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专刊第31期)

发展改革简报第90期

来源:市发展改革委 发布时间:2017-05-06 17:44

  按:追赶超越、转型发展已成为我市发展的关键词和主基调。在此形势下,为了更好发挥决策参谋作用,我委大兴调研之风,在积极做好市委、市政府交办的新型建材工业基地、航汽铝及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新能源基地3个重要课题调研的同时,对每名县级领导、每个科室都落实了1个调研课题。《铜川发展改革》本期刊登《关于铜川市打造陕西新型建材工业基地的调研报告》,今后将陆续刊载其他调研成果,以期对市委、市政府工作决策和相关区县、园区、部门谋划推进工作起到参考作用。


规划引领优布局 撸起袖子上项目

努力把铜川打造成陕西新型建材工业基地 

——关于铜川市打造陕西新型建材工业基地的调研报告


  

  2006年9月21日省委、省政府从全省经济布局高度,明确了铜川以现代建材业为主导建设新型工业化城市的发展定位,同年12月15日市委九届十次全会通过《关于大力发展现代建材业的决定》;2007年12月27日市政府委托中国建材规划研究院编制出台《铜川市现代建材业发展规划(2007—2016年)》;2008年2月1日市政府以铜政发〔2008〕6号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陶瓷产业的决定》;2012年3月13日市政府以铜政发〔2012〕16号印发《关于支持陶瓷产业发展的意见》,出台财政、土地、金融和税费等方面14条优惠政策,有效期五年至2017年5月1日。     

  时隔十年,在规划和优惠政策收官之际,市委、市政府再次把加快发展建材业纳入决策重点,提出打造陕西新型建材工业基地的目标,无疑对推进追赶超越、转型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充分体现了决策者的高瞻远瞩和对铜川发展的高度担当。

  自2月下旬开始,我委成立调研组,利用1个多月时间,深入开展了“我市如何打造陕西新型建材工业基地”课题的调研。调研组通过座谈交流、现场察看、发放问卷、表格统计,广泛听取了有关建材企业、陶瓷专家、市级部门和区县园区的意见。经调研认为,我市新型建材业发展既具备有利条件,又面临严峻挑战,只要明确布局精准抓、横下决心务实干、项目为王抓落地,就一定能重塑建材强市地位。

  一、具备有利条件  

  (一)纳入中省布局,具备良好发展机遇。2009年国家出台《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把铜川确定为经济区次核心城市,并把建材与能源、农副产品加工业定位为铜川的主导产业;2012年出台的《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又把建设区域建材中心与建设区域交通枢纽、果品及农副产品加工基地明确为铜川的发展定位。铜川是唯一同时被纳入上述两个《规划》的地级市,两个《规划》的实施期都还有四年至2020年。2009年铜川被确定为全国资源枯竭城市以来,中央财政每年给予财力性转移支付政策支持,新型建材业作为接续替代产业属于支持的重点。2013年《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付诸实施,铜川作为被纳入《规划》的95个地级市之一,国家对包括建材企业在内的老工业企业的搬迁改造给予项目资金支持。2006年省委、省政府从全省经济布局高度,明确了铜川以现代建材业为主导建设新型工业化城市的发展定位,省政府在2010年印发的《关于促进铜川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把铜川建成我省重要的现代建材产业基地、汽车及航空业零部件制造基地、城郊都市型特色农业生产基地”的目标,每年给予转型配套资金支持。

  (二)耀瓷文化深厚,具备独特发展优势。黄堡镇是耀州窑的发祥地,耀州窑是我国古代陶瓷六大名窑之一,耀瓷烧造已有1400余年,陈炉古镇千年炉火不息,至今还延续着陶瓷生产活动。早在古丝绸之路时期,耀州青瓷就走出国门,远销海外,铸就了耀瓷文化的世界影响力。耀州窑博物馆作为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的古陶瓷遗址专题博物馆,陈炉陶瓷古镇作为世界公认的“东方古陶瓷生产的活化石”,都是铜川独有的耀瓷文化符号。优秀文化是产品研发设计的灵魂,是延续一个地方发展的根脉,也是从文化自信走向发展自信的动力源泉。耀瓷文化具有世界唯一性,是铜川内涵发展、实现转型的内在潜力,更是自我超越、走向世界的靓丽名片。

