,新增、更新新能源公交车100辆、清洁能源班线客车200辆、出租车50辆,出租车和公交车100%完成清洁能源改造,实现万人拥有公交车9.5标台;拟规划投资1.5亿元,发展LNG货车300辆。

(二)绿色交通枢纽建设

加强客货运枢纽、物流园区中的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光互补发电、天然气替代利用等设施建设。规划建设的大型物流站场、车站和公交车首末站场考虑电动汽车充电装置用地。“十三五”期间,计划在铜川市汽车客运总站、铜川市汽车货运站建设光伏发电和新能源配套设施(多晶硅发电板及相应的蓄电池),提高交通枢纽的绿色化水平。

(三)绿色公路建设

在公路建设中推广废旧材料再生利用、耐久性路面结构、温拌沥青、公路排水与农田灌溉结合利用等先进技术,注重公路建设工程生态保护,公路建设推行无伤痕建设,加强公路绿化美化和公路沿线生态景观改造。

“十三五”期间,部分新、改建公路工程利用废旧材料再生技术进行建设,尽最大努力节约利用资源、资金;对新、改建道路实施生态保护工程,加大公路的绿化美化建设力度。研究实施公路排水与农田水利灌溉综合利用,促进海绵城市建设。实施公路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

第四节 加快智慧交通建设步伐

智慧交通是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和知识经济发展的产物,是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度融合,并向更高阶段迈进的表现。交通运输建设也必须适应社会转型发展和交通消费需求的特征要求,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先进理念,发挥“互联网+”的功效,加速传统交通运输行业变革。

(一)强化交通运输信息共享

(1)升级道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

在已建成的道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基础上,集成经营业户、车辆、从业人员、客运线路、地理信息、违章经营行为和法律法规等数据库,建成一体化的道路运输行业数据管理平台,实现道路运输经营申请许可、营运管理、企业质量信誉、从业人员诚信考核、执法检查全过程管理。

(2)建设交通“一卡通”系统

首先在城市公交上推行“一卡通”系统,逐步扩展至班线客运、出租车客运领域,逐步解决交通行业自动收费问题,努力形成“一卡通用、一卡多用”的综合网络服务体系,最终实现“一卡在手,走遍全城”的梦想。同时,也可以为开展综合交通系统研究及优化提供数据支撑。

(3)建设客运联网售票系统

建设全市联网售票及票款清分结算系统,实行网上客票查询、网上售票和客流监测等,方便乘客购票,为行业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4)搭建物流公共服务平台系统

面向管理部门、货运物流企业和物流用户等服务对象,搭建物流公共服务平台,为物流企业、社会公众提供运输车辆及从业人员、承托运交易服务、车辆定位跟踪查询等服务。

(5)建设公交电子显示牌系统

在客流量大、线路里程长的公交线路主要集结点设置公交电子显示牌。

(二)推进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开展公路交通科技创新技术研究与应用,实施《沥青路面薄层罩面技术应用研究》、《陡坡急弯公路斜向预应力混凝土路面修筑关键技术研究》、《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共振碎石化技术研究》等重点示范项目,提高公路建设养护质量和科技水平,增强交通科技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养护工作的支撑力度,形成高水平的现代化科技集成创新成果。在相关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科技成果应用范围,完善实施方案,精化技术指标,为满足交通运输领域的科技需求提供可持续的技术支撑。

(三)完善智慧交通运行保障机制

加大智慧交通硬件设备、软件开发、系统应用等投资力度,完善资金、人员等保障机制,加快交通信息化建设日常管理、维护等技能型人员培养,全面提供交通从业人员运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装备能力。

第五节 增强安全和应急保障能力

安全是交通运输发展永恒的主题,面对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交通运输安全保障诉求以及日益严峻的安全形势,要完善新型安全监管和应急保障体系,切实增强交通运输应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

(一)平安公路建设

按照铜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的实施意见》(铜政办发〔2015〕42号)和陕西省公路局《关于印发陕西省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陕公路发〔2015〕151号)文件,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以“防事故、保安全、保畅通”为目标,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为主线,坚持公路建设、管理、养护、安全并举,大力整治公路安全隐患,不断完善安全设施,切实做好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全面提升我市公路安全水平。