  (三)资源配套紧密,具备良好发展条件。铜川境内石灰石探明储量11.83亿吨,居全省第三,水泥配料黄土9025万吨,居全省首位,陶瓷粘土和高岭土11.34亿吨,居全省第二,优质紫砂土2.65亿吨,为加快发展新型建材业提供了矿产资源保障。煤炭探明储量29亿吨,煤层气386.66亿立方米,石油亿吨以上,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新能源快速发展,为加快发展新型建材业提供了不竭的能源保障。铜川曾被称为建材业的“黄埔军校”,在长期的发展中,聚集成长了一大批水泥、陶瓷专业人才,为加快发展新型建材业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

  (四)市场潜力巨大,具备广阔发展前景。“一带一路”重大战略加快实施,为内陆欠发达地区打开了参与国际产能合作和国际贸易的大门。陕西自贸区加快建设,省政府已设立“海外陕西”发展基金,支持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建设“海外产业园”,为铜川加快发展新型建材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国家高度重视以人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海绵城市建设,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国内对中高端建材产品的市场需求不断增加。

  (五)园区加快建设,具备较好发展基础。国家“一五”重大项目—耀县水泥厂落地铜川,奠定了铜川西北建材基地的地位,2005年铜川水泥占全省水泥产量的30.14%,居全省第一。陶瓷也是铜川一大优势传统支柱产业,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铜川陶瓷占到全省总产量的80%以上。近年来,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黄堡陶瓷文化产业园、陈炉陶瓷产业园、坡头载能及建材产业园、惠塬水泥产业园等工业园区加快建设,承载能力不断增强,陕建新型建材产业园、欧克建材、铭帝铝型材、凯莱斯科艺术洁具等一批重大项目入园建设或建成投产,彩色水泥、透明水泥、水泥系列创意产品和唐三彩、透水砖、紫砂产品研发取得积极进展,2016年建材业总产值达到103.47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18.5%,其中新型建材业总产值达到18.16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2%,为进一步加快我市新型建材业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

  二、面临严峻挑战

  (一)规划形同虚设,产业布局不合理。重规划编制、轻规划实施问题普遍存在。《铜川市现代建材业发展规划》执行不理想,致使规划成为一纸空文,失去了应有的约束功能和引领作用。去年是规划收官之年,十年间既未中期评估,又未末期评估,更未第三方评估。园区建设在项目引进中淡化园区规划初心,急功近利招项目,急于求成建项目,建材业发展碎片化,园区产业特色不突出、聚集度不高、竞争力不强。

  (二)市场今非昔比,后来居上压力大。中省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建筑行业与世界接轨步伐不断加快,省政府近期印发装配式建筑发展《实施意见》,到2025年全省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将达到30%以上,建材产品由此快速进入升级换代期,正在由需求侧向供给侧转变,加快向节能、绿色、环保方向发展,向高端化方向迈进。广东佛山市10年前已将其市域内的数百家陶瓷企业分为四类,做出了保留一批、提升一批、转移一批、关闭一批“四个一批”的决定,集中发展研发、设计、营销、物流等陶瓷生产的上下游产业,着力打造佛山陶瓷中部基地,江西景德镇等地区也正在大力发展高端建材业,不断加快现代建材业发展步伐。省内富平、韩城、千阳县等地建材业发展势头迅猛,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品质量不断提升。而我市建材业仍在中低端徘徊,与发达地区差距很大,且还在不断拉大,无论是从发展速度还是从发展质量看,实现我市新型建材业追赶超越,形势异常逼人。

  (三)品牌意识不强,市场竞争力弱。以“耀瓷文化+”理念设计研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做得很不到位,工艺陶瓷设计水平长期未能突破前人的设计水平,建筑陶瓷产品研发严重滞后,“铜川陶土含铁、硫量高”难题长期未能突破,建陶业错过了房地产带动的黄金期,我市及周边建材市场基本被南方建材企业占领,黄堡耀瓷文化产业园未能创建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与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差距更大,耀瓷文化优势长期未能转化为发展优势。我市水泥企业尽管全部淘汰了落后产能,普遍实行了新型干法生产技术,基本实现了集团化发展,水泥产品研发也有了初步成果,但市场站位不高,在“一带一路”产能合作上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研发及成果转化慢、研发的前瞻性不强,水泥产业依然是“新瓶装旧酒”,未能完全摆脱“挖石头烧水泥”的老路,致使在去产能政策倒逼下举步维艰。目前,全市没有一个国家级新型建材品牌,国际市场尚未打开。

  (四)项目策划滞后,后续发展十分乏力。在《铜川市现代建材业发展规划》实施的十年间,引进和实施的建材产业重大骨干项目屈指可数,导致建材产业发展速度不快、步子不大。2016年水泥产量占全省比重31.51%,虽较2005年提高1.37个百分点,但产业延伸进度不快。陶瓷产业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与渭南、宝鸡等市相比形成了较大差距。从调研组收集的区县填报的《2017—2020年拟实施建材产业项目统计表》看,全市未来四年拟实施的仅有耀州区水泥窑年协同处置10万吨城市产业废弃物、建筑垃圾再利用技改,印台区年产2500万块煤矸石再利用免烧砖、晶磊鑫年产5万吨石料、新兴砖厂年产1万块红砖,王益区年产10万立方米混凝土装配式构件、年产5万吨氢氧钙粉、年产5万吨碳酸钙粉、年产5万吨氧化钙粉8个项目,令人心虚不已!

  (五)资源开发缺乏规划,开采效益不高。石灰石和陶土资源开发缺乏统一规划指引,小作坊粗放式的开采居多,深加工产品少,产业链不长,废弃资源利用率不高,导致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石灰石资源利用方面,王益区已建成了以石渣废料为原料的瑞奥年产60万吨机制砂生产线项目,耀州区也建成了2家纳米碳酸钙生产线项目,但由于河砂禁而不止,机制砂市场空间受到严重影响,纳米碳酸钙项目生产还处于低端水平。陶土资源利用方面,尽管2012年3月市政府在《关于支持陶瓷产业发展的意见》中已授权印台区政府组建专业的陶瓷坩土矿业有限公司,对陈炉地区的坩土资源进行统一管理,但四年过去了,公司的组建工作依然搁置。

  (六)要素保障不力,工作落实效果差。招引项目重前期对接、轻落地服务,存在“猴子搬包谷”问题,承诺兑现不到位,解决困难不及时,人文关怀不贴心,导致一些企业经营困难。如江苏宜兴市陶瓷专家唐红全到陈陶园创办了琉璃瓦厂,领头研制了印台紫砂,在企业经营困难时毅然卖掉了其在北京的一套房产,本人也患上了尿毒症,由于流动资金不足春节后企业迟迟不能复工。谋划和推进工作上热下凉,盲目乐观和信心不振的问题同时存在,致使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未能很好落地。扶持力度不增反降,工业园区都正处在加快建设的关键期,正需要加大支持力度,但原来对每个市级工业园区每年2000万元的扶持资金却被叫停了。骨干园区发展空间有限,黄堡园区产业发展与文物保护的矛盾、惠塬园区与药王山大景区用地打架问题突出。产品推介销售缺乏有效平台,企业销售渠道不畅、资金回笼慢,企业之间欠账问题比较突出,影响了企业的持续发展,挫伤了企业增投资、扩规模的信心。人才年龄与专业失衡问题突出,现有陶瓷人才多为工艺与日用陶瓷人才,建陶人才短缺,同时现有水泥、陶瓷人才年龄老化,外流严重。统计监测重宏观轻微观,没有建立新型建材业统计报表制度,产业主管部门数据不清,在季度、年度经济运行分析中只重视一、二、三产业的宏观分析,未能把新型建材业作为重点进行分析,导致老问题长期存在。