“十三五”期间,计划完成普通公路安全隐患治理15837处。其中,国道299处;省道3357处;县道2444处;乡道6216处;村道3521处。

(二)平安运输建设

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规定,完善安全生产体制机制,夯实安全生产领导责任、监管责任和主体责任。以包车客运、农村客运、危险货物运输和“公路生命防护工程”等领域为重点,加大投入,加强监管。继续加强安全生产“三基”、“三化”和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交通运输企业全部完成安全标准化达标工作。加强恶劣天气、节假日、重大活动、重点企业、重点路段安全生产管控。组织开展“道路运输平安年活动”,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打非治违及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等活动。深化突发事件应急建设,建立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做好应急物资和装备储备等应急保障。

(三)应急体系建设

“十三五”期间,为提高交通风险防范意识,进一步发挥应急预案的作用和功效,降低事故后果,保证与有关应急机构的联系和协调,进一步修订完善各项应急预案体系,制定预案演练计划,认真组织预案演练,做好预案实施情况反馈,提升应对公路自然灾害、事故灾难、交通事件、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能力,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最大限度地消除各类突发事件的危害和影响,确保我市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和网络的通畅运行。积极争取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加大对安全生产和应急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并纳入整体规划,加强应急保障基地、应急队伍和应急储备建设,逐步完善应急基础设施网络。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应急投入,提高交通运输、工程建设的安全和应急保障能力。

第六节 加大邮政基础设施建设

到2020年,邮政业业务总量突破1亿元。业务收入突破1.4亿元,年均增长率均达到13%以上。其中:快递业务量突破400万件,年均增长25%,快递业务收入突破4500万元,年均增长率达到25%。建设邮政三农(便民)服务站80-100个;建设30个村邮站,行政村直接通邮比例基本达到100%;建设123个快递服务营业网点,重点快递企业县城网点覆盖率达到100%,乡镇网点覆盖率达到100%。

(一)农村电商快递工程

借助乡村班车网络,消除偏远乡村快递死角,切实达成“快递下乡”目标。以铜川苹果、核桃、大樱桃、大仙桃等特色产品为切入点,鼓励邮政和快递企业对铜川市特色农产品进行直采,并利用自建或第三方电商平台实现销售。为快递企业在建设冷鲜仓库、购置冷链车辆等方面提供政策保障。

(二)快递园区建设

继续统筹市供销社社有企业土地、厂房等资源,充分与全市各快递企业沟通联系,促进铜川市快递物流园区的建设。

(三)邮政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通过建设村邮站和便民服务站综合服务平台,结合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新要求,利用交通局、供销社在农村已有资源,加快“农村电商快递综合服务中心(站)”的建设,搭建邮政业公共服务平台。

(四)邮政业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建设工程

引导企业执行安全检查制度,配备收寄验视手持设备等配套设施。在邮件、快件收寄、分拣、运输、投递等营业场所和处理场地安装监控设备,确保全天24小时运转,及时反馈有效信息至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对邮件、快件进行全程跟踪和实时查询,利用消费者申诉系统提高企业的服务和管理水平及邮政管理局的监管水平。

第六章 保障措施

一、成立专门机构,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铜川市重点交通建设管理机构,加强全市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划、融资和建设。制定工作目标,夯实领导体制和工作推进机制,分解任务,层层落实,形成“思想统一、目标同向、工作同力”的工作机制。建议将现有负责全市重点公路建设工作的铜川市公路工程指挥部办公室由临时机构调整为长设事业单位。

二、加强项目储备,加快前期工作

把握国家宏观政策导向及发展战略。紧扣“一带一路”、关天经济区、关中城市群、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资源转型、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国家、省级发展战略的规划实施,积极包装、筛选和储备对经济带动作用强的交通项目;紧密结合铜川市经济社会和交通运输发展实际,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因地制宜,筛选储备一批在市域经济和交通运输中起带动作用的项目;力争每年开工一批项目,储备一批项目,逐步走上更加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的轨道。