  三、对策建议

  (一)明确定位编规划,合理进行产业布局。由市工信局牵头,相关区政府和园区配合,年内编制出台《铜川市新型建材业发展规划》,规划期与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保持一致至2022年。以建设陕西新型建材工业基地为目标,按照集团化引领、园区化承载、集群化发展、高效化推进的思路,立足现有基础,对新型建材业合理布局,形成“五园两中心”的空间布局。“五园两中心”:坡头以现代化装配式建材为主的高端建材产业园、黄堡国家级陶瓷文化产业园、陈炉以中高端陶瓷为主的现代陶瓷产业园、董家河以复合型铝型材为主的高端铝型建材产业园、惠塬以水泥下游产品为主的新型建材产业园,陈炉陶瓷文化旅游体验中心、坡头现代建材物流中心。以做强水泥新型建材业、做强建筑陶瓷业、做优铝型建材业为路径,到2022年全市建材业产值年均增长25%以上,达到300亿元,新型建材业年均增长30%以上,达到70亿元,新型建材业占全市建材业比重达到25%以上,整个建材业占全省比重达到40%以上。

  (二)瞄准国标树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立足中端,瞄准高端,加快构建具有铜川特色的新型建材品牌。以黄堡园区为载体,以“耀瓷文化+”理念,研发建筑陶瓷产品,攻克难题,多出成果,使黄堡园区成为陶瓷产品研发和陶瓷产业孵化基地,打造成中国陶瓷总部,形成研发设计在黄堡,规模生产在陈炉、坡头的建陶产业发展新格局。争取省政府“海外陕西”发展基金支持,加快实现水泥产能国际合作零突破。依托声威、秦岭两大水泥企业集团,加快彩色水泥、透明水泥、透水砖、水泥系列创意产品、纳米碳酸钙下游产品等水泥延伸产品在惠塬园区落地转化,加快产业化进程。大力支持水泥产品研发推广,加快水泥就地转化,延长水泥产业链,提高水泥产业附加值。采取一个企业集团引领一个产业的发展模式,变小作坊为车间,统一产品标准,统一产品质量,解决同一产业不同品牌“窝里斗”问题,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打响做靓中国耀瓷、中国秦岭水泥产品品牌,推进新型建材业品牌化发展。在市内积极推广我市建材企业自主生产的透水砖等新型建材产品,率先把铜川打造成海绵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农村移民搬迁的样板,使我市成为铜川新型建材产品的活广告。同时不断辐射开拓市场,扩大销售半径,着力扩大出口规模。

  (三)项目为王早策划,压茬推进强产业。把新型建材产业项目的策划作为全市追赶超越重大产业项目千亿投资计划的重要内容,重点围绕新型建筑陶瓷、水泥系列产品、铝型建材三大产业,压实市级产业主管部门、相关区政府和园区策划项目的责任,每年策划新型建材产业项目投资不少于200亿元,并统一纳入全市项目库。紧盯关天经济区发展规划和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策划一批大项目,力争进入中省项目盘子。由我委牵头,加强与省发改委的衔接,争取省政府对《铜川市城区老工业企业搬迁改造实施方案》早日给予批复,并向国家发改委备案,抓紧项目申报,力争国家对我市在包括建材业在内的老工业企业的搬迁改造和新型建材业发展给予支持。由市招商局牵头,市工信局负责,组建由相关区政府、园区和企业组成的新型建材产业项目招商“特种部队”,盯紧世界500强和全国200强企业,以发展装配建筑和绿色集成建材为重点,加大精准招商力度,确保每年有一批新型建材产业项目落地。按照前期项目抓开工、续建项目抓进度、建成项目抓投产的思路,全力加快新型建材项目建设,不断实现新型建筑陶瓷、水泥系列产品、铝型建材业发展新突破,努力使其成为我市新型建材业的支柱产业。