加强前期工作力度,成立项目管理机构推进前期,安排专人负责,从项目申报、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前期论证等环节有序推进,同步做好土地、环评审批等手续办理工作,确保早立项,早开工,早运营。

三、强化资金保障,完善投融资模式

充分发挥政府财政性资金的导向作用。一是坚持现有财政支持政策的落实,将重大交通项目逐年逐批次列入市级财政预算;二是积极对接,紧扣国家宏观政策包装项目,争取中省资金支持;三是完善融资机制,拓宽融资渠道。积极推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引导和鼓励外资及民间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政府与社会主体“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全程合作”的共同体关系,积极推行“PPP”模式;四是充分发挥交通建设投资公司职能,积极搭建融资平台,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

四、合理利用土地,集约利用资源

尽可能利用铜川本级土地规划预留指标;实行先补后占政策,尽量避免或少占基本农田;积极申请将项目列入“省重点”,以便争取省级建设用地预留指标;加强与各级国土部门的沟通协调,及时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将一些急需建设的重要交通项目提前纳入土地利用规划。

五、优化投资环境,做好服务保障

转变工作理念,提高行政管理效能,实行标准化管理,不断更新、完善工作标准和要求,简化工作程序,优化投资环境;继续推行征地拆迁和环境保障“一个窗口”对外机制;做好政策宣贯和舆论引导,营造良好氛围。

六、推进节能减排,确保生态环境

优化交通运输装备结构,积极探索生物质能源、绿色工艺在交通运输装备中的应用,淘汰高能耗、高排放的老旧装备,推广应用节能与清洁能源装备、机械设备。加强交通运输装备排放控制,严格执行交通运输装备排放标准和检测维护制度,加强污染防治和应急处置装备的配置,确保排放达标。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政策,落实环境保护措施,加强施工期间环境保护工作,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七、提高人才储备,保证持续发展

按照“提升既有,培养新进”的原则,在提高现有工作人员能力素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业内先进科技工作者的“传帮带”作用,不断培养新人,增加新鲜血液,使交通科技工作始终后继有人。完善人才引培机制,制定全方位、多渠道的人才引进政策,重点引进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型人才和创新创业的领军人才;加强与高校、专业咨询机构合作,培养、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建立健全奖励机制,对取得重大科技成果和做出重要贡献的科技和管理人才进行奖励,在薪资福利、奖金分配、政治待遇等方面给予政策性倾斜和支持,保障人才权利,提升人才地位。

八、加大科技创新,提升服务水平

积极研究废旧材料的再生利用,提高资源再生利用率。加强主要建材的循环利用,降低成本;通过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改善以往传统工艺设备落后、效率低下的弊端,减少人工作业,提升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出台扶持科技研发的优惠政策,落实一定比例的科研经费,对节能减排科研项目优先给予资金支持。

九、深化品牌创建,树立交通形象

围绕“安全、畅通、生态、便民”创建品牌公路,围绕“安全、清洁、便捷、温馨”创建品牌班线、品牌公交、品牌出租、品牌站场,围绕“务实、高效、清廉、和谐”创建品牌团队,通过创建交通“六大品牌”,形成实用易操作的统一标准。加大宣传、教育和监督,提高市民交通出行文明程度,改善交通出行环境,倡导和谐交通。

十、聚焦重点领域,加快推进信用体系建设

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按照“政府推动,社会共建;加强衔接,协作共享;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强化应用”的原则,结合交通运输行业特点,在政务诚信领域、工程建设领域、运输服务领域、安全生产领域、信息统计领域、价格领域、企业管理领域、关键岗位从业人员领域完善信用建设制度标准,强化系统平台支撑和信息应用服务,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全面提升行业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为完善行业治理体系、提升行业治理能力、加快推进“四个交通”发展提供保障。到2020年,形成交通运输行业信用建设的规章制度和标准体系,行业信用信息系统基本建成,信用考核标准基本健全,形成交通运输管理机构与社会信用评价机构信息化、智能化相结合,具有监督、申诉和复核机制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信用信息评价结果在交通运输各领域各环节得到有效应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切实发挥作用,逐步建立跨部门、跨行业的信用奖惩联动机制。

网络编辑:综合规划科
信息审核:办公室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