  (四)珍惜资源抓管理,提高集约化水平。由市国土局负责,制定石灰石和陶土资源开发管理规划,由市、相关区政府共同适度注资,组建专业的石灰石、陶土矿业开发有限公司,加强对矿产资源开采开发的层级化领导和经常化管理。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以矿产资源入股形式,由专业的矿业开发有限公司,加强与有实力、有技术的企业集团进行股份制合作,着眼延伸产业链,大力引进下游关联企业,着力使矿产资源得到综合高效利用。加强对小石渣、小白灰厂的管理,促其环保达标,使其成为专业矿业开发公司的车间,对环保不达标、不具备开发技术的一律予以淘汰,坚决杜绝乱采乱挖和陶土外运。对环保达标、技术成熟的石灰石、陶土资源开发下游企业,优先办理矿产资源开采许可证。对未经许可、私自乱挖的坚决依法予以惩处。

  (五)强化保障抓落实,合力攻坚强推进。强化规划管理,积极引进第三方评估,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年度评估,找准问题抓整改,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用真心真情对招商项目和建材企业提供“店小二”式的服务,及时解决项目审批、落地建设、后期运营和子女入学、看病就医、住房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为项目建设、企业生产营造良好条件。实行月督查、季通报制度,对市委、市政府决策的事项逐条督查,脚往基层走,眼盯项目看,刨根找问题,通报要到人,彻底解决谋划推进工作上热下凉的问题。对每个市级工业园区每年的扶持资金提高到3000万元,由园区所在区政府按1:1的比例建立园区发展基金,重点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产品研发,对陈炉、惠塬园区实行与市级园区同等的扶持政策,支持各园区超前规划、高标准、大投入抓好水、电、路、气、讯、绿化及垃圾转运、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适度建设一批现代化厂房,完善园区功能,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和水平。抓住全省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机遇,积极争取省级有关厅局的支持,适当扩展黄堡、惠塬园区空间,将王家贬村纳入黄堡园区范围,妥善解决园区发展空间不足的矛盾。由产业主管部门搭建全市新型建材网和融资平台,及时宣传中省市政策和销售信息,推介企业和产品,促进银企合作,帮助企业化解融资难、销售难和资金回笼慢的问题,提振企业增投资、扩规模的信心。高度重视新型建材人才队伍建设,在最大限度发挥现有人才作用的同时,每年高薪引进1—2名新型建材业领军人才和8—10名高技能人才来铜创业,吸引大专院校建材专业大学生来铜创业,在铜川职业技术学院、市技校和区县职业学校开设新型建材专业,为加快新型建材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加强统计监测,建立完善全市新型建材业统计监测体系,提高统计监测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切实加强对新型建筑建材业的调查统计工作,确保数据真实、准确。在月度、季度经济运行分析调控中,把新型建材业作为重点产业进行分析,发现问题,提出对策,督促落实,促进新型建材业健康快速发展。

 

  调研组组成人员:

  组 长:王晓刚 市发展改革委党工委书记、主任

  副组长:叶 强 市发展改革委总工程师

  倪亚林 市资源型城市转型办公室主任

  白朝阳 市资源型城市转型办公室副主任

  成 员:赵亚军 市资源型城市转型办公室科长

      苏亚红 市资源型城市转型办公室科长

      梁永锋 市资源型城市转型办公室科长

      葛 晶 市资源型城市转型办公室科长

      李 婷 市资源型城市转型办公室副科长

      唐 磊 市资源型城市转型办公室干部              

网络编辑:云丰华
信息审核:云丰